遥遥天地间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个人资料
正文

愿世间少一些颠沛流离 - 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10-03-15 15:12:32) 下一个
有人从台湾带来一本在大陆遭禁的龙应台的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如获至宝。龙应台是我最欣赏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里既有女性作家悲天悯人的温柔情怀,又有人文学者对社稷民生的深刻反思,我一向是先睹为快。然而这本据称是龙应台最令人震撼的作品却不一样,从去年到今年,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才读完,皆因这本书里有太残酷的血腥屠戮,太惨痛的人生经历和太多的生死别离。在龙应台犀利而沉静的笔下,所有的悲欢离合在中国现代史中最不寻常的瞬间一一展现,让人感同身受,时常掩卷悲泣,不忍卒读。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在那个时代的转折点,如大江大海般风卷浪涌的1949,那些被动卷入战争机器的普通士卒和命如草芥的老百姓们,无论站在哪一方的阵营中,都是龙应台笔下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 在政权交替的混乱时刻,国民党军队败走台湾之时,龙应台故事里的主人公往往连与亲人告别的机会也没有,当时更没人预料,此一别,将成永诀。相比之下,应台的父亲槐生算是幸运的。离开家乡时,槐生妈匆匆在他背包里塞进一双鞋底,连同自己无尽的牵挂交给他,才给儿子留下今后一生中可以触摸到的一丝母爱亲情。

这本书淡化了内战双方的界线,带着我们去倾听战争幸存者的诉说,揭开那些埋藏在人们记忆深处不为人知的往事。其中最惨烈的,大概是长春围城。一方的胜利,以围困长春半年,牺牲约三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守城的国军,是滇军六十军,曾经在台儿庄浴血抗日,奋不顾身;是第七军,曾经在印缅的枪林弹雨中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蜚声国际,全部在长春围城中覆灭”。

想起小时候看电影《解放战争》时,曾为解放军的胜利欢呼雀跃,却没意识到那些被歼灭的国民党官兵也是一样的农家子弟,有着同根同源的父老乡亲。长春围城期间,一位名叫耕的国民党士兵在没能寄出的诀别书中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表白:“我不得不将我剩下的几张照片寄给你,给你做为一个永远的纪念。。。我的心永远的印上了你对我的赤诚的烙印,至死也不会忘记你。。。我的人生观里绝对没有苛刻的要求,是淡泊的,是平静而正直的。脱下军装,是一个善良的国民,尽我做国民的义务。” 书中摘录的其它战地家书,无论出自德国兵、日本兵、美国兵还是中国兵之手,都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忠诚及对和平的渴望。

“太多的债务,没有理清;太多的恩情,没有回报;太多的伤口,没有愈合;太多的亏欠,没有补偿。。。”

含泪直面历史,用心感受上一代的苦难,深切感受到个人的命运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会流离失所,应该随时提醒自己多一点感恩惜福,少一点无病呻吟。不纠缠于琐碎无聊的是非纷争,不沉溺于无谓的情感纠葛,珍惜生命,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