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民营企业生产出我国第一型5吨级轮式装甲车(组图)

(2009-04-27 08:16:05) 下一个

民营企业生产出我国第一型5吨级轮式装甲车
2009年04月   来源:解放军报

装甲链炮车

导弹发射车

    ●民营企业首次涉足成套武器装备生产

    ●民营企业首次获得国家一类武器装备许可证

    ●民营企业首次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轮式装甲车

    引子

    这肯定是个可读性极强的故事,但人生最艰苦的跋涉,命运里最有意绪的篇章,却决不像有些励志故事描述的那么浪漫简单。

    这当然是个功成业昭的民营企业家,不过请记住一位西方学者深刻的话语:现实的功绩与荣耀,往往是对生命历程的简化。

    那晚,记者与王宝和作长夜深谈。满天星辰之下,摆挂了一屋子的奖杯、奖状已不再显出耀眼的光泽,纷至沓来的是那些已消散在数十载春秋间的千回百转的人生记忆。记者不知道是否真正破解了他的生命密码,但却憬悟到一句足以评价他一生的名言——“有人因所得到的东西而活着,有人因所奉献的东西而打造着生活。”

    王宝和与他的“新星”,究竟是怎样从秦岭大地冉冉升起的呢?

    宝鸡出了个王宝和

    南方雨、北方风,宝鸡地下埋青铜。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史称“暗度陈仓”之地,春秋争霸、楚汉逐鹿、三国鏖兵……多少寂然枯荣的沧桑、多少秘而不宣的历史,都在这里成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的斑驳履迹。宝鸡何等山水,然而,有一篇文章却是这样写的开头——宝鸡出了个王宝和。

    数日奔波,诸多数字,记者采访到的4个“国内首次”足以证实王宝和不负此激赏——民营企业首次涉足成套武器装备生产,民营企业首次自筹资金成功研究制造系列轮式装甲车,民营企业首次获得国家一类武器装备许可证,民营企业首次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轮式装甲车。

印有五星红旗和UN(联合国英文名称UnitedNations的缩写)的轮式装甲车。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词——民营企业。无须讳言,无论是技术含量、生产规模还是经济基础,王宝和及他的企业都难以与许多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更何况还地处秦岭山脉的偏隅一地……

    但凡成功者回述岁月往事,总有许多少年壮志、家世相传等令人仰慕的故事,但这些显然不属于王宝和。1949年出生于宝鸡的王宝和留在记忆里最多的是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三年自然灾害时几兄弟饿得围在一起啃西瓜皮;10岁时逃学去卖冰棍;作为家中长子,15岁初中一毕业就离开学校到油毡厂当工人挣钱养家……

    拮据困乏的生活历练着王宝和。1981年,他给自己的人生掀起了第一个波澜——从机关小车驾驶员的岗位上辞职下海。当时,他唯一的依据,就是报纸上刊有放弃“铁饭碗”,自主创业的报道。可报纸毕竟不是政策,就连辞职费计算的标准都没有。但王宝和决意已定,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啥也不要,借钱买了一辆二手大货车,开始跑起了个体运输。他眼光准、肯吃苦,很快就积累了10余万元,接着又办起一个汽车附件厂。

    那时,王宝和努力的目标还是摆脱贫穷、改善生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奉行“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的原则,几年间,手头上已经拥有几十万元的资产。他虽然成了改革开放初期最先富起来了的一批人,但却没有那种“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的轻狂。不管别人是怎样花钱,王宝和却有自己不可僭越的尺度。他一生别无他好,有资本支撑做自己喜爱的事是理想的境界,而他最酷爱的就是汽车的制造工艺。“大跃进”那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他就拿着自己的脸盆到渭河里淘铁砂,幼稚但却认真地计划着炼钢铸铁;小工厂刚刚起步,他就花高价租了一辆进口面包车,不是去赚钱而是赔钱——偷偷地大拆小卸,细细地琢磨研究,然后依葫芦画瓢地仿制出一辆几可乱真的“山寨”车……

    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特别追求的话,需要的是增加生命的密度。 

宝鸡出了个王宝和

    厚重与充实,就是密度。凭着对汽车制造的执著爱好和9年专业汽车驾驶员的成熟技术,1986年,他把工厂的主产转向了中型旅行车;1990年,他的工厂正式更名为“陕西宝鸡专用汽车厂”,主要生产长卡车和半挂车;1996年,又开始转产防弹运钞车,成为国务院认可的全国21家拥有生产资格的定点企业之一。公司也随之发展成了资产颇丰的中型民营企业。

    记者注意到,从第一台旅行车到其后的防弹运钞车,乃至现在的轮式装甲车,他生产的各式车辆品种型号上百种,但无一不称“新星”牌。细细询问下,王宝和略作思索后告诉记者,“星”即“心”,套用一句广告用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初取名时心中就有一个理想,追求更加远大,如灿烂星空般的事业舞台。因此,即便是在市场广阔、赚钱上亿的鼎盛期,他的内心深处也始终有着一种千帆过尽皆不是的沧桑和期待。

    行道迟迟的“民转军”

    装甲车是要在路上行驶的,但开始造装甲车时王宝和无路可循。

    有人说王宝和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吃”的岂止是螃蟹,那可是披甲护坚的钢铁战车啊。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人家纷纷开始“军转民”,可他偏偏要搞“民转军”。他为什么要走上“从军路”?似乎应当给一个理由在先——

    几乎每个人都问:王宝和当过兵没有?档案履历写得很清楚,他在军分区当过几年的职工,但确实没有穿过军装。

    也有不少人这样说:莫不是天上掉馅饼,正巧赚钱的商机撞到了手上?事实上,2001年的军工生产领域对民营企业而言尚属无政策、无目标、无市场。装甲车属于国家一类武器装备,国家政策还不明朗,没有任何文件和说法,也就是说,即便是生产出来,是功是罪尚难定论,遑论订单商机了。

    亦有如是猜测:或许王宝和有啥特殊背景关系。其实,前面的身世经历已经说得很明白,他的确只是一介凡夫百姓。别的不说,研发之初需要到装甲部队搞调研,连营门都进不去……

    好多的文章用了一个词儿来形容王宝和当时的举动——博弈。所谓博弈,如果仅仅是进行些市场较量、投资评估也就罢了。可他这一搏,搏的是一家老小的生计,是一个民营企业上百张嗷嗷待哺的嘴啊。为此,当他舍家一掷,决定将企业十年积累的4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入装甲车研制时,理所当然地遭到全体员工的反对,其中也包括他的子女。他的小儿子当时正好在外地收回了一笔货款,一听这消息马上打回电话,说要将钱就地开一个小餐馆,以免将来全家没饭吃……

警用装甲车

    几乎没有一条能成立的理由。

    既有车辚辚的英雄梦,便有马萧萧的寂寞感。作为企业家,王宝和有自己的判断:既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其大部分武器装备都由民营企业设计、制造,就说明民技军用是大势所趋。做企业的本质是在开创一种事业,潜力巨大的国防安全市场既是企业潜在的市场,又是一个真正企业家充满理想的事业。《诗经》里中国最古老的军歌令王宝和怦然心动、心向往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经过大半年的调研,王宝和深思熟虑后将目标对准了研制5吨级轻型轮式装甲车上。原因也很简单,当时这在国内是一个空白。没有鹰隼掠过长风的强翅,但他依然起飞了,而且决定背水一战——将利润颇丰的运钞车全部停产下马,毕其功于一役。

    从2002年3月至6月,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装甲车研制从最初方案设计到初样车的生产就完成了,而且一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整个过程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研制中的每一颗铆钉、每一张图纸……都是王宝和从自家的口袋里掏出的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一家国有军工企业花了10年时间,才制造出一型轮式装甲车。

    这可是我国第一型5吨级轮式装甲车啊!王宝和欣喜地将其取名为“新星2002型”。但这颗“星”并没有马上熠熠闪耀。其后经历的路应了一句西方谚语——知道路和行走上路是不同的。

    恰在第一辆轮式装甲车生产出来的2002年6月,“首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国际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王宝和带着他的“新星”直奔北京。一路上,他们赢得了100%的回头率。但一进北京就被一个小小的问题难住了——博览会还没办手续之前,车停何处?分明是一辆铁甲战车,哪个停车场敢存放。他们只好找了一个垃圾场去停放,还到处解释是一辆拍电影的道具车。可首都群众的觉悟非常了得,立马就有人打“110”报警,警察很快赶到,了解了原由后,都不约而同地笑了…… 

轮式装甲车

    博览会终于开幕了,几天前还无处可停的“新星2002型”轮式装甲车在会上出尽风头。5天的展览期,围观、询问和索要资料者络绎不绝,包括外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也一次次地来到展位前。

    然而,成功的亮相不等于完美的演出。两年时间过去了,王宝和的装甲车只卖出两辆。

    对王宝和来说,没有订单就是没有饭吃。民营企业最耗不起的是资金压力,由于先期已经是倾其所有了,企业没钱了。给员工发工资也要靠找朋友三万、五万地借钱度日,最困窘的时候身上连100元的整钱都没有了。王宝和告诉记者,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怀疑自己和感觉到撑不住了的时候。庆幸的是,妻子杨宝芳依然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爱的语言在这种时候不再浪漫,却格外有分量:再不成功,我陪你要饭去。

    就在这时,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采购条例》正式颁布,我军武器装备采购改革步伐显著加快。这条算不上重大的消息成为王宝和的转折点,一种灿然见景之感使他确立了这样的信心——无论是市场还是战场,“货比三家”都必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铁律。

    话虽这样说,可数年打拼,倾尽心血,为什么路走的跌跌撞撞。自己产品的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可怎么偏偏就没人买?他开始进行冷静的分析:虽然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但军品、尤其是武器装备生产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模式,采购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名门望族”,而对民营企业这样的“草根”,顾及很少。更要命的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误区,使“民企”的身份很难得到客户信任和认知。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这可是顷刻之间、溅血盈尺的真枪真炮啊。你敢卖,可谁敢买敢用?

    “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作为民间“军火商”,产品质量要想得到市场的承认的确很难。王宝和意识到,没有什么可抱怨,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的市场“准入证”就是必须立即证明自己“行”!

装甲救护车

    “新星”是怎样闪耀的

    行文至此,记者抑制不住地想先跳跃描述一下几年之后一个令人激情万端的镜头——在第一次获得批准并生产出喷涂着“八一”军徽的装甲车后,王宝和庄重地向刚刚下线的“新星”行了一个军礼。他不是军人,但记者确信他有这个资格。

    质量就是生命是所有企业家都挂在嘴边的话。而王宝和总是这样向员工诠释这句话对于工厂的双重意义——一是关乎着企业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关乎着我们战士的生命。

    既与命相关,就值得以命相搏。为了证实自己装甲车的防弹性能,他把自己作为测试目标,按设计标准接受实射检验。

    从试验录像中记者看到,王宝和坐在装甲车的玻璃窗后面,手里拿着麦克风,指挥射手向自己射击。开始是机枪,距离约20米开外。王宝和一声令下,一挺班用机枪从正面开始扫射。顷刻间,600发子弹迎面泼洒而来。他感慨道,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弹雨”这个词。接着,射手举起冲锋枪,直立车头向他射击。看过去,枪口离他不过3米左右。随着王宝和嘴里发出“一发、两发、三发……”的口令,子弹一发发射出。记者看到每一声枪响瞬间,王宝和都有个下意识的动作:或身体后仰,或头晃闪一下。尽管对自己产品的性能充满了信心,可当那黑铮铮的枪口直逼自己时,难免在心里冒出来个“万一”……

    在西方,这样的试验是在车内放置气球,如果出现了失误或车体被撞击溅出的碎片碰破气球,就算失败。气球尚且会破,更何况血肉之躯呢?这样冒险的试验,王宝和一共进行了4次。其中一次把大家吓得不轻——实弹射击结束后,员工把王宝和扶下车来。突然看见座椅上血迹斑斑,而王宝和腰部也渗出血痕。难道出现意外了吗?细一检查才发现,装甲车没有问题,是他身体出了情况——试验前王宝和刚刚做了胆结石手术,伤口还没愈合就心急火燎地要上车试验。说实话,在那种情况下,谁都会扯牢神经、绷紧身体。伤口就在这种状态下绷裂了,而王宝和居然毫无察觉。

    按王宝和的说法,他是把自己给押上去了。此举此景,确实感动了很多人,也增加自己产品的说服力。可这并不能替代全面的产品检验和无情的质量关卡。

    2003年,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将“新星”装甲车向总装备部申请定型立项。很快,解放军总装备部陆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下达车辆定型试验任务通知和战术技术指标。接下来的7个月,王宝和开着自己的装甲车从中国的最北边到最南边,纵横11个省,通过寒区、热区、高原,开始了定型试验。为了高标准地接受检验,他近乎苛刻地主动提高了试验的指标:检验里程,从2.4万公里加到3.1万公里;故障间隔里程,由1500公里提高到1.5万公里;海拔高度,从4000米提高到5454米……

    不要低估了这些数字。它们每增加一公里、一米,就对装甲车的性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意味着制造工艺、技术手段、资金投入的追加。这对于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行开发,采买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费为零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增大了压力和风险。但王宝和始终在给员工们灌输这样的理念:“胜无定在,制胜在人。”与其担心那九九八十一难,不如自己先修得金刚不坏之身的正果。

    至于修得怎样的金刚之身,那些获得十多项专利技术、通过多项质量认证的专业术语就不说了,记者在这里用一个外行看热闹的眼光,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个装甲车的了得之处——轮胎是自补性防弹型的,就是说在被子弹打穿后能够奇妙地迅速自动愈合,保证继续高速行驶100公里;虽是陆战车,却能涉水近一米;可以稳稳当当地爬上100多级台阶;在结冰冻凝的20多度的坡道上不须挂防滑链;在侧倾近30度的情况下疾驶不会翻;冰天雪地露天停放36小时后4秒钟即可启动……

“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并且从未迟疑。”拿破仑的这句话王宝和也许没听过,但他义无反顾地坚持终于迎来了云轻星粲的日子。2004年6月,听到中国将按联合国的要求,组建第一支防暴警察队伍赴海地维和的消息,王宝和立即决定及锋而试,他亲率两辆装甲车进京,参加联合国维和警察装备招标。一路走去,印有五星红旗和UN(联合国英文名称UnitedNations的缩写)的轮式装甲车吸引着路人的眼光。当他们知道是咱们中国的装甲车要驶向联合国时,纷纷要求在车前留影,所有收费站,无一收费……

    当时参加竞标的有5家单位,只有王宝和一家是民营企业,也只有他一人是带着装备去的,其他几家都只是带了模型和设计方案。当时维和部队要求20天内交车,也只有王宝和一家能够做到。联合国的官员和专家进厂开始了全面的检验,结论很简单和明确:全部通过。

    随后,在经过工厂提供的专业培训后,125名中国防暴警察伴着5辆轻型轮式装甲车从宝鸡去了海地,写下了中国民企第一次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装备的纪录。更让王宝和自豪与欣慰的是另一个纪录——从那时起,先后有8批中国维和警察继续采购使用他的装甲车,在复杂动荡的特殊环境中至今人员无一伤亡。

    紧接着,我国政府应联合国要求,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黎巴嫩维和工兵部队,王宝和按照国防部维和办下达的任务,两次生产提供了装甲救护车。由于质量可靠,售后服务良好,该产品已被列入联合国采购目录。

    依照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政策,王宝和的企业还通过军贸军援的方式,将产品出口到8个国家,受到受援国和我国驻外使馆的高度赞扬……

    王宝和的装甲交响乐从无主题变奏转入主旋律,从无人喝彩变为高扬的华彩乐章。2005年9月,解放军总装备部陆装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王宝和两种型号装甲车的设计定型;2007年9月,王宝和的企业终于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一类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如是说,这“象征着中国军队数十年来单纯依赖国有企业军工承包商的时代结束了。中国战略决策层越来越意识到,民企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创造标本性的意义

    王宝和一骑绝尘,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民企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第一人。他大气若虹的创新发展之路被业内人士视为具有标本性意义。

    如今,王宝和可谓功成名就——获得了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陕西省劳动模范”等20几个大奖;企业已生产并向海内外销售出数百辆轻型轮式装甲车,还有一批新型号、新功能的装甲车即将出厂……

    可这些并不是王宝和装甲交响乐演绎的唯一主题。不妨先讲一个小插曲:就在“新星”驰骋海外维和战场时,一家大型国有军工企业的老总坐不住了,主动找到王宝和提出收购企业的意愿,并承诺补偿前期的全部投资。王宝和理所当然地婉拒了。他向记者披沥直陈:华夏大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民营军工企业——安庆兵工厂、汉阳造……虽然都已成为风帆远影,但民族企业发展的历史脉动,不仅需要利润,而且呼唤播扬血气一脉、烈烈扬扬的意志。

    去年4月,王宝和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亚洲防务展”后,10月,他又马不停蹄地带着3辆拥有13项国家专利的新型轮式装甲车奔赴希腊雅典,自费参加了希腊政府举办的“第15届国际防卫展”。在这个有75个国家参加的展览会上,作为中国唯一参展的企业,王宝和的公司拥有150平方米的展台,与之比邻的,是德国“奔驰”、法国“雷诺”等世界知名大公司。尽管与诸多世界大企业同台竞技尚有差距,可王宝和并不打怵:没两下子敢来吗?他一脸笑傲江湖的潇洒。著名的《简氏防务》为他专门做的15个网页,也算是其自信的一个注脚。

    更让王宝和难忘的是,展览会规定,只有参展国才能悬挂国旗。因为有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参加,蔚蓝色的爱琴海畔高高飘扬起祖国鲜艳的五星红旗。

    王宝和为之骄傲,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一旦真正面向世界,就会拥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方位。不过,他记住了孔夫子的话:“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是不是真的去想,如果真的想,还有什么遥远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