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答LTG:李白既已成仙去,就让他去吧。

(2004-11-20 23:20:19) 下一个
文章来源: 饶舌 于 2004-11-20 22:44:53 0 开头的话 刚看LTG的文章时候觉得特别有兴趣参加讨论,可是当时不能打汉字,回来在看一遍突然觉得一下不知道讨论从哪里开始。讨论基本上有两种,赞同或者反驳,对我来说赞同的讨论不提气,任何赞同都是一种重复,尽管你可能做了补充。真正拓展理解的是反驳,因为两种相反的观点相撞击或者相互对照,可以帮助读者判断和取舍。任何人都有听什么信什么的倾向,尤其那个观点正好对它(=他或者她)的胃口的时候,知道相反的观点出现才会猛然醒悟,原来不如此。这就是反驳或者讨论的真正意义。这么理解讨论会不会造成“为了反驳而反驳呢”?就像大专辩论赛,我不知道那种游戏怎么也能设计出来,随机摸一个论题,比如我不喜欢年轻人写古体诗词,我却碰巧抽到正方,结果我要论证年轻人应该大写古体诗词,痛苦到要自杀。好在BBS的讨论是自由参与的,碰到赞同的时候不出声就好了,或者简单附和以示支持。 写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我在LTG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些自己赞同的论点,对这些论点我只好避开,我只提供另一些论点相反的观点,当然有的只是部分相反。 1 窗前明月光-------伟大诗人的小品诗 而已 LTG 把李白的小品诗提高到不应该有的高度了,如果李白的诗作都是这种小品诗,李白就不会成仙了,这首明月光完全是沾了李白诗圣名号的光。如果把流传下来的都当成不朽的,那么有一首唐宋时候的儿歌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是不是也要撑作不朽,那充其量不过是不朽的儿歌。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神秘的,这两首诗就是简单所以能被记住。说实话,唐诗宋词有的是更好的篇章,我都记不住,就这两首能记住,因为字数少。李白这首诗比起同样简单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 那首 根本就很浅薄了。这首诗盛行还因为思乡主题,从前人没有email,没有电话,想家的时候唯一能想的就是这首诗了,就像张学友的那首 祝福 成了点歌坛被点播次数最多的歌,不是因为它最好,是因为它最合适那种场景。所以用这首诗来说明诗歌语言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2 把新鲜和健康作为诗的标准需要做的约束 LTG的新鲜之说比较令人费解,新鲜跟创新有什么区别吗?一流的作品永远是创新的作品,唯一的标准就是创新。当然创新本身还有不同程度的,有的是革命性的比如现代派诗歌对于旧诗,印象派绘画对于古典写实手法的绘画,现代舞对芭蕾舞。还有的创新就没有那么震撼了,但是依然有价值,印象派之后有好多超现实的绘画流派,但是都不如印象派对古典绘画的颠覆来得影响深远,它们不过是印象派引起的绘画革命以后一个又一个的成果而已,虽然都是创新。最简单的类比就是:裙子(围兜)到裤子的演变是一种革命,自从裤子出现以后人类在裤子上的传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在也没有革命发生,因为裤子总是两条裤腿一个裤裆,这点没有改变。所以我想LTG说的新鲜可能就是只非革命性的创新,其实绝大多数诗人能做的也仅此而已。 健康可以是标准,但是不是一流作品的标准。健康就更费解了,不颓废,不没落?这是一个必须详细解释的标准。诗本身的颓废和没落是不健康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人这么写诗吧?至少这个坛子里没有人这么写诗。诗本身的颓废和没落是说对人生消极,并且要主张别人消极对待人生。我肯定这不是一个令人担心的事情,没人要这么写诗。但是如果诗写了颓废和没落,很可能诗本身却是不朽的。就像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了变态心理,她自己却很健康,她的作品则是一个典范。我想强调的是,绝对不可以因为一首诗的内容是涉及颓废,没落,丑恶的现象,而把诗作称作不健康的,不是说LTG这么对待了别人的诗,确实有人这么对待别人的诗,这是严重缺乏理解力的表现。我同意晦涩,做作属于不健康一类,但是我觉得一个认真写诗的人这种现象也不容易出现。做作是无须担心的,只有那些初级写手爱干那种事情,不是我眼里的诗人。需要强调的是,诗难懂不能称作晦涩,而且很多创新的作品开始的时候都不容易懂。今天印象派绘画可以卖到天价,想当年,那些绘画和画家一起被人骂做垃圾,太多的评语就是晦涩,阴暗,不讲章法了。我觉得宁愿不提这样的标准比较好。 有的时候一个没有仔细描述和限定的标准会误导好几代人。记得小时候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到了一个写作的标准,叫做短小精悍,古时候叫做惜墨如金,这两个成语没有现代的准确描述,却成为几代人写作的标准之一。妨碍了不少人。比如短小精悍根本不能是一个标准,写作要看需要,什么时候表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程度才可以停止。其实惜墨如金这样的标准也只有古人能说得出来。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发现竟保存着三十年代学生的毕业论文。仔细看,吃惊不小,一律用毛笔和毛边纸书写。这种书写工具怎么做现代的论文呢?现在的毕业写作,大家用电脑还觉得写字慢,今天的学生要掌握多少资料才可以做论文,拿毛笔和毛边纸怎么对付那么多资料?所以,中国的语言文学教育,和后来的文学评论里有太多的标准是误导人的谬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我同意诗人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不能有赘语,但是不能从篇幅来判断,古体诗词千篇一律的结构和字数让人以为现代诗也是差不多的篇幅,其实不是,长短都可以是好诗,关键是不能有赘语。 3。好诗作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诗人富有思想 如果说上面的观点并没有明显地反对LTG的观点,只是提醒坚持LTG观点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那些观点的约束条件。但是对于 要先弄好语言才可以考虑思想 的论点我就肯定要反驳了。其实这涉及到一个人的成功的问题。如果你只是把写诗作为业余爱好,不想在写诗上有更大的志向,怎么都行。你从遥远的唐诗和莎士比亚开始,一边吟唱,一边陶醉,一边尝试。最后你了解了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意象等等跟作诗有关的所有事情,然后你隔三差五写个很美的诗自己看,传给朋友读一读。都没问题。我不跟这种诗人说事,这基本上属于诗匠一列。 一流的诗人决不走这条道路。对一流的思人而言诗是表达自己对世界看法的工具,他首先要思考,思考我所谓的人类生存状态。比如:古代人类生存状态跟今天是很不一样的,古代的诗人要面对交通通讯的困难,所以思乡,落寞,孤寂,马车,驿站等等不断地进入诗作,或者战争,饥荒,家破国亡。北岛时期的诗人则是对文革时期制度的黑暗---束缚,剥夺,政治压迫,人性的丑恶-----欺骗,谎言,出卖有最痛切的体验;而今天中国诗人的思考内容又很不一样:自由,平等,多样性,伴随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性开放,拜金,同性恋,心理压力和变态,华尔街,伊拉克或者阿富汗,虽然你在诗作里未必表达所有的内容,但是这些是今天诗人思想之源。如果今天的诗人动不动还马车,驿站的不如直接读李白杜甫,要你做甚。一流的诗人必定在他很年轻甚至是年少的时候就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特别的理解和体验。你说 你从来不思考我所谓的生存状态,一样能写诗。我则说,你可以写诗,但是你成不了好诗人,你错过了很多人生体验。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些思想之源。这也是汪国真,席慕蓉之流和北岛,食指这样的诗人的分水岭,或者余秋雨和王小波不同文人的分水岭。 同意创新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指向现代人的创新。这点很重要,去创新古体诗词,就比创新现代诗意义小得多,而且也做不到,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做了,创新需要一个community来做,没有community一起做,单枪匹马做不起来。比如从前年代很多地方没有煤气,家家户户烧煤块,那时候的工程师要琢磨烧煤的炉子如何省时省力,并且节约用煤。但是今天(假设只考虑城市地区), 大家都用上了煤气,再琢磨家用煤炉,这个课题就没有价值。今天可以谈论古人的创新,有一些人去研究古诗古词有了什么创新就可以了,大多数写现代诗的不用琢磨那套。理由是你有没有创作的能力跟你有没有对古诗古词创新的了解没有关系,你懂很多未必能让你更懂创作,你不懂也不妨碍你创作。我们的起点不能总是从唐诗宋词,从莎士比亚开始,对那些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了。写现代诗的直接从现代诗阅读开始就可以了,世界各国文学史表明,作家诗人有个高中文化就可以了,至今这个现状还没有大的改变。从大学出现开始,也有几个世纪了。作家诗人的平均文化程度不过从小学毕业提高到高中毕业最多到大学二年级就很好了。但是作家的思想水平,尤其那些伟大作家的思想水平绝对不是高中生所能比拟的。而跟那些伟大诗人同时期的人有多少在文言文或者拉丁文里瞎转悠,什么像样诗篇也写不出来。简单说教育程度不代表思想水平。 我肯定没有哪个好诗人会把语言从诗里面抽出来,专门琢磨清楚了才开始写诗,要掌握语言和写诗的基本知识是很简单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用脑子和心灵去写诗,就像游泳,基本的动作要领掌握了,然后就要下浅水练习,然后到大海里搏击风浪。 先语言后思想的写诗的人叫作诗匠,语言和思想同时磨练,而主要磨砺思想的写诗的人叫作诗人。 写现代诗的人主要要阅读现代诗人作品,要思考今天人的生活状态。李白既已成仙去,就让他去吧,不需要他再回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