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的博客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正文

历史揭迷:隋唐皇帝为何总是攻打高丽?

(2008-03-04 13:08:32) 下一个
历史揭迷:隋唐皇帝为何总是攻打高丽?隋朝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主要有契丹、靺鞨、汉、高句丽四个民族组成的神密王国,在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东北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其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当时人口约有300万。从西汉到北周,历代王朝都与之保持着友好关系,高勾丽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北齐时期,北齐皇帝封高勾丽统治者为"高丽王",高勾丽才将"勾"字去掉,称"高丽"。可是自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国封建鼎盛王朝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就象着了迷一样,始终把攻打高丽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并做为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尽管多次遭遇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发了疯似地攻打高丽,历经四代,历时七十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最后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率靺鞨万余骑兵进扰辽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汉王杨谅等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原因,水陆两军还没有和高丽开战就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这时,高元害怕把事情闹大了,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把从全国应征来的士卒全部集中到涿郡,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由隋炀帝亲自指挥向平壤进发,结果大败,上百万隋军将士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丽以惨败而告终。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但是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见"百姓苦役,天下思乱",趁机在黎阳起兵反隋,全力攻打洛阳,严重威胁了隋王朝的腹地长安。由于后院起火,隋炀帝被迫撤军,高丽乘势追击,隋军伤亡惨重。隋炀帝第二次攻打高丽失败。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获得胜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谴使请降。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隋炀帝第三次攻打高丽宣告结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高丽欺负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接受大臣建议,派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3000人与营州都督兵一起从陆路方面对高丽进行小范围的不间断攻扰,"使其民不得耕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看到高丽"困弊",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一举消灭高丽,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最后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但是由于到了第二年唐太宗病死,远征高丽的战事暂时停止。永徽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犯新罗北部。新罗求救于唐朝,唐高宗派遣程名振、苏定方等发兵攻打高丽,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乱。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高丽全境皆平,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总章二年(669年),高丽民众起兵反唐,唐高宗镇压了反叛以后,下令把38200户高丽人迁到国内,只留下一些贫弱者守安东。咸亨元年(670年),高丽酋长立安舜为主,起兵反唐。唐高宗派高侃率兵前去征讨镇压,安舜逃跑。此后,高侃等不断用兵高丽,高丽、百济灭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征高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但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甚至不惜动用全国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唐史记载:高丽建国初期,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人口也少得可怜。可是高丽人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至六世纪,高丽王国已经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而且实行"全民皆兵",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对外,高丽与突厥结盟,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在朝鲜半鸟上,高丽则制定了先与百济联手消灭新罗,最后消灭百济,统一朝鲜半岛的战略计划;对中国,高丽王国首先积极备战,第二采取表面上"绥靖政策",不断进贡予以麻痹,第三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破坏中国的统一,第四不断小股部队侵扰,削弱中国边防。隋唐时期,高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出征攻打高丽前,曾对大臣们说过一席话令人深思的话:"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这句勘称经典的话,道出了隋唐皇帝为何总是攻打高丽最根本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孙子兵 回复 悄悄话 历史揭迷:隋唐皇帝为何总是攻打高丽?

隋朝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主要有契丹、靺鞨、汉、高句丽四个民族组成的神密王国,在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东北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其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当时人口约有300万。从西汉到北周,历代王朝都与之保持着友好关系,高勾丽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北齐时期,北齐皇帝封高勾丽统治者为"高丽王",高勾丽才将"勾"字去掉,称"高丽"。可是自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国封建鼎盛王朝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就象着了迷一样,始终把攻打高丽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并做为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尽管多次遭遇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发了疯似地攻打高丽,历经四代,历时七十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最后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率靺鞨万余骑兵进扰辽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汉王杨谅等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原因,水陆两军还没有和高丽开战就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这时,高元害怕把事情闹大了,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把从全国应征来的士卒全部集中到涿郡,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由隋炀帝亲自指挥向平壤进发,结果大败,上百万隋军将士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丽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但是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见"百姓苦役,天下思乱",趁机在黎阳起兵反隋,全力攻打洛阳,严重威胁了隋王朝的腹地长安。由于后院起火,隋炀帝被迫撤军,高丽乘势追击,隋军伤亡惨重。隋炀帝第二次攻打高丽失败。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获得胜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谴使请降。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隋炀帝第三次攻打高丽宣告结束。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高丽欺负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接受大臣建议,派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3000人与营州都督兵一起从陆路方面对高丽进行小范围的不间断攻扰,"使其民不得耕种"。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看到高丽"困弊",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一举消灭高丽,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最后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但是由于到了第二年唐太宗病死,远征高丽的战事暂时停止。

永徽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犯新罗北部。新罗求救于唐朝,唐高宗派遣程名振、苏定方等发兵攻打高丽,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乱。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高丽全境皆平,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总章二年(669年),高丽民众起兵反唐,唐高宗镇压了反叛以后,下令把38200户高丽人迁到国内,只留下一些贫弱者守安东。

咸亨元年(670年),高丽酋长立安舜为主,起兵反唐。唐高宗派高侃率兵前去征讨镇压,安舜逃跑。此后,高侃等不断用兵高丽,高丽、百济灭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归安东都护府管辖。

征高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但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甚至不惜动用全国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唐史记载:高丽建国初期,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人口也少得可怜。可是高丽人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至六世纪,高丽王国已经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而且实行"全民皆兵",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对外,高丽与突厥结盟,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在朝鲜半鸟上,高丽则制定了先与百济联手消灭新罗,最后消灭百济,统一朝鲜半岛的战略计划;对中国,高丽王国首先积极备战,第二采取表面上"绥靖政策",不断进贡予以麻痹,第三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破坏中国的统一,第四不断小股部队侵扰,削弱中国边防。隋唐时期,高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出征攻打高丽前,曾对大臣们说过一席话令人深思的话:"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这句勘称经典的话,道出了隋唐皇帝为何总是攻打高丽最根本原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