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

眼见我所闻耳闻我所见 手写我所感心感我所写
个人资料
正文

假仙真人吹“风”

(2009-11-10 20:54:31) 下一个

假仙真人吹“风”
(作者:假仙真人,2009年5月17日)

题签:风是空气流动,风是男女情事,风是自由奔放,风是自在爽快
 
一、引子
 
大约是十年前,狂生王朔对中国文化名人逐个点评。当评到大侠金庸时,金庸在《文汇报》上予以回应。回应中提到了“八风吹不动”,并做了如下解释:“佛家的‘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讽、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
 
这“八风吹不动”的典故,与宋朝苏东坡有关。好在故事不长,全文抄录在此。当年,东坡贬居黄州,与江南金山寺一江相隔。一天,东坡自觉修持有得,趁兴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把诗封好,差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佛印拆开看了,心里明白,东坡表面上是赞美金山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像,实际上是“夫子自道”。于是题了评语,交书僮带回。苏东坡拆开一看,诗后竟是个“屁”字,不由无名火起,立刻过江,直奔西山寺,却见禅堂禁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这故事当然有趣,有趣在东坡讨了个没趣。明知东坡“八风吹不动”指的是佛家的八风,佛印愣是偷梁换柱,使用了俗家的八风,八面来风。连孙猴子都知道屁也是风,放屁添风,东坡当然知道,羞臊自是难免。
 
放屁添风很有趣,放屁拉风更直接。我在乡下听到的是放屁拉臊,这自然是题外话了。
 
总之,这故事很拉风,东坡的诗很拉风,佛印的配合很拉风,狂生王朔挑战很拉风,大侠金庸应对也很拉风。
 
风的本义,原有两个,分别来自两个古汉字。
 
风的一个古字是風,是自然界的风,因风动虫生而成風字。
 
风的另一个古字是凬,是男女情事。从字形上看,是女人张开双腿与男人交合。内含的日字,网民常用,不过是男人说cao,女人讲kao。不管男操还是女靠,都是不脱日的形象。
 
现代人文雅,碍于面子,习惯于规避不文雅的东西。雕塑上,用一片叶子遮挡了男人的阳物;绘画中,用手遮住了女人的阴部。而对不文雅的字词,习惯用x来代替。同样,“風”、“凬”中的不雅部分也用x来遮盖,故简化成了“风”,弱化原有的性交意象,从而达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想境界。

二、自然之风
 
风是什么?风是空气的流动。你把手张开,滑过指间的,那就是风。这风,当然是自然风。
 
“八风”,从字面上看,是八面来风的意思。《吕氏春秋》中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有人注道: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熏风“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飂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漠风”。
 
这个有点意思,八风与八方相关,进而与八卦相连。而不同的风,又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意义。

比如东南风,又叫熏风,叫和风,叫清明风,可知人人喜欢。
比如西北风,又叫厉风,叫大风,叫不周风,可知人人畏惧。过去常听老人说:如果不去挣钱,那只能等着喝西北风了。
比如东风,因赤壁之战而出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比如西风,因西方欧洲的现代强盛,而有了西风东渐的说法,也有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缠绵。
知道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风,再来听歌或读诗,感觉自会不同。
 
比如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白毛女》)
 
比如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李娜《黄土高坡》)
 
比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燮《竹石》)
 
风来自何处?“虎啸生风,龙腾云起。”道理就是“云从龙,风从虎。” 呼呼,可以看作是风的象声词,因此舞刀弄枪会呼呼生风。二者结合,派生出了虎虎生风,集文意与象声于一身。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林莽之间”,这出自宋玉的《风赋》。

宋玉的《风赋》,通篇都是风,其开头部分是: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常与其他自然现象并存:
 
雨:
风来了,雨来了。来的可能是和风细雨,也可能是急风骤雨。
农民风里来雨里去,期盼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生在世,多是随波逐流,顶风而上是英雄壮举,而看风使舵才是小人物生存的要诀。能呼风唤雨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多数人则在风雨中飘摇。在凄风苦雨中挣扎的人们,能够始终风雨同舟的,实在是不多见。
 
雪:
乌云盖顶,暴风雪就要来了
 
雷:
在传统文化中,主司自然现象的有两个神,一是风神,另一个就是雷神。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是风神雷神同时在发威。
 
电:
风快,电快,因此快似风驰电掣。
 
霜:
风冷霜寒。饱经风霜的脸,总会留下些风刀霜剑的痕迹。
 
云:
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涌,风卷残云,风云际会。而风云变幻,必出风云人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光:
物,借助于光的反射,才为人所见。很自然,风光就是风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起风,也是有预兆的。“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宋]苏洵《辨奸论》)
 
自然之风,来无影去无踪。人过风起,如影随形,如响随声,自然而然。
 
自然之风,有速度,有方向,有强度,随时变,随地变。因此,自然风又可以用来表现社会现象。
 
三、事理
 
风与五行联手,可以明事理:
 
木:
树大招风,为人要低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土:
旅人风尘仆仆,因此要为他接风洗尘,当然是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水:
风水,中国人居家造屋和长眠修墓都很讲究。主要考察通风、光照、水系、山脉、草木等自然环境,目的在于了解、顺应、利用、改造。知道一些风水,有益无害。
 
火:
风助火势,火借风势,火就越烧越旺,甚至酿成灾祸。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风火火,就比较急促了。

风有上下之分。上风头,新鲜清爽;下风处,污浊沉闷。有力者占上风,自愧不如者甘拜下风。其实,拜下风,有吃屁之嫌。这是因为,下风又是放屁的雅称。常言道:“管天管地,你还管人拉屎放屁?”还别说,世上还真有关放屁的律条。佛教戒律中,就有下风事法。此法规定:“禅房中,若急下风来者,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若下坐处有僧上座者,应还向上座。放气时不得令大作声扰乱此坐。”看看,佛教的清规戒律是多么的完备。
 
风有雌雄之分。按照宋玉的说法,大王之风为雄风,庶人之风为雌风。看完了《风赋》,也没看出来这到底是在拍大王的马屁呢,还是在拿着大王当猴耍。不管怎么说,有权有势就是有威风;男人可以重振雄风,女人可以大发雌威。
 
风有冷暖之分。热风如火,寒风似刀,暖风和煦,凉风习习,冷风嗖嗖。
 
风有强弱之分。微风轻拂,大风降温,狂风大作,暴风疾雨,阵风不断,旋风吓人。
 
风有季节之分。春风拂面,让人舒服,让人爽快。因此,一个人喜悦舒畅之时,当然满面春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文人有悲秋的爱好。虽然也有金风送爽的说法,但更多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打秋风,就是敲诈勒索了。
 
风有顺逆之分。出门远行,恭祝一路顺风、一帆风顺。逆风而动,顶风作案,属不识时务之举;乘风破浪,迎风飘扬。“自古以来,你可以搭顺风车封侯拜相,但是搭顺风车名垂青史,那是不可能的。”(《被猪牵着鼻子的虎——名将王耀武》)
 
风有干湿之分。肉类风干后易于保存,味道也有所改变。风湿就是一种病了。
 
有部外国小说,没有翻译成《往事随风》,也没有翻译成《随风而去》,而是取了一字名——《飘》,不落俗套。

四、人情
 
清风送爽,全身舒畅;清风明月,高人雅士。“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有明月。”但这份高雅,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清朝雍正年间,就有文人因此送了性命。那文人吟道:“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换来了罪名“怀念亡明,诋毁大清”。
 
清风吹拂,盈满袖,或说两袖清风。古人是宽袍大袖,大袖常用来袖物袖钱的。因此,两袖清风,对不同的人来讲,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对穷人来讲,就是一贫如洗;对官吏来讲,就是清正廉明。
 
风气,是风尚习气,因此可以整顿,整风或整掉歪风,树立新风,延安整风就很有名;也可以纠正,纠风,纠正不正之风。这类风可就多了,棋风、赛风、球风,文风、学风、校风,门风、家风、民风。
 
风俗,是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就像风吹草,教化人民者为“风”,因“风”吹而改变的是“俗”。“士风之升降也,不知始自何人。大约一二人唱之,众从而和之。和之者众,遂成风俗,不可猝变。迨其变也,亦始于一二人而成于众和。方其始也,人犹异之,及其成也,群相习于其中,油油而不自觉矣。”(叶梦珠《阅世编》)
 
风声和风向,都是信息。做隐秘的事情,通常会派人把风,派人望风,一有风吹草动,赶快通风报信,以便闻风而动。为了探测反应,可以故意吹吹风,故意走漏风声,这就是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阴险,煽阴风点鬼火;有人幼稚,听见风就是雨。
 
有人喜欢出风头,处处表现自己,这无疑是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上。如果经受不住风吹雨打,那只能是自找苦吃。
 
做事,要雷厉风行;举止,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小时候,从外面满身臭汗地回来,最喜穿堂风的爽快,但也最怕穿堂风的厉害,轻则伤风感冒,重则惊风昏厥。穿堂风着实厉害。
 
比穿堂风厉害的,是枕边风。在耳鬓厮磨之际,在如胶似漆之时,枕边风起,定有春风化雨之效,绝无当成耳边风之理。又有谁知,多少宦海风波,起于床头?岳飞死于风波亭,也是因枕边风吹出个“莫须有”。
 
如果说枕边风还仅仅是吹吹风,那裙带风就是付诸行动了,此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私下流传的风言风语,人前抛出的风凉话,最是让人心寒。而风言风语之所以有市场,在于一些人听风就是雨,更是人们脑海里无风不起浪的思想在作崇。

五、风情
 
风是男女情事,是发情的动物雌雄相吸。
 
我们常说“风马牛不相及”,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大家都会说,都会用,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开始遇到这个用语时,我也曾不求甚解,只是妄加猜测,大概是风与马牛相差太远不搭界的缘故吧。虽知马与牛是很相近的,却也不去深究。直到年龄稍长一些,才知道风是发情,是雌雄相诱,这才略有所悟,原来是“风马”“风牛”不相及,发情的牛马不相诱不相交。还应该知道一点背景知识,就是农用牲口主要有马、牛、驴三种,并且相类,而马与驴是相吸相诱,杂交品种叫骡子。由此看来,牛马即使发情也不相吸相诱,就有点意思了,有点相比较而言的意思了。有了这个铺垫,明了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原意,也就理解了其比喻义:有些事物看上去相近,实际上却是毫不相干的。
 
其实,“风”用在动物身上是很少的,多是用于人。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责骂孩子:“你又到哪里风去了?”这里的风,当然是指嬉戏玩耍,是不顾天不顾地的玩耍,是不惧打雷不怕下雨的玩耍,是不计后果不思将来的玩耍,是不大汗淋漓不罢休的玩耍。细细想想,这与恋爱中的男女有什么不同呢?难怪大人要问:“你又到哪里风去了?”
 
这种说法,不像是我们那里独有的方言,古典小说里就有类似的用法。“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说到风,自然要说风情。真正的风情,是女人内心风流在仪表举止上的自然流露,是让人陶醉的韵味。风情与西人所说的性感相类似,但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性感侧重于外形身体的悦目,则风情侧重于内在心神的享受。性感可以让人倾倒,风情则可以让人销魂。无怪乎有女人幽怨地唱到:“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女人的风情,在于自然流露,而不在于卖弄。那所谓卖弄风情,不过是卖弄风骚而已。
 
人们常常羡慕才子佳人的婚配,把这看成是郎才女貌。这也对,但不完全。从旧时的戏曲来看,所谓的才子,指的是风流才子;所谓的佳人,指的是风月俏佳人。不解风情的迂腐才子,不谙风月的木头佳人,断不会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
 
风月,就是情愫满怀,就是互诉衷肠,就是同床共枕,就是颠鸾倒凤,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而在古时,风月场却是高雅之地。那些名妓,虽说沦落风尘,却是流风逸韵,风情万种。风流潇洒的词客,风流倜傥的文人,无不趋之若鹜。而在享尽无边风月的同时,留下了世代相传的风流韵事,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巨著名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女人的风月,常常是写在脸上的。看看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带着风情月意。”或许,只有如此的风月,才配得上风流博浪的西门大官人。
 
试想一下,面对着风姿绰约的佳人,年轻的公子哪个不显露风流的本性而谈笑风生?耳听着生动风趣的磁性话语,哪个俏佳人不是满怀风情月意?只怕从此,这世上多了份风情月债,多了对痴男怨女。
 
什么是风趣?当然是“风”的时候最得趣。毫无疑问,撩人的情话最风趣,暧昧的调情最风趣。
 
女人什么年龄最美?答曰:二十出头。所以有风信年华的说法,特指女子二十四岁时。而这一词语,可能来自“二十四番花信风”。我始终认为,二十四岁是女人生儿育女的最佳年龄。
在风信年华之前,应该是青春期的豆蔻年华,之后是锦瑟华年,此时的女人,仍是风韵犹存。
 
常说女人争风吃醋,其实争的,是交配权。

后记:
回首过去,幼时,喜欢玩风车,喜欢放风筝。上学后,喜欢听风笛,喜欢听风琴。年轻时,喜欢穿风衣,觉得特有风度。年长后,喜欢标榜风格,以示与众不同。年老后,尤看重风骨二字。
范仲淹曾有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人有长者之风,其言当可风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