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咀外文嚼汉字(117)雾凇,树冰,冰花

(2021-12-27 05:08:01) 下一个

       少见多怪,古有“吴牛喘月”、“蜀犬吠日”,“粤犬吠雪”。正如古人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南方人对冬天的大雪只是一种想象的美的存在。台湾人冬天下雪就觉得稀奇,有“追雪”的旅游项目。每一年雪季,总有脸书社团特别活跃:“台湾追雪团”据说有上万人参加,为首的号召团员一起“追雪”。就像日本人春天赏樱花,秋冬上红叶一样。
    开车赏雪要过夜,上山前去更換长效防冻液(水箱精)以免水箱冻裂,及检查电瓶蓄电量是否足夠,还要购买并带上帶雪链。
    合欢山一早下冰霰,让追雪的的民众小失望,也因为太多人要去追雪,武陵停停车场乱想丛生,民众说盛况空前,车子挤爆的画面比夜市还热闹!
    在北方才能看到的“雾凇”就更不会知道是什么东西了。英语是“rime”(a coating of ice)。即一层覆盖在物体表面的冰。 按照外形不同,“rime”分成两种:hard rime和soft rime。雾凇,也称树挂或雾冻,是一种在天气寒冷的地方出现的白色不透明晶体。在寒冷的北方,临近地表水(河流,湖泊等)的地方,由于水从湖面蒸发,在空中形成水雾,而又因为寒冷的空气,雾中的水粒子在树枝上凝结、结霜并不断积聚,树枝披上了由小冰晶组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外衣,产生了类似雪后的景观,非常美丽,犹如梨花盛开。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南朝宋吕忱(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雾凇在日本区分更细,“雾冰(霧氷)”,“树冰(樹氷)”,“冰花”等。
“霧氷(muhyou)”,过冷却的雾珠粒被风吹到树枝上,受此影响而结成冰状,远看仿佛树开出的白花。
   “雨氷(uhyou)”,是雨水在摄氏零度以下也没冻结,因为过于冷却状态附在地面形成透明的薄膜状的冰冻体。
    “树霜”(jusou),是水蒸气因为气温降低而升华,在树枝等比地面高的物体上形成的霜,这和雾状的水蒸气附着在而结冰的树冰是有区别的。
“树冰”(juhyou),大气中的水蒸气在树木或植物的表面直接升华的树霜和包括树霜在内的过冷却云粒附着冻结,而结冰的状态的总称。
   如果树木或植物全部被遮盖住时称为“雪魔”(Snow monster)或“冰魔”(Icemonster),又称为“雪少爷”(yukinobou:雪之坊).
    在日本从长野县的菅平高原到八甲田山、八幡平、伊吹山、氷之山、富士山。最近从九州中央部、宮崎県五瀬町乃至熊本県山都町周边的高山地带、甚至长崎县的普贤岳都能看到树冰。树冰分粗冰、细冰、树霜三种类型。
    日本最初的气象用语“silver thaw”(凝霜),透明状的附着冰称为“glazed frost”(樹氷),1877年内務省地理局的英语翻译有颠倒过来称“silver thaw”为“树冰”,称 “glazed frost”“凝霜”,而“凝霜”后有更名为“雨冰”。南方人能见到这些光景应当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中国有吉林的雾凇岛,日本有山形的雾凇圣地藏王山。
      藏王,远远望去时而山峦重叠,雾霭和积雪萦绕,时而霞辉下冰川一片,时而潺潺缓流悬浮皑皑白雪零星,各有各姿色。山形县的藏王(ZAOU)是看雾凇的绝佳景区。
      雾凇又称树挂,非冰非雪,主要是雾中的水蒸气未凝华随风挂在树上,不断累积之后形成的类似于不透明粒状沉积物。雾凇的形成条件很苛刻,可以说是难得一遇的奇观。藏王每年12月到3月份是雾凇形成的时期,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雾凇,形态各异,十分震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