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在美国当姥姥(zt)

(2004-08-30 08:50:19) 下一个
我在美国当姥姥(zt) 让他自己单独睡,行吗?” 在美国的女儿快要临产,我真想立即插翅飞到她身边,为她“雪中送炭”。可她却来信说:“妈妈不必在我做月子时来,我这里的同事第一次做母亲时,月子里都是自己照顾自己。这儿买食品极方便,热水、暖气整天供应,负责我的医生和护士每隔两三天就会来看望我,或打电话来指导,不会有任何问题;再说,他(指她的丈夫)的公司离家不远,有事打个电话,召之即来。等我的产假期满,我还可以在家用电脑办公一个时期,所以,您可以在我正式上班以后再来帮忙照看孩子……” 我牵肠挂肚地终于拿到了赴美签证。到达纽约机场的那天,使我惊讶的是来迎接我的居然是全家三口人,包括刚四个月的小外孙石头(小名)! “哟,这么小就让他出门,大老远的,天又黑,路又颠簸,在高速公路行驶中还不许喂奶,还得停下车来喂,还要换尿布,孩子多受累啊!”我这当姥姥的,又是惊喜、又是心疼地嗔怪起女儿。 “没事儿,刚满月时,我还带小家伙坐了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去了趟波士顿他姑姑家玩呢。”女儿说。 到家后始知,小外孙独自睡一间房。这把我弄得一头雾水。我想,我来这里就是为了照顾好孩子,怎么能夜里和他分开睡呢? “妈,这里住房条件好,小孩子一出生就和大人分开屋子睡的。这不仅空气好,对孩子健康有利;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晚上我会定时喂他奶。别的时候,他哭就让他哭,甭理他;待十多分钟后如果他还闹,再去看看。” 女儿说完,我心里直犯嘀咕:孩子要是踹开了被子,着凉发烧了,尿湿了,被虫子咬了,哭得眼泪流进耳朵里了,都不管吗?一想,反正我也睡不着,还是常常夜里偷偷地爬起来去关照我的小外孙。 第二年,女儿生第二个孩子,我的小外孙女萝卜(小名)时,我没有前去帮忙,当萝卜一岁时我见到了她,天生丽质,可喜可爱。 一问得知,在过去的一年中,萝卜从生下来就自己单独睡一屋,当父母的夜里没管她,也没听说她夜里“踹开了被子,着凉发烧了,尿湿了,被虫子咬了,哭得眼泪流进耳朵里了”……她比她的石头哥哥还有能耐。几个月后,在她妈妈的调教下,半夜里她饿了要喝奶,自己会伸手去够小床头边筐子里的奶瓶,喝完后再把空瓶放回原处,大人则一觉睡到天亮。 “这颜色怎么啦?” 一天晚饭后,我和小外孙们在草坪正玩得欢时,住在街东头的那位美国老太太散步经过,便热情地向我们走过来。她对我说:“两个孩子非常可爱!” “是的,尤其是老二,皮肤比他哥哥白,更讨人喜欢……”我回答说。 谈话没再继续下去,她客气地走开了 过两天,女儿对我说:“东头的那位老太太和您聊过天?”啊,我想起了曾经和老太太谈过两个孩子的事。 “除了说孩子可爱,没再说什么了?” 听了女儿的问话,我开始有点紧张起来:“没说别的啊!就说了孩子的事,我还说老二的皮肤比老大的白,显得更好看。” “得!问题就是那个‘白’字,她的丈夫是一位黑人……” 我立即明白了:“人家是不是怀疑我有‘种族歧视’?” “那倒没那么严重,只是这个‘黑’与‘白’对她来说太敏感了。” “啊!这颜色怎么啦?”我真是一阵明白一阵糊涂了。 “太暴力了!” 今年夏天,我女儿托回京度假的好友,把我们那四岁多的石头和三岁的萝卜带到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一个月,他们都很喜欢看一部挺流行的叫什么“金刚”的VCD,走时我让他们把这个光盘带回美国去看。不料到了美国,有天晚上,女儿、女婿有事出门,请了一个小时工阿姨来照看孩子,陪他们一起看“金刚”。第二天,她打来电话对我女儿说,那个“金刚”片子里出现打斗、暴力的地方太多了,建议不要让孩子们再看。女儿觉得她言之有理,从此把那个“金刚”束之高阁。 两个小外孙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和老伴就带他们去逛玩具店,店里玩具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但却听石头一个劲儿地喊: “姥姥,快看,那个太暴力了!” 我吃惊地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那儿摆着一溜精美的“冲锋枪”、“来福枪”、“小手枪”……我知道这里的男孩子喜欢玩枪,以为他准是在唱“高调”,就故意考验他说:“石头,咱们就买一支回家玩玩好吗?” “不行,妈妈会说我,老师会说我!我……我……不要暴力的!”他犹豫一下,回答道。 “那咱们就买这辆坦克吧。坦克上的盖子会自动一开一合,还有突突响的高射炮……” “真好玩!嗯……不过姥姥……这坦克声音太大了,妈妈说不要声音太吵的玩具,还有,它也是暴力!” 我赞叹石头对“暴力”的灵敏度,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宽慰感和安全感。 “我要保护地球!” 那次我带小外孙俩到玉渊潭水上乐园玩,沿河路经一处,见清洁工开动汽车在捞河里的垃圾。石头便问: “他们在干吗?水里为什么那么多废纸、罐头、塑料袋,姥姥?”我向他解释后,他说:“人要保护地球,不然垃圾会吃掉地球,会吃掉人的。”“你怎么知道的?”我惊讶地问。“妈妈带我看过一个电影,叫做《要爱护我们住的地球》,电影里这么说的。” 在外游玩时,我给他们俩买过两次冰淇凌,每次吃完,我存心装没看见,他们则会对我喊:“Here!”(示意:“完了”!)把废纸筒举起给我看,意思是要把它扔到哪里去?我为他们不乱丢弃废物的举止感到非常满意。 在美国,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常做各种游戏。有一次,石头参加了一种游戏,即老师把“皇冠”轮流戴到每个孩子的头上,然后戏问:“你要是当了皇帝,打算做些什么事呀?”当石头戴上了“皇冠”,他回答说:“我要去保护地球。”老师听了高兴不已。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美国他的家里,设有两个垃圾箱,一个是放不可再利用的生活废物,一个是放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让他扔垃圾时,他知道手里这东西该放到哪个箱子里去。 这又让我想起一件事:1997年夏的某一天,我们全家去纽约美术博物馆参观,在我推着萝卜坐的小推车,专心致志地观赏美术作品时,突然一个声音迎面而来:“please don’t litter your paper!”(请不要乱丢纸!) 我立即环顾了一下地面,原来地板上有一张揉皱了的参观说明书,是刚从萝卜手里滑落的。 我向那位文质彬彬的白发长者表示感谢,看来他也是个参观者。 哦,美国人的环保意识真是深入人心!而他的那句善意劝说,在萝卜的幼小心灵中能不留下点印记吗? 我联想起那年去看望在奥斯汀的外甥女时,夜里行车路过一处地方,驾车的外甥女婿放慢车速对我说:“快看,这里鹿很多。”话音刚落,只见几米处的路旁,几只鹿闪着灯泡似的大眼睛,直视车头,领头的一看车子慢慢停下,也就大摇大摆地昂首前行,尾随者大概是它的妻儿老小,我数了数共六只。当时,外甥女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夜里行车,在路上撞死了一头鹿。怎么办?他只好把车停在路旁,等巡逻警车的到来。巡警来后了解了情况,得出是鹿自己撞向车灯致死的结论,他那朋友被“无罪释放”。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外孙们,从小耳濡目染,他们经常在车上喊:“No killing animals!”(不要杀害动物)也难怪我们的小石头会说出:“我要保护地球!”的“誓言”。 “Time-0ut!”的威力 今春在马来西亚探亲期间,偶见一些友人家的墙上挂着一根藤条,开始我感到茫然,后经解释,得知那是专用来对付“不听话”孩子的,令我愕然!同样,在我国一些家长的头脑里,也是迷信那有悖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棍棒出孝子”的歪理的。 前年我去美国时,就知道那里不许体罚孩子。不要说老师不能打学生,就是老子也不许打儿子,这是有法律依据的。有个学生身上红肿,老师得知是被其父殴打所致,便依法上告,最终让其父吃了官司。 那么,到底对孩子应采取何种正确的教育方法?近日,女儿从美国打来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石头和萝卜为一件事争吵不休时怎么办?”我问。“您不要轻易当他们的裁判员。如果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我告诉您我使用的一个办法……” 有一次,小兄妹俩同时提出要玩电脑游戏,我建议他们一起玩,但哥哥想玩《农夫与狐狸》的游戏,而妹妹则想用《金山画王》画画,两人玩不拢,到底让谁先来玩?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我就用了女儿教我的办法,不当他们的裁判员,而由他们自己解决争端。我先问他们:“你们说,怎么解决好啊?”他们俩几乎同时回答:“扔钱币!”哥哥要了钱币的正面,妹妹要了钱币的背面,由哥哥负责扔,结果,钱币反面朝上,妹妹赢了。哥哥心悦诚服地把位子让出来给妹妹坐,而妹妹高兴地在屏幕上画了起来。过了十多分钟,只听妹妹嚷道:“哥哥,我不画了,你来玩吧!”哥哥兴致勃勃地向电脑走去。“要是靠扔钱币解决不了问题,明显地是他(她)调皮捣乱不听话,怎么办?”过几天女儿再来电话时,我再次和她讨论起来。女儿回答我说:“在这里,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志,不轻易说一个孩子调皮不听话。比如我们的石头,他不大喜欢跳舞,有时老师教大家学舞时,他不学,就在一边玩他喜欢的‘积木’,对此,老师并不认为他调皮不听话,而是允许他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他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搭出一个‘宇宙飞船’来,其实很不像个‘船’,但他认为是,老师就肯定他、鼓励他,进而指导他。就是要这样保护、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一次,我带他去参加一个一年一度的三岁以上儿童的跑步比赛,他连跑带走,途中还绊了一跤,碰破了膝盖,流了点血,哭了一鼻子,但在我的‘陪跑’下,在周围观众的掌声中,他终于 克服了困难,把这1600米的路程拿下来了。虽是跑了个最后,但也和第一名一样得了一个奖章。他表示明年还要跑。在一旁助威的萝卜看见哥哥得了荣誉,表示明年她也要参加。我就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孩子们克服挫折的精神,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我像其他许多美国的家长一样,不会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会让孩子任意吃甜食和油炸食品,除了生日和圣诞节,平日不会随便给孩子礼物。我听说,现在北京有不少孩子经常去‘麦当劳’吃那些不该多吃的东西,许多孩子的压岁钱、红包一大堆……真是危险啊!那么,如果说某个孩子真是大闹时,没等到问题激化,老师就会对他说:“Time-out!’意思是让他暂停,不许再玩了,到一边静思,反省去。我的一个美国同事有三个孩子,哪个出问题,她就对哪个‘Time-out’。一岁的孩子‘反省’一分钟,两岁的两分钟,三岁的三分钟。‘反省’后,大人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难怪,这次外孙们在北京小住时,女儿曾给他们来过电话,他们俩在电话里就对妈妈说:“姥姥没有对我Time-out’!”过后,姥姥也就知道“Time-out”是怎么回事,并知道它在小家伙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了。有一次小兄妹俩在逗闹中,妹妹不小心打了哥哥的头,哥哥疼得哭了,嚷着对姥姥说:“姥姥,给妹妹Time-out!”“我不Time-out!我不Time-out!”妹妹哭着说。后经细问,得知妹妹实在是无意打了哥哥一下。“那怎么办呢?”我问萝卜。“Sorry!”萝卜向石头哥哥道歉了,石头哥哥也满意地笑了。雨过天晴,两人和好如初。以后,一旦出现谁调皮不听话时,我就会严肃地对谁说:“你想叫姥姥对你Time-out是不是?”听了这话,谁都会把调皮劲儿收敛起来。不过,越是感到Time-out的威力,我就越珍惜它,不轻易在他们面前打这张“Time-out”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