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尔街日报: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牺牲品?

(2006-11-22 11:02:12) 下一个
中国的经济奇迹使数亿人脱离贫困,并吸引了全球对它的未来发展展开想像。但是一些不良的迹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人群正在进一步滑向贫困的深渊。在中国政府对社会稳定以及对经济飞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日感担忧之际,新数据显示中国最贫困的人群正在变得更加贫困。

很多年来,中国特色经济改革的成功使中国政府能够对诸多关于改革负面影响的指责置之不理,这些问题包括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等。只要经济增长最终能够让每个人都受益,改革就是利大于弊。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初步分析,中国家庭中最贫困的10%人口(约1.3亿人) 2003年的平均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这个分析报告已递交中国政府。

这个人群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世界银行对最贫困人口的定义标准)。同期,中国经济几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其他群体的收入也都有所提高。中国最贫困人口收入降低的原因尚不清楚,世界银行的分析也还没有全部结束。

不过,它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动摇中国近30年来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发展经济学家一直把中国的发展模式看作是其他贫穷国家发展的榜样,这些数据也会使这个模式遭到质疑。这份分析报告尚未对外发布。

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说,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如果情况属实,这将对“水涨船高”的理论带来更多疑问。中国发展的例子使发展经济学家相信,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最好的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年以约10%的速度增长,连续的增长已经使它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学家的论点是,如果经济规模持续扩大,那么每个家庭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合理收益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世界银行的新发现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它显示中国一部分人口的收入出现了下降──尽管这个国家的总收入大幅度上升。这表明,富裕人群变得更加富裕是以最贫困的人群为代价的。整体社会福利提高是中国接受不均衡发展的底线,但这一发现却与这一点背道而驰。

早在1978年,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就打破平均主义,开启了全球最大的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试验。他知名的言论之一就是,中国要脱离贫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模式确实奏效:当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中心先富起来,并且现在已经比中国其他地区都富裕的同时,中国全国各地的平均收入也在持续上升。但是如果中国社会一大部分人不再从经济改革中获益,并且变得更加贫困的话,这将削弱继续在这条改革道路上走下去的基础。

另外,已公布的数字也显示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据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去年达到了0.4,高于1981年的0.3。这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与美国处于类似的水平。基尼系数是被广泛采用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它的最小值零表示完全均衡,数值越大越贫富差距越大,最大值为1。

根据亚洲发展银行对中国数据的分析,不论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还是内陆及沿海地区,抑或高薪与低薪工作,处处都显示收入最高的人与收入最低的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很多观察人士将这种状况归咎于中国社会福利系统的缺失。随着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并且没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险系统来承担这些费用,医疗保健成为外界特别关注的焦点。那些无法支付巨额医疗费用的患者经常无法在医院接受治疗。

退休学者李志宁说:“在经济改革之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已经很脆弱了。改革后,它近乎完全消失。”他还说,这使政府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没有多少可用的工具。“我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这些新数据将对政策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清楚。世界银行以及其他机构已经建议中国政府在养老金、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上加大投入。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政治家对充满艰辛的经济改革使全社会受益,还是只是让拥有优越社会关系的少数人变得更富裕的争论日益激烈。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激化了这种争论。

中国中央领导意识到腐败及贫富差距扩大正在侵蚀它的权威,现在已经把解决这些问题列为中国的头等大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即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用使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富裕的能力来巩固其正统的执政地位──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壮举之一,在25年中使4亿人摆脱了贫困。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有关一部分人收入正在下降的证据将极具破坏性。郝福满强调说,世界银行的发现并不是最后精确的结果。得出上述结论的数据是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通过对大量家庭进行调查收集而来的。

首先,这个调查是对中国社会最贫困的人口在两个不同时点的简单对比,它并没有对同一人群进行持续跟踪。因此,这并不意味2001年最贫困的10%人口在 2003年的收入都下降了2.5%。其次,世界银行于2005年开始进行分析,因此它并没有获得2005年及2004年的完整数据。最新的数据可以决定这种收入下降趋势是否在不断延续,或者只是一个独立现象。

郝福满还说,世界银行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好消息。最贫困的10%人口中大部分属于暂时性贫困,他们贫困状况主要是由突发疾病、失业或者土地征用等引起的。这就意味着,医疗保险或失业福利等基本的社会保障网络能够帮助他们脱离贫困。最贫困人群中仅有20%-30%属于长期贫困,即使这样,这部分人也有一些积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