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家

世上最不安分的恐怕要数“心”了吧! 只要找到心之所在,也就找到你我根本的家园了
正文

有寓意的故事

(2010-09-14 15:01:11) 下一个
故事一

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 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故事二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故事三

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故事四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诃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故事五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出家,跟随佛陀听经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想要到深山中精进修行,得到佛陀的嘉许,就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隐入山中。不到三个月,正当大家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回来了,满面风尘,拜在佛陀脚下不肯起来。佛陀慈祥的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一直努力修行,却一直不能证果,我觉得自己无能,因此中止修行而回来了。’

‘比丘啊!’佛陀和蔼垂示:‘你既然信奉我教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你前生是个精进努力的人,很多人因你的精进而存活,为什么今生却要舍弃这可贵的精进心呢?’

‘噢!佛陀,我前生如何精进呢?’

‘比丘 啊!我今将你过去的因缘说与你知:

‘从前,有一位商人组织了百余人的商队经过沙漠,因为白天酷热,沙漠被太阳晒得烫脚,不能行走,所以他们只能在夜间赶路,天亮就得搭棚休息,等到太阳下山,大地冷却后,再继续跋涉。当他们一行昼伏夜出,快要走过沙漠的时候,这个领队的商人就向大家说:“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晚吃过饭后,大家不妨把水尽量饮用,不必保留,这样,负担轻了,也好早一点离开沙漠。”

‘大家很高兴,就照他的话去做,有人干脆把水都洗澡洗光了。夜里动身后,年轻商人因为连日疲劳,不知不觉中呼呼大睡,没有发现牲畜走错了路,等到一觉醒来,仰望星宿,才发现方向错误,赶紧率队转头,已经来不及了。不久天亮,太阳上升,大家惊恐起来,纷纷怨恨青年商人,担心人畜无水,熬不下去。青年商人心里虽然很着急,却仍然镇静的四处寻觅水源,终于奇迹式的找到了一堆青草,他高兴的要大家跟他一起掘水,想不到掘了几尺深后,却掘到一块大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锄头,颓丧地歎气,任凭青年商人怎么样鼓舞,怎么样劝慰,都没有人肯再挖下去了。这时候只有一个童子举起锄头,和青年商人一起在烈日下挥汗挖掘,两个人埋头苦干,终于挖出了清泉,使大队人畜获得水份,熬到晚上,安然离开沙漠。

‘比丘啊!你要知道,那位勇敢的商人就是我,帮商人把岩石打碎努力挖掘的童子就是你。过去你能精进不休,让大家获得水喝,为什么现在反而要放弃修持,不肯给大家喝真理的法水呢?’
经过佛陀慈悲的开示后,年轻的比丘生起惭愧心,发愿绝不退转,精进修行,最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这一段故事,说明了因缘苦空都在一念之间。青年比丘随佛陀求道的时候,能息去妄念,放下世间种种羁绊,心里专注,就得大精进;后来离开佛陀了,心 中无主,种种放不下、割不去,修道的脚步就停顿了。年轻商人要大家舍弃负累,是心理作用;因疲倦而迷途,是心理作用;童子努力掘泉,也是心念意识的作用。种种成败得失,无不在心理作用的有无。我们在修道路上,常常会受到贪瞋的遮蔽,被无明误导,“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妄心一起,幻相即现,种种受想行识就危殆了。所以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环境不是障,生灭不是障,真正的迷障是心田的一起心、一动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