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的博客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个人资料
正文

北疆之秋行色日记(四)

(2008-10-19 06:45:44) 下一个

禾木的晨拍对色友们来说无疑似一顿珍馐美味,享受后的亢奋可以忘却肢体最基本的需求。有些队友跑到很远找素材,放弃了十一点钟的早饭,结果下午在出山的路上看到有牧民煮东西,就饥饿难耐地跑上去想买。




“噗!” 看着他们把牧民好心赠送的牛奶喷得好远,我气愤说:“你们也太过分了吧!“ 

“酸啊,怎么这么酸啊!“ 原来他们喝了牧民正在熬制的酸奶酪,据北京人老张说,比豆汁还酸。

禾木出山的公路两旁秋色浓郁。昨天天气不好没拍成,今天老师放羊,让我们顺着公路拍了好长一段。只是可惜太阳已高,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兼顾禾木晨曦和山中秀色。




















今天的目的地是中国西北第一村 - 白哈巴,同属喀纳斯景区,地处像一只公鸡的中国地图西北那“尾翎”之颠。

我们先到指定地点换乘区间车,每人需上交身份证办理边防有关手续。繁琐的步骤让我们等得有点不耐烦,觉得小题大做。老师也说,今年明显地严格了许多,和奥运年有关,东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后面一路上三番五次地有兵gg上车盘查,一个一个地对着身份证照片要求自报家门。来到新疆几日,所见的宁静质朴根本没有人想到东突问题,今天算是头一次感受到点紧张气氛。 

位于中哈边陲的白哈巴是个小小的村落,也就六七百人。原居民图瓦族人的祖先是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骑兵 中的一支,他们不愿长途跋涉去欧洲征战,见到白哈巴水草丰美是个适宜定居的地方就留下来了。还有就是哈萨克族人, 他们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躲避乡里的政治斗争迁居此地的。村子分成两部分,山下住的是蒙古族,山上的是哈萨克族。他们各信各的教,各有各的图腾崇拜,但相互和谐相处,俨然一家人。

村子处在一块小盆地上,东面是我们进入时翻越过的高山大岭,南面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北面和西面是哈国那荒凉的重重山峦。冰川雪地给这里造就了丰茂的植被和清丽的溪水。我们到达时最好的拍摄位置早已被各方色友占尽,后来发现有位哈萨克大嫂的自家院落紧靠着大路,位置更正。大嫂很有头脑,收每人两元。

落日里的村庄









小孩子已经知道对着镜头做v字状,令人啼笑皆非。我试着和他聊天:“你几岁了?“ 

他听得懂汉话,努力地伸出第三根手指头:“我三岁!“





与禾木相比,白哈巴的住宿条件更为艰苦一些。由于最近道路维修,村里柴油供应不足,发电到十一点就结束了。这里的通水工程还没有完成,村民们仍需挑水用。厕所倒是有间,不过根据我们的经验,远不如广阔天地来得自在畅快。

与我同屋的江姐是个典型的南方女人,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象个小女孩,袖珍的体形与那超大号摄影包十分不相称,每次登爬我都忍不住从后面推她几把, 真担心她掌握不好重心会一路滚下山去。她的行李是一个中号的拉杆箱,不知里面都是些什么宝贝,每次一到住地就会劲头十足地东摸西找,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子铺满房间。

为了照顾她,我总是先让她洗漱整理。认为一次性内衣绝对是浪费的她,每天会一丝不苟地清洗袜子和内衣,然后象变戏法似地从行李里拿出衣架把万国旗挂满房间,至于干得了干不了就和她无关了。总之,每次等她完事上床要一个多小时。昨晚在禾木等得我先和衣睡着了,被她叫醒后我起身看见满屋的“天然加湿器“,笑问:“这么久,你是不是把被单也洗了?哈哈!“ 江姐也不好意思地咯咯笑了起来。

“江姐,今天没有水,你也不用洗被单了。我们用矿泉水洗脸刷牙吧,我先帮你倒。“ 边说边笑我打开行李拿出睡袋铺在床上。江姐一如既往地在床上摆着地摊,看了看我好像是如梦初醒,连忙回身借着烛光翻看被子:“哎呀,真黑!这被单是该洗了。“ 于是又哗啦地翻出一个塑料袋,从里面抽出睡袋。江姐小女人式的忙乱常让我想起学校宿舍那段无忧的日子,给旅途增添不少乐趣。

“哎,小西,我们先去唱歌吧?晚饭我喝了好多汤。。。咦,我的头灯呢,放哪儿了。。。“ 

我顺手拿起床头的手电筒:“嗯,走吧。“ 

性格上的迥然不同,让江姐和我之间的长幼顺序戏剧性地颠倒过来。白哈巴漆黑沉静的夜里,她紧紧地抱着我的胳膊,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由于白天匆忙,穿过村子时没有注意周围的地形,现在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咋知道“阵地“在哪里呢?见到几十米外的木屋有微弱的光亮,我想去向村民打听打听吧。

“你好!请问,哪里可以上厕所啊?“ 这是一间仓储式的小卖部,各种旅游食品从地上一直码到屋顶,柜台微弱的烛光旁一位大嫂在织毛衣。她头也不抬地说:“随便啦。屋后就可以,左边别去,有条狗。“

“噢,谢谢啦!“ 看到江姐恐慌的眼神,我拉着她出门直向右边转去。

借着手电光,发现前面有一排大树,下面有一条沟,正打算进入阵地,忽然从黑暗中闪出一个人影。“啊!“ 江姐的声音都变调了,把我也吓一跳,连忙用手电照了一下。

从长相上看是当地的村民,他面色苍白,眼神混沌,直勾勾地停在我们面前:“有酒吗? “ 迎面扑来的酒味倒让我松了一口气,原来就是村里的图瓦人,由于气候关系,他们一年到头有大半年无事可做,有些人常常把自己喝得醉醺醺的。我连忙指指小卖部说:“没有。他们有,去那儿看看。“ 趁着他发呆的功夫,我拉着江姐拔腿就跑。。。

“你要是起夜就叫我吧,万一再遇上酒鬼可不好办。“ 回屋的路上我安慰着江姐,不知是冷还是吓得,她一直在瑟瑟发抖。 

临睡前,又在江姐的尖叫中打死一支巴掌大的蜘蛛,说也奇怪,当旁人对你期望很高时,人的胆量可以在瞬间膨胀。那一夜我们听着隔壁老王的鼾声钻进睡袋。早晨七点钟,几个房间不同音调的手机闹铃几乎同时响起。

万里无云的天空令老师在我们周围不安地走来走去,明显的失望欲言又止。几天下来培养出的默契,伙伴们了解老师是在为我们感到遗憾,反倒开口劝慰起他:新疆如此之大,我们如此蜻蜓点水的一趟怎能占尽老天的厚爱?大晴天总比雨天阴霾啥都看不到要强多了。

太阳迟迟不肯照进村落,八点半才冒出第一缕炊烟。不过,真正的早晨是到来了。哈萨克族人出动了,他们打开栅栏门,把牛群放 出,待牛们俯首在溪渠里饮足后,一路鞭策上山。所有的色友都在等待这一刻的来临,山坡上不耐烦的人群顷刻间安静下来。





10






村子里黄色为主的木屋,白色蒙古包,暗灰的栅栏,还有八月就开始上码储存,准备过冬的巨大草垛,一齐被四周苍翠的松杉和闪着金光的桦林围拱着,簇拥着,还没有完全枯黄的草地上,牛儿大摇大摆地穿过。这样一个安宁的早晨,这样一幅诗性美的图画。
11




12




13




14




15



顶着正午的日头,我在村子里闲逛,看到远处刚盖起没几年漂亮的边防站,留一张做纪念。这时看到老师一路匆忙地赶来:“走吧,那边有个小学校,去看看。“
16




顺着山坡爬了好一阵,一座小木屋后面豁然开阔,这就是中国西北第一小学了。大山沃野中的国旗显得格外的红艳,在这远离喧嚣的地方看到它,肃穆又亲切。
17




事实上,白哈巴有两座小学,蒙古小学和哈语小学。这是蒙古小学。出行到国内偏僻的地区,我很推崇“多带一公斤“行动,会带上一些本子和铅笔沿途送给有需要的孩子。这次来新疆前被叮嘱行李不可太大车上空间有限,于是犹豫间没有准备。而今天这个机会来得突然,心中很责备自己的不坚定。

孩子们刚刚结束课间休息,听到铃声纷纷跑进教室,后面两个男孩抱着柴火应该是教室取暖用的吧。
18




这好奇友好的眼神更加剧了我的懊恼。心想,不为重拍白哈巴美景,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也一定要再回来,准备充分地回来。。。
19




教课老师还没有来,我走进教室试探地和孩子们打招呼。看得出他们很高兴有访客到来,却又不好意思接近我。突然想到背包里有应急用的巧克力,奶糖还有能量棒,连忙一股脑地拿出来:“对不起,阿姨没带别的,喜不喜欢吃糖?“ 这时我才发现这一班都是男孩子。他们围上来却一人只取了一块糖,放进嘴里就憨憨地冲我笑。

孩子们的汉语说得很好,同时还学习蒙语和哈语。其中一个小家伙问我:“阿姨你哪里来的?“ 

“我是北京来的。“ 

“噢,好远啊!那你见过天安门!“ 

“见过! 阿姨下次来给你们带北京的画册,好不好?“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世界知识画报,北京的孩子尚且那么想往外面的世界,何况这里的孩子们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到越来越多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肯定也想了解我们那里的情况,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不同。
20




21




22





当我们用镜头去观察世界,为了追逐精彩而踏遍千山万水时,摄影人应该担负起另一责任,让我们变成种子,走到哪里就把我们的所知带到哪里。能够汲取是种快乐,能够给予更是幸福,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23



24




看到孩子们的穿着整齐,甚至有些时尚,我想这也许是白哈巴修路发展后的收益吧。村子里有一半人家开了家庭旅馆,日子应该比以前过得好了。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着牧民粗犷豪放质朴的性格,和发达地区相比,他们的生活虽尚处于社会底层,但他们是快乐的,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坦然,没有自卑也不做作。如今,中国各地的商业浪潮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个边陲小镇,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
25



26




27




28




午饭前,住地旁遇到正在修下水井的师傅,和他也聊了几句。师傅和其他九个老乡来自陕西,在新疆各地打工已经好几年了。白哈巴供水工程今年年初开始的,但今年做不完了。“明年秋天吧,明年再来你们就有水用喽!“

可爱的人,白哈巴的建设者
29




下午离开白哈巴村时,到中哈边界一游。
30




31




虽然常常游走在欧亚大陆上,零距离接触祖国的界碑还是第一次。了解了中俄边境百年血泪沧桑和中哈边界勘定的来之不易,心中对祖国的强大感到无限慰籍。来到白哈巴,最不该忘记的是那些常年守候在中国西北第一哨的官兵,可敬的人,用生命和青春捍卫着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32




待续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snowandlotus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您的大片!我借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了视频,贴在这里:
https://bbs.wenxuecity.com/travel/686310.html

以后还会用到别的,但都会注上摄影师的大名。希望不会影响到版权。

感谢您对新疆倾注的一切!非常遗憾没能早点拜读您的作品,您贴的亚马逊链接里显示没现货,只好再等一段时间再看看。祝您全家安好!
猫小黑 回复 悄悄话 小孩子们的小脸儿都那么可爱, 衣服的五颜六色的和教室里的内景衬一块如此协调, 猫看痴了....有的孩子在室还戴帽子, 是很冷吗?冬天怎么办呢?
油菜心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八十年代去的,那里的人很纯朴。真正的乡村好象没有太多的变化。谢谢分享!
77 回复 悄悄话 你写人文景观和心理活动是一大特色。照片也拍得越来越生动了。
北京西城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77的评论:
哈哈,谢77兄抬爱!讲老实话, 写在你后面很尴尬啊,你做的太好了,我只能避重就轻了,见笑:))
77 回复 悄悄话 特意赶来叫一声好!
北京西城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jlpzh的评论:
哦,好巧啊。其实我们那天走正常手续也被审理了半天的,老师说,平时他们一辆越野车,开过边界去那边往这边拍很容易的,没有人管。
jlpzh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最近去的,刚刚回来。白哈巴不让持外国护照的人去,我们从哈那斯租了一个北京212走马道过去的。因为要避开边防和门票检查,我们最后从小学校上边的山坡上走下来,约在小学校的旗杆下和那边的接头人见面。去的当日,有上边的高级军官来防,不让去界碑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