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杨建侯的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

(2004-03-21 22:25:37) 下一个
《中国美术教育》1989-5国家教委委托南师大主办P24—26 特写 《杨建侯的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谭勇撰文(已刊纪念文集) 杨建侯的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 谭 勇
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一生,其伟大不只是艺术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还毕生孜孜不倦于培育人才,而且在创作和教学两者关系上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这是自古以来所少有。徐悲鸿大师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他的学生。弟子杨建侯先生能力遵师道,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创作,对教学的认真负责,比之创作,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上被誉为“著名画家”又是“美术教育家”的有不少,恭维之词,说来容易,要求真正认真对待教育人,取得成效而又在艺术创作上成果丰硕者却很难得。杨建侯先生在教学和创作方面的业绩是足以井膺二“家”的。 在美术教育方面,杨先生早年曾在国立杭州艺专、桂林艺专任教。l前年我去桂林写生,见到两位知名画家,是杨先生的学生,谈起桂林艺专,他们一致称赞杨先生当年教学认真负责,对杨先生甚为敬重。解放后他长期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工作后还念念不忘这位好老师,盛赞杨先生教学得益很大。这里应说一说,五十年代初,中国画处在被贬的地位,加以学习苏联要求一边倒,当时引进的苏联孔达赫强所著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成了一本奉为至宝的美术教材依据,影响甚大。因为书上没有讲中国画,正适应否定国画的思潮。师范学院美术系要不要学中国画当时竟成了问题,国画课处于岌岌可危频频临停开,国画教师准备改行。杨先生正在这个时候从金陵大学调进美术系,毅然担任国画教师,义无反顾地投入国画教学。杨先生能国画,更擅长素描和油画。教素描、油画当然是驾轻就熟,容易得手,而他却一股劲投身国画教学,为美术教育事业的远大前途计,知难而进,精神至为可佩。 五十年代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有造诣高超的陈之佛,傅抱石先生和一些年富力强基本功深厚的中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潜力很大。杨先生调来,国画教师班子如虎添翼。教师们团结一致,以教研室为家,不断探索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国画师范化,系统化逐步完善,总结出一套国画教学经验,以国画教学作出成绩的事实,来证明中国画继续开课的必要。国内兄弟师范院校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和专家频频前来交流经验,成为高等美术学校国画教学的一面旗帜。杨先生在教学中贯彻教学内容和教法的三个原则和五个环节。就是理论讲授结合实际;科研创作结合教学;临摹写生配合创作以及观摩、讲解、演示、实习、辅导。他担任的课目写出有系统教材,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入门基础内容。他备课认真,每次上课都配备大量观摩品和自制的示范画供学生参考。他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常常说:成功在于三分天才七分干劲。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杨先生有高超的口才,善于言谈,讲课生动始终吸引着学生。又爱用幽默事例加深印象。例如他指出重视继承民族绘画优秀传统而又可向西洋画学习,学习西洋是为了增加滋养,使国画更发展,不是把国画变成西画。他说:“吃牛奶为的是营养身体而不是变成牛”。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水画教学修养,绘制山水教学范画, 1956年暑假他不避辛劳奔赴黄山写生。在山上为了教学收集更多素材,早出晚归,中午啃冷馒头充饥。夜里还不顾疲劳藉油灯取光整理素材。在登天都峰过鲫鱼背时,杨先生发现一个美妙的景色竟忘却安危,大步踏向悬崖峭壁,不意脚踩苔藓,一滑数尺,幸而为松树盘根所挡,才免于落入无底深谷。人家都为之毛骨悚然,捏一把汗。他却面无畏色,泰然翻开本子勾起稿子来。杨先生非常关心加强国画教材建设,1983年他竭力倡导国画教师利用暑假到敦煌莫高窟复制壁画,他以年老体弱之躯,随队出发,还亲自冒炎暑临摹壁画。又在高温烈日下驱车越戈壁滩过火焰山,参观研究古墓壁画。 杨先生认为国画教学的基础训练不能忽视素描。问题是什么样的素描。他主张素描必须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采用与国画表现相适应的技法。他自己的素描技法是师承徐悲鸿先生而又参以个人实践体会。他作人物素描十分注意掌握神态,按形神兼备的要求造型。他的风景素描画,既有西洋技法又有国画山水的风味。我很赞赏杨先生的风景素描,独具一格,尤其是欣赏他的树木素描写生,这种素描技法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训练写生以及创作发展,无疑是很有帮助。他曾经苦心积虑,欲使国画教学有新的突破而从改革素描教学着手,亲自担任过素描课,初步取得成效。可惜种种原因,没有继续。杨先生家住三牌楼,没有顺路的公共汽车到校,但他每次上课上午七点半准时到课堂。往往下午有会,中午只是简简单单吃点泡汤饭。有一段时间索性住到美术系用于堆杂物的阁楼,冬冷夏热,光线又暗,杨先生并不计较,在这儿备课、审阅学生作业。专心致意于教学的忘我精神,堪为楷模。 好的美术教师,不仅教学认真负责,还应努力从事艺术实践钻研创作。教师不创作是很难对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的。杨先生坚持这个观点很重视创作。即使被枉加批评,指之为名利思想、白专道路也从不放松美术创作。他把教师创作比作母鸡下蛋,能创作的教师就象会下蛋的鸡。这话听来好笑,细想想,既幽默而又对懒于创作的人是一个鞭形与促进。杨先生在创作方面,是个多面手,他擅长油画,有过不少优秀作品问世。1949年的《铸铁》、1950年的《攻克南京》、1951年的《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1952年的《黄继光》以及1954年的《家庭访问》、1957年的《解放南京》、1960年的《太平天国云梯战》、1961年的《支援农业》、1965年的《夜巡》等等,都是全国性或省市美展入选作品。或独幅出版,或收入画集,或为纪念馆收藏。他的油画重视主题思想内容,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反映革命历史和社会建设,繁荣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他又精于国画,工写兼长。1949年的《长江筑堤》、《送军粮》,1950年的《群雁来归》、 1952年的《爱国捐献》、1955年的《长江沉排工程》。1961年的《玉兰鲤鱼图》,1962年的《赤脚医生》、1963年的《墨竹图》、1973年的《夜诊》、《鱼跃图》、1974年的《十万工农下吉安》、1976年的《春满人间》、1978年的《遍地红花向阳开》、1979年的《柏鹿图》等,这些国画创作,既有深邃的意境,又得传统笔墨之诀要,作品传扬四方,受到人们的赞誉。杨先生说,我有两只拳头,西画是一拳,国画又是一拳。听来似乎是自夸,其实,如果说文艺是反映现实的思想武器,杨先生擅中能西,技法运用自如,比之两只拳头却也实事求是,并不夸张。杨先生不仅兼长中西画,有名作问世,他还能作连环画、“幻灯片、年画、招贴画,彩色挂图、书本插画等等。他不仅在个人创作上一往无前,勤奋劳动,还积极热心参加集体创作。1953年的彩色大型连环画《东洼子村变了样》、1957年的巨幅工笔花鸟《百鸟朝凤》、1958年的《送瘟神》、196n年的《玄武湖》、1964年的《李益海英雄事迹》组画、1962年的《千百万人民奋勇支前》等巨型主题性集体创作,杨先生都发挥了他两只拳头的威力,在构思构图以至造型、笔墨、设色诸环节起了主导作用。为了保证质量,如期完成,他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 我和杨先生两人在主题画创作方面有过多次合作。1977年为建军节我们创作革命史画《一切为了胜利》。这是一幅反映淮海战役,群众浩浩荡荡支援前线的大场面。1960年我们曾合作过《千百万人民奋勇支前》,以此为基础充实提高,加以深化。欲深化提高,必需进一步到生活中去,加强创作激情,熟悉历史材料,对当时支前人民的形象,战场前后方地貌以及支前的服饰用具,均有待更充分地掌握。要充分掌握素材,唯有到现实中去。环察淮海战役的主要场地,亲临支前队伍行程的四面八方,走访支前历史人物,还要借助历史文物提供的陈列品,这些活动是搞好创作的要件。预定从南京到徐州去碾庄,经连云港到新安镇、临沂、沂水县、蒙阴、东都、磁窑然后回程南京。这个行程千里的计划。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杨先生体质瘦弱,而且我俩已届花甲古稀之年。可是,杨先生那种为了创作,锐气磅礴,如冲锋陷阵的精神,给了我很大促进和激励,一股振奋的活力使我作出决断,拎起画包,“上”! 为了创作《一切为了胜利》,杨先生在整个行程里,看的、想的、讲的全沉湎于这幅画的主题内容。草图征求当日参战的同志提意见时。看他解说的神态完全把自己置身为画中人,显现出艺术创作的作者物我融为一体的奥妙。一路上,争分夺秒,日间四出参观写生,晚间灯下整理素材。为了收集支前民工形象以及实地观察景物,杨先生不顾劳累,跋涉长途,风雨无阻。《一切为了胜利》中需要刻划大量的劳动人民,为了加深感性认识,我们专程去徐州煤矿与矿工接触,下矿井体验生活。矿并深入地下数十里,大家劝杨先生留在井面上以免体力不支。可是,杨先生抢在前面,换上矿工衣服,戴上矿工帽子,毫无倦色地一同下了井。 继创作《一切为了胜利》之后,1979年我和杨先生合作丈二匹横幅工笔重彩花鸟画。这是一幅歌颂建国三十周年的寓意画,题为《普天同庆》。面对这样巨大的工笔画作,凭我俩昏花老眼,又值酷暑八月,始初我是望而生畏,深恐吃不消。杨先生则信心十足,毫无退意,他动员我和他“拍板”。杨先生意志之坚,实在令我感动,义不容辞,我鼓起勇气,从放暑假的头夭开始,两人朝夕聚集一块,投入了这幅大画的研究和制作。 这样大的画幅,当时南师美术系未有合适的作画场地,借到三牌楼警备司令部一个大教室。早出晚归,每天早晨八时我们都准时作画,风雨无阻。一般来说,这样较为奔波费力的操劳也并不足道。不寻常的是了解杨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在十年浩劫中创伤未愈,“文革”的流毒到我们合作此画的时候也并未肃清,他继续受到不应有的待遇。但是秉性倔强的杨先生,依然振奋精神,不停地挥笔作画。经过整整一个月,在创作过程中克服生活上、画面上的种种困难,丈二匹工笔重彩花鸟画终于如期完成。每当回忆这幅大画艰苦奋战的创作情景,杨先生的刻苦攻坚形象,历历之如在眼前,永远给我带来新的活力。 光阴似箭,眨眼杨先生已届八十高龄,我和他合作共事近四十年之久,可谓大半生的时光是在一起工作,他有许多长处,使我感佩从中受益。杨先生有聪敏的头脑,善于思索,智慧过人。遇事坚韧不拔,始志不渝。他一生对待教学、创作坚持不懈,楔而不舍,始终干劲冲天。同时杨先生具有献身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事业的精神和坚毅意志。有志竟成,成为一位有贡献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杨先生的生平事迹有许多,无奈我亦年逾古稀,往事多所模糊,又困于匆促执笔,且作斯文,聊表杨先生八十大寿祝颂之意耳。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