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博文
(2009-04-05 19:43:49)

  【不妨一笑】
  
  上帝的安排
  病人顽固地反对做手术,他说:“既然上帝把盲肠放在这里,那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当然。”医生回答道,“上帝把你盲肠放这里,就是为了我能够把它拿出来呀。”
  
  生命的估价
  病人:“我真不好意思告诉您,我夫人认为您收的手术费太高了。”
  外科医生:“亲爱的,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4-05 19:42:42)
 不妨一笑
  
  舐一舐
  一人立铁匠铺前,看铁匠打铁,久立不去。铁匠感到有些烦,拿起灼红的铁块,钳到他鼻子前,想逼他走开。
  没想到,那人竟说:“你如果给我一块钱,我就舐它。”
  铁匠心想,你敢舐?就掏出一块钱,交给了这个人。
  此人把钱接过来,将钱放在嘴边舐了舐,放入口袋内,转身走了。
  
  技高一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4-05 19:41:03)
乾隆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主政60年,享年88岁,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中寿限最高的一位,被世人誉为“帝王寿魁”。他有什么独特的养生术呢?乾隆的长寿秘诀概括起来是16个字:“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吐纳肺腑,活动筋骨”。
  
  十常四勿
  这是乾隆皇帝最主要的养生守则。所谓“十常四勿”便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转,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4-05 19:39:18)
医生的疑问
  “请问,比埃尔先生,”一个医生问他的同行,“为什么您在给病人看病时,总要特别详尽地询问他常喝什么酒,根据酒的牌子就能判断病人的健康状况吗?”
  “不,当然不是。但是根据酒的牌子可以判断病人的经济状况,然后依此来确定门诊的费用。”
  
  牙科医生
  哥尔登在整个拳击比赛中,一直眉开眼笑。
  他身旁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宋美龄在美国去世了。她的传奇人生跨越了三个世纪。2001年在纽约公寓为她祝寿的时候,宋美龄自己说了一句话:上帝为什么要我活得这么长?
  
  老态早现却能长命百岁
  
  据宋美龄当年在台湾时的一位私人医生回忆:在宋美龄身上,真正出现老态的时间并不晚,早在她74岁时,动作上就已经开始显得不太灵便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便开始坐起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4-05 19:34:48)
 看得更好
  甲:年轻貌美的女性,到医院看病,找男医生好,还是女医生好?
  乙:男医生。
  甲:什么原因?
  乙:他会全身各部位仔细的看,不会草草了事。
  
  和谁
  老王生性爱开玩笑,可是最近状态不太好,硬被老伙伴们拉去打球。
  练习传接球时,一个伙计给他传了一个好球,怕他接不稳,于是喊了一声:“接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4-05 19:31:30)
陈云同志的体质很弱,这大约和他从小父母早亡,幼年营养不良有关。建国以后,陈云同志主抓财政,这是一件关系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柴米油盐的繁重工作;复出以后又担负起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之职。其工作的劳累程度可想而知,但陈老虽然体弱却很长寿(享年91岁)。在中南海任保健工作多年的医生们,对此悉心研究,总结其原因有三:
  其一,陈老一直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03岁的蒋培英老人,性格开朗、幽默、刚强、温和,她以自己开阔、博爱的胸怀,承受着生命里许多难以承受的重量,并自强、自立地过着平凡却又有滋有味的生活。
  年轻时的蒋培英特别喜欢幻想,她幻想着能吃上饱饭、住上砖瓦房、有轿子坐;在抗战时期还梦想着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当时作为支前妇女队长的她带领着妇女做军鞋、给伤员包扎伤口、送粮到前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4-05 19:29:15)
宋美龄活到106岁,能够长寿,和她善养生关系密切。她的长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注意饮食
  
  她的侍从说,由于她对自己身材的保养格外重视,几乎每天都会用磅秤称自己的体重,只要稍微发觉自己的体重重了些,她的菜单马上随之更改,立刻改吃一些青菜沙拉,不吃任何荤的食物。假如体重恢复到她的标准以内的话,她有时会吃一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4-05 19:26:36)
 淡者,淡泊、淡远、清淡、恬淡、平淡是也。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