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忆往事就像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掉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滴上一滴,化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往事就这样成了历史的一片。
个人资料
上海大男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记得家门口的邮局和米店一样,都是在新华路朝北,一楼沿街,阴暗潮湿,人气明显不如隔壁的米店,买米当然比寄信的人要多。
高高的柜台,里面永远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星期天他休息,邮局就关门。柜台外面的地方有一张简陋的桌子,窄窄的,和现在邮局的桌子一样,不干净。上面有一小盒子,里面是“化学浆糊”,一般还有一根小棍,给你涂浆糊用。还有一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出生的晚,加上已有一个哥哥去了农村,我就留城了。最近一位当年的知青送给我这张图。
背景介绍:她当年16岁多一点,算是69届初中毕业。实际66年小学毕业后,中学就停课,一直到68年才进中学(徐汇区51中学,现在恢复原名位育中学),一年后“毕业”,全部上山下乡,她和几个同学和邻校“淮中中学”一批人一起,去了吉林。10年后,才“病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5-02-04 18:21:45)
“铁头”是我家附近米店的职工,我儿时的第一崇拜英雄。到今天才想起写他,实在是不应该。
我家附近的米店,当然也卖面粉,宽面细面外加卷子面,馄墩皮得早上预订,到中午才能取货,给你时间准备馅头。冬天卖年糕和山芋,那是我们孩子最欢乐的时候,热闹啊。
但上海的米店还是以卖米为主,这卖米的设备很有点特色。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一个大大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毛头,买酱油去,顺便买些料酒”,老爸一声呼唤,我熟门熟路拿上瓶子就出去。当年家里烧菜的调味品,常用的就是三件宝:酱油,炒菜油和料酒,都是零买,自带容器。我家这三个瓶子用了至少20年没有被敲破,我们兄弟几个容易吗?
酱油瓶,是中规中矩的葡萄酒瓶,直直的瓶颈,直直的瓶身,颜色被酱油染成红色。炒菜油则装在一个威士忌酒瓶,瓶身是方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5-01-31 04:01:03)
1969年,小学最后一学期,文革期间。
不知毛主席怎么想的,要求学习英文,而且小学高年级就开始。
美丽漂亮的英文老师来上课了,第一堂课当然就是反复朗读LongliveChairmanMao!并要求默写全句。
一共四个词,其中一个还是拼音,但有八个字母的词还是让我为难,拼音字哪有这么长的?
回来向老爸请教,他告诉我这是两个字合成,椅子和人,坐在椅子上的那个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这几天正是中日双方在上海闸北战争周年纪念日,国内好像没有大动作,我手头正好有一些东西,与大家分享。
简单讲一下背景。1931年,东北“九一八”事件后,全国抗日,仇日情绪高涨。上海市民抵制日货,关押销售日货商人,引起在沪日本人的不安,再加上日本政府为转移国联注意力,上海战事一触即发。
手头有一本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的年鉴,他们当时正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学城家坛版主“牛城地主”有系列文章,每次都仔细拜读,长了不少知识。一直都想登门致谢,但也得有个投名状才行。这不,翻箱倒柜找出这玩意。本来应该发到“几曾回首”坛,供大家回忆往事。但这几天那边的几位老哥大姐有点心烦,“退党”的都有,还是来这,和牛城地主凑热闹。
做地主要和房客签合同,当然有正规的版本,但咱中国新移民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昨天,一位老同学打来电话,一阵惊喜。
七妹是我隔壁一楼邻居,小我一个月(这次打电话才知道),她的哥哥和我大哥是同学,我曾发过一张他们小时侯的照片。有人讲她哥哥当年就有“老板”样,这回一求证,果然如此,哈哈。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一直到文革前她10岁搬走,后来一直没有联系,最近几年同学聚会,老师同学经常提起她,人缘很好。
听着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人家自从09年失偶单过日子后,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每次医生发病危通知,赶回去,结果都是她“命硬”。搞得我们真想买飞机“月票”。我经常说外婆到底是从小喝牛奶的,我们吃泡饭的可不行。
圣诞节接到电话,太太第二天就飞回去,我安排好29号回。一熟悉的朋友建议我太太,只要把我的照片给老人家一看,她就会好转,因为每次我回去,最后都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5-01-15 01:46:43)


太太的母亲,应该叫丈母娘,可我还是随儿子叫她外婆,上星期去世,她1916年出生在上海,祖籍余姚人。在她去世前几天,和太太赶回去,总算没有遗憾。
她没有儿子,待我如自己的孩子。有时间会写一些她的事,我一直认为她是真正的淑女。193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当时的女生不过寥寥几人。太太拿回几张旧照,这是其中一张。照片上头发处的银粉仍然有光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