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飞翔

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对教育的思考
博文
叛逆者 回答“我们是广场上的遗孤” 我们是流亡者, 逃离者, 叛逆者, 我们用脚投票, 在陌生的国度苟且。 我们时时回望文化的中国, 却换来专制的镣铐,隔离的口罩和不能发声的欲说还休, 我们有回家的冲动, 却轻轻地将高抬的腿放下。 我们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欲走还留, 一步一踌躇,-声嗟叹一生惆怅。 我们增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11-27 15:49:52)
请为了我们自己发声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让人瞧不起的传统,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比如对名校、藤校孜孜以求,而且是以标准化考试和竞赛拿奖为筹码要求藤校对我们的孩子刮目相看,而所有这些,都是专制皇权统治下的产物,拿到民主社会,是行不通的。在我们的亲人、家人、朋友终于难忍隔离之苦走向街头的时候,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参观大学日志之四:耶鲁大学一、纽黑文印象去耶鲁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心想不知路上出什么事,时间打充裕些比较好。出门当天,比计划的又提前了一个小时。对耶鲁社区的印象一直是在网上看到的:附近的黑人区治安不好。刚下高速进了纽黑文,就见到一个黑人在交通灯下打拳,心里不禁一紧。可是,在找趴车位的路上,沿途都是酒吧、饭馆、音乐,下了车在街上溜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已经离开中国很久了,对于国内风气、思潮、思想的变化,只能通过影视剧隔着一层玻璃朦胧地去感受。以前闲下来时看了点跟近代历史有关的电视剧,比如《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北平无战事》,很喜欢,觉得这些剧对历史的诠释有了新的角度,尤其是承认国共两党都是意在拯救中华民族,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尤其身在其中的个人,更是存着救国救民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1-06-05 16:11:31)
六四时,我十七岁,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亲历的六四会对三十二年后在美国的我有精神激励的作用。我那时在读中等师范学校,就是出来做小学老师的,那是个湖北省最好的师范学校,主要的科目在唱歌、弹琴、画画,我这个凭学术成绩进去的尤其羡慕班上那些有才有貌的同学们。当然我们年级也有像我这样因为各种原因本该去读高中、上大学的阴错阳差来到了这个艺术气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2)
2020年4月25日,写在《方方日记》持续风波之时大学群早已撕裂,大多数不可理解地沉默,少数一两个已经成了战狼。之所以不可理解,是面对失去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绝大多数沉默,不涉及政治,只涉及该不该骂人,该不该人身攻击。不得不呆在家的好处是终于有了时间去读想读的书。读完《软埋》,随即看到大学时老师因一篇支持方方的文章而受到攻击,联系到大学老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只是个文人,爱读个小说、散文什么的,顺便写点不够发表水平的自娱自乐,或者为了饭碗写点文学评论,从没有想过来批判思想,思想太高深了。但是看到方方所遭受的攻击,直到现在,不得不来探讨一下。首先,民族主义已经绑架了大部分的中国人,以至于逻辑不清、乱象丛生。我的同学中有不满方方没有做志愿者的,有埋怨方方递给了敌人刀把子以致招来索赔的,有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上篇博文里我已谈到自己跟方方的缘分,随着方方日记将在德国出版又一波对她的口诛笔伐,我找来了她的近期作品–所谓近期是我2004年出国后就再也没有怎么读过国内的文学作品,虽然我的职业是研究文学。
找不到《软埋》,我读了她的《乌泥湖年谱》,讲的是50年代知识分子们怎么样来到了武汉乌泥湖这个地方满怀雄心壮志修建三峡大坝,而个性迥异的知识分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跟方方的缘分得追溯到上大学时。那时最爱读的是她的《风景》和《桃花灿烂》。《风景》里说“悲剧比没有剧好;”《桃花灿烂》里男人可以为了所谓的事业或向上爬甘心娶一个智障妻子,不仅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而且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对文学的喜爱由她而唤醒,写的第一份文学评论就是她和池莉的新写实,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并以后兴趣转移了,她的作品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愤而退群很多人已经经历过了,我也一样,退了又进,毕竟那是和自己共同成长的伙伴和青春的记忆。昨天在初中及高中群的“胜利,”让我对如何应对有了新的领悟。首先,要不要唤醒他们?不少人以鲁迅铁屋子的比喻,说反正唤不醒,随他去吧。可是鲁迅仍旧不懈地写作,继续唤醒。我们也一样,我们不可能放弃的,就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血肉同胞,我们希望他们好&n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