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尽悲凉苍桑之感的《荒城之月》
文章来源: 寒竹2006-12-16 18:06:05

唱尽悲凉苍桑之感的《荒城之月》

唱尽悲凉苍桑之感的《荒城之月》

杯踪人影相交错,美酒泛流光。

千年苍松叶繁茂,弦歌声悠扬。

往昔繁华今安在,故人知何方?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凉。

浩渺太空临千古,同倚此月光。

秋日战场寒霜布,衰草映斜阳。
雁叫声声长空过,暮云正苍黄。

雁影剑光相交映,离别断人肠。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怆!
 
长空依然旧时月,冷冷予清光。

颓垣断壁留追忆,枯藤绕残墙。

松林唯听风吹雨,不闻弦歌响!
 
人世枯荣兴亡尽,瞬息化沧桑。

云烟过眼朝复暮,残梦已渺茫。

今宵荒城唯明月,照我独彷徨!
 

 

《荒城之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日本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无论是感情的真挚和深邃,还是历史的悲凉苍桑,在我所知的日本歌中,没有一首能与之相比。这首歌从最初发表在日本《中学唱歌》上,便唱遍了日本的每个角落。由于这首歌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在民间的深入,曾有人一度提议用它来取代日本国歌。
 
土井晚翠生于一八七一年,仙台人,本名是林吉。其父林七,号举方,嗜好「和歌」、「徘句」。林吉自少耳濡目染,由父授读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外史」等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向望。在高中时,由于谜醉于汉文化,他从中国宋朝诗人范质的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诗句中取晚翠二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三年制高等学校毕业后,考进东京大学英文系,一八九七年毕业。 

土井晚翠大学毕业后,临时就职于东京郁文馆中学。就在第二年,他发表了两首奠定他一世英名的伟大作品。1898年,东京音乐学校为编歌唱集,用三个题目向当时已颇有诗名的晚翠征求歌词,其中一个题目正是《荒城之月》。土井晚翠看到题目,马上联想起福岛县会津若松的鹤城。 会津藩是德川将军一族,明治维新动乱时,与官军敌对,激战长达一个月,城池才陷落于官军掌中。当时会津藩所有武士家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们,自动组成「白虎队」,总计有三百四十三名,全体手持武士刀或是长矛,与官军的近代大炮对抗。城池陷落后,幸存的二十位小武士,在战火中逃出城门,据守在饭盛山中,最后全体切腹自杀身亡。这一悲剧深深触动着晚翠的胸怀。人世间的荣华与争戮,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将一逝无存,永恒者只有夜半的一轮明月。《荒城之月》一诗通过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的多重鲜明对照,表现了历史的苍凉。这种东洋式的无常观,也是贯穿整个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蕴。《荒城之月》经由作曲家泷廉太郎于1901年谱曲,顿时传唱遍日本的城乡各地。
 
同年,土井晚翠的另一部大作也问世,这就是著名讴歌中国一代名相诸葛亮的长篇叙事诗《星落秋风五丈原》。该诗共分七章,用近于汉诗训读的语体写成,语音爽朗,构思壮阔、气势恢宏,颇有中国唐代古风味道。此诗一出,立即受到当时青年的狂热爱戴,其中的精彩段落很多人都能熟背。一八九九年,土井晚翠的诗集《天地有情》上梓,正式奠定了他在日本诗坛上的地位,与当时名满天下的岛崎藤村并驾齐驱。比土井晚翠成名早的岛崎藤村喜运用固有的和文来表现缠绵的爱情题材,风格柔婉较为女性化。土井晚翠则喜运用汉文调文体,对英雄历史感慨悲歌,是一种刚健的男性风格,与藤村的气质形成鲜明对照,被誉为当时诗坛之双壁 

 泷廉太郎1879824日生于东京,1903629日在大分去世,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虽然生命只有短暂的23年,但却创作出了日本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泷廉太郎18987月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音乐学校专修科。1901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90210月因患肺病回国,翌年病逝 泷廉太郎是日本近代音乐史上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之一。19001901年发表的歌曲《花》《月》 《荒城之月》 《箱根八里》等迄今依然在日本广泛流传。 

这一首《荒城之月》,无论是人声无伴奏合唱,还是乐器独奏,都别有一番风味,感人至深。它把土井晚翠原诗中那种悲凉苍桑之感,哀怨凄美之情,世事无常之憾表现得淋漓尽致。曲和词完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首曲子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尽管音乐含意深邃,充满历史感的哲思,但却通俗易懂,能够一入耳就打动人心。听者虽不能说是一听就泪流满面,但一种独怆然而泣下之感会油然而生。土井晚翠原诗用词典雅凝炼,古风味道浓厚,但竟能唱遍大街小巷,不能不归功于泷廉太郎的音乐天才。

土井晚翠(1871—1952)词,
泷廉太郎(1879年~1903年)曲
 

春日高楼明月夜,盛宴在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