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一代执着的学人
文章来源: 杨子2009-10-31 07:57:30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他的招牌微笑



一个执着的学人

那时候他已经73岁了。但他的脑子总不停顿。喜欢想问题,想的都是大问题,系统化的大问题。那时候前来“拜师”的人多,都是教授级、研究员级的,也不泛学部委员级的老头们--都是谈笑风生式的人物。

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谈话时喜欢微微仰起头,大概是老花眼的缘故,从来不会盯着那个人看,他的大脑可以说在转,不停地转。当然,一般别人都是虚心求教,问他问题都很谨慎。他回答问题时讲话不快,逻辑性很强,声音很亮,,从来不跟人家争论什么。脾气可以说极好。

那时候他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几方面。一是系统科学,一是思维科学,一是计算机发展和现代科技,再就是他的老本行航天科技和卫星登月。

极力主张系统科学

他喜欢把什么都看作一个大系统巨系统。谈什么问题都看作一个大工程巨工程。喜欢把一个问题当成一个大方块竖起来横着切割成几层去看,又喜欢把问题竖切割成几段去看,就是切割成一个一个小方块分解后分析。当然,他最喜欢最擅长的还是“大系统”的总体观念。

那时候他的校友吴文俊学部委员喜欢跟他聊天。就在那段时候,吴先生当了系统所的所长。再后来老江当书记,喜欢嘉奖校友。他在人大会堂获江亲自颁发一级勋章,当然当之无愧。吴先生也获得了国家科学奖。

最为谦虚的是学部委员戴汝为研究员,为人最为谦恭,对晚辈非常的平易和蔼。戴先生的专业是自动控制的,文章专业性强。那时候他的主要注意力在智能识别、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方面,也写了些思维科学方面的文章。钱老对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的兴趣,一是来自杂志的阅读,也和戴先生讨论有关。

他的最精辟的论述莫过于社会是个大系统:一是经济系统(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一是政治系统(国家与社会的体制),再是意识形态系统。后来一晚辈发表了社会的文化系统和社会的消费系统,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社会大系统论。他在经济系统方面强调的是现代化、开放化、和不断协调化,---- 我们后来的改革开放只强调现代化和开放化,没有关心“不断协调化”,所出现的严重贫富不均和贪腐泛滥,想来他的校友江书记一定是没有领会他的”系统化”的真谛:那就是全面的协调化。

中国的国防体系事业是个大系统。他对这个大系统的奠基性贡献是没人怀疑和不可磨灭的。他不愧为这个大系统的首席科学家,不愧为中国的航天元帅。


很喜欢思维科学

那个时候,认知科学刚在国际计算科学方面被重视。他能在那时候提出思维科学,确实是站在前列的。他对多科学发展的敏锐,可以说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影响是深远的。看到一点迹象,就要体会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谓大家的基本要素。

那时候陷入最深的莫过于北京工业学院,专门出了思维科学的杂志。他在上面发表了一些观点性文章。他的《关于思维科学》一文是很经典的。在当时,在严密的科学领域,研究一些思维和逻辑,从宏观上探讨一些科学的发展,谈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对科学本身有利,对活跃和开放整个学术界风气也很有利。这和八十年代初期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言论、开放的文化、.... 都是一抹相承的。

对计算机的发展很是关心

除了儿子在总参软件所工作之外,他居住的航天大院西墙外,又建了个七机部(航天部)软件所。那时候国务院还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小组,统筹四机部(电子部)、科学院、教委和各地研究所。他不但参与了863筹划过程中早期的指导工作,而且公开在涿州计算技术发展大会上提出两个提议:

一是要像发展两弹一星一样,国家应当花大力气搞微电子工业和发展计算机工业。呼吁年轻一代人要像两弹一星时代的人一样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坚持在第一线,才能出成果。现在看来,凡是十几年坚守硬件开发或软件开发的人都成了,就是一个明证。当时国务院并没有雄心和决心像发展两弹一星一样当花大力气搞微电子工业。如今,中国在芯片设计、技术、工具、生产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美日,甚至可谓空白,比台湾也不如,恐怕这是我们民族未来20年也没办法解决的永远的痛。

第二个提议是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制度。不仅要对项目的总体负责,要对上级发钱的机构负责,也要对全社会的发展和影响负责。后来,全国各行业的大项目都出现了首席科学家,像航天,神舟发射等大参与系统,首席工程师,像三峡大坝;只是他提议的所在环境“计算技术”从来就没有一个大系统,863等等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大结果,相信让他挺失望的。

关于亩产万斤的历史公案

一直在很多人的议论中,把亩产万斤说法的历史归罪于他。其实,只要你仔细读他的那篇文章,你会发现,他的评论强调的是明天的可能性,说明的是农业产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0年代,他作为“放卫星”的首席科学家,10年后,中国的卫星真正放上去了,还有那个人再讲闲话?那时候三个反对、至少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主张过发展两弹一星,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人们谁也没再去怪罪他吧。当前,一年三季的蔬菜田,亩产过万斤的到处都是。钢产量是什么?现在是那时候的千倍量级。人们难道还在说一个都被实践检验了论断,只是因为早说了50年?

随着科学的发展,量和质的发展都存在极大的空间。他是那种战术上重视细节,战略上放远观念的人。--- 这正是一代伟人、大学问人最基本的要素。

中国海归的楷模

那一代海归人,多数是弄潮儿,是干实事的。你看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那一位不功绩显赫。再看苏步青李国平王湘浩那一位不著作等身。尤其是他们的学品和人品。这些大学问家到了一起,不管是老的少的,不管是同一学科还是不同学科,总是礼让谦恭,非常君子。那像现在的欧美同学会见了面就是“哥们,咱也得快捞点”,非常的世俗。

成名人要执着,他们都是执着的学人。让人尊敬要谦逊,他们都是文质彬彬的人。现在人喜欢说大师,他就是一位划时代的系统大师。

如今仙乘黄鹤去,天流一代执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