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天在没日没夜地看连续剧
文章来源: DUMARTINI2011-12-28 15:15:05

(是留在点缀那儿的一个留言,收在自己博客吧)


我这些天在没日没夜地看连续剧,(哈,好久没看完一整部国产剧了)而这一部,一直到末集,还是悬念不断命运突变火花四溅令人泪眼迷离而欲罢不能。。。

也许因为写的正是自己经历过的那段日子(77级高考及以后的那十几年);

也许因为有一两个个性色彩比较鲜明丰富的人物特别抓住了人,演员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精彩(比如生活经历坎坷、思维十分叛逆的吴秀波:中戏学过4年表演,外表率性,内在深邃,使他眼睛中有很多内容,当然还有那个唯一的海清);

更因为有个国产连续剧中少见的故事讲得好的剧本。


总之没浪费这十几个小时,很开心~~~



原鸣子 评论于:2011-12-28 15:38:23 [回复评论]  
啥名儿?


schweine_srq 评论于:2011-12-28 15:55:08 [回复评论]  
http://bbs.wenxuecity.com/tv/524726.html

请你原谅我。




 
谢谢上述两位提醒,我忘写剧名儿了~~~~~



评论选登(节选):(作者佚名)

二,男人的眼泪

《请你原谅我》是一部能逼出男人眼泪的好戏。

杨绛女士曾经说过,男人如孩子。我以亲身经历斗胆补充,陪老婆看电视剧的男人更如青春期的孩子。他不说点反话,不提点意见,简直就活不下去。

老公蜷在沙发深处,不时啜着我特意为他煮的咖啡,嘴里仍然不闲着。先是质疑独生子女下乡问题,接着又对徐爸爸提出批评“早几年就应该病退,让孩子顶替回城”。直到眼见梅果的包被小偷抢走,终于出离愤怒了。“胡编乱造!在知青堆儿里抢包,他能跑得了?不把他的肠子从嘴里抠出来都不会收场!”“这是对我们全体男知青能力和人格的侮辱!”

的确,知青不能看知青的戏,医生不能看医生的戏。

感谢吴秀波,感谢梅果。是演员细腻、传神、生动的表演挽救了这个剧。渐渐地,徐天已经不再是一个知青,而是一个男人,一个面对诱惑,面对贪念,又面对良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年轻男人。随着徐天内心的挣扎和梅果的绝望,客厅里终于安静了下来。

当梅果意识恢复,冲出考场,对着徐天疯狂厮打,继而哭喊出“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一个亲人都没有,好不容易等到了高考,是你害了我,是你害了我”,我感到了身后男人粗重的呼吸和尽力压抑着的身体的颤抖。

带着内心最阴暗的虐待和报复的快感,我猛然回头盯住老公的脸。这张一贯沉着坚毅、自信满满、随时准备玩弄我于股掌之中的面孔上,已经爬满了泪水。

这就是传说中男人的眼泪啊!

老公看着我,有一瞬间的尴尬,但是很快冷静下来。他一面抓过一张面巾纸胡乱擦脸,一面恶狠狠地瞪着我说:“有意思吧,比电视剧好看吧。”我强忍着笑,赶紧摇头。

后面一段极其精彩的徐天对吴晴的解释戏我们是倒回去看的。

看戏的男人还真是像青春期的孩子,抓不住他心的时候,完全无计可施;可是一旦降服了他,就变得格外忠诚,一旦忠诚就难免盲目。自从老公流下第一滴眼泪后,他对这个剧再没有一点挑剔,而且只要是稍动感情的场面,他都毫不吝啬地涕泪横流。

。。。。。。
四、关于徐天

朋友一直在催我写徐天。可是我真的有点不愿意下笔。因为这个人物已经超出了令我感动、感慨抑或震撼的范围。他带给我的,主要不是情感上的反应,而是一种更偏于理性层面上的认知、思考和领悟。

对徐天这个人物的塑造,不知应归功于总体设计还是归功于个体演绎,或者两者兼有吧,呈现出了难得的准确性。不是丰满,不是生动,也不是细腻,而是准确。这个剧的编导演们准确地抓住了某一类男人的根本特质,然后通过丰富的细节,传神的表演,流畅的情节,起伏的命运,完整地,同时也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对人物的诠释。在这样的高度上,时代是否具体,情节是否真实,形象是否合理,突然变得都不那么重要了。由于本质的准确,徐天这个人物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意义,也就是代表性。

这样总结可能有些拔高,但我确实觉得,《请你原谅我》的编导演们,不知是有自觉地还是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个典型人物,某一类男人的代表--徐天。

徐天这一类男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徐天们,并不是男性群体的大多数,但却是男性群体的标志和象征。

他们的第一个特质就是良好的男性智商加上强烈的好奇和猎奇心。其实好奇和猎奇心应该是大多数男性的特征。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功课,所以不知这种特质是否与基因和激素有关。朋友曾经给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看见山洞就想寻宝,看见鸟窝就想掏蛋”,应该是对男性这种特质最形象的解说。徐天们是男人中的极致,其好奇心比正常男性更加强烈和单纯,并且始终像孩子一样难以平息,不管经过了多少岁月和人世的修理,稍一放松,稍有机会,就要冒头。好奇心会促使其尝试,比如徐天的写钢笔字、修农具、刻章甚至去见毛主席;好奇心也可能引领他长久地求索,比如徐天的没完没了的考古。这种男性近乎本能的好奇,正是人类探究世界、发展科学和艺术的原动力。爱因斯坦在一个演讲里曾经把搞科学的人分为三类,一类人是在科学的殿堂里体验自己智力超常的快感,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一类人 “把脑力放在科学的祭坛上”纯粹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但是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渴望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 渴望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世界的图画,并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就好像一个人想要逃离喧嚣而登上高山,享受那些似乎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不管搞不搞科学,徐天显然是最后一种人。爱因斯坦也是。我相信,徐天之所以想知道地宫的样子,是因为他不但真想知道地宫的样子,而且也在求索中寻找着那种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

徐天们的第二个特质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实用理学的出自本能的不认同和抵触,以及由此引发的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社会定位等一系列方面的迷茫和矛盾。实用理学这个概念应该是李泽厚先生在80年代初总结汉民族无意识集体原型时提出的。(时间太久,可能不准确了)我一直非常认同。他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把深受儒学浸染的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描绘为“一种理性精神和理性态度”,“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以及“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这样的一种对人的要求和塑造,其实对女性的心理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女性的人格特点从其母性的本能出发,对秩序、和谐、安全、务实等的心理需求与这种文化要求比较切合。可是,对有着孩子般新鲜能量,对世界有着强烈好奇和探究欲的徐天们来说,这样的要求和氛围犹如噩梦。一旦遵循,很可能是对他们人格的颠覆和彻底重塑。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间产生着不认同和抵触。(李泽厚先生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利弊时就指出,这种民族文化结构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原始创造力,阻碍了我国现代科学的萌芽和发展。)这一类人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宝玉。贾宝玉不同于徐天的,就是他的不认同来得更加自觉,更加彻底,也更加直接和强烈。就像他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时,马上“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好歹换了屋子睡觉。而徐天只是在高考的大铁门外弱弱地跟小哥们儿念叨一下“我并不想上这个大学”。我想,那一刻的徐天也未必懂得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那应该正是他的抵触在蠢蠢欲动。鲜活的个体能量、对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本能的反叛,无论何时,都有很强的审美优势。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否就是依据这样的人文基础?我想,这也是徐天们特别容易引起异性的好感,特“招人待见”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人生道路的延展,社会责任的增加,个性行为与社会整体评价体系的不协调,最终引发了种种的实际问题。学业受阻,爱情失败,工作平庸,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徐天开始对自己逐渐产生怀疑,继而自我否定和自我逃避。其实,不是所有的徐天都遭遇坎坷。恰恰相反,大部分的徐天们凭着良好的智商和部分的妥协在现实中会走得挺顺利,甚至能冲上一定的高度。可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他们仍然会不断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产生许多精神上的诘问,经历着内心的迷茫和矛盾。我们妇产科界就曾经出过一个这样的“奇才”,协和的妇产科博士,继王小波之后我喜欢的作家,冯唐。

一个71年出生的小字辈。我私心里觉得,他就是很典型的徐天。

徐天们的第三个特质是良知。抛开性别,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有灵魂的和没有灵魂的。魔鬼夜访钱钟书的时候曾经向钱先生诉苦,说地狱的生意不好做,因为现在的人都坏得没有灵魂。幸好徐天们有。因为他们有严重的孩子气,而孩子最接近人性的本尊,人性的本尊即便不能如孟子所论述的那样性善,但起码还是诚实和柔软的。因此,徐天们也是格外柔软的。真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徐天这个人物,还真是孟子性善论最好的实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徐天能够意识到私吞钱财的错误,系是非之心;不假思索地拉回悬崖边的梅果,是恻隐之心;对梅果心存惭愧敬而远之,是羞恶之心;希望成全费兵和梅果,又含辞让之心。仅仅是在梅果一个人身上,徐天就完美诠释了孟老夫子的性善论和四端说。我觉得,徐天这个人物,之所以让人唏嘘,很大的理由正是他内心的柔软和良知。

良好的智商,孩子般的好奇,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传统的抵触和叛逆,被压制的求索的欲望和寻找着出口的创造力,对人生方向的茫然,自我认知的混乱,自我否定和自信相交织的矛盾,以及内心的柔软和良知,构成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成长中的男人的形象─徐天。

《请你原谅我》的结尾是开放的。有无数种可能,就像人生。徐天当没当上历史学家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们真的不缺历史学家。

真正重要的,是他的心最后如何安放。

徐天们不管将经历什么,不管是得到世俗的成功还是平凡一生,也不管是跟吴晴、梅果或何佳中的任何一位相伴,其实都一样。冯唐有一本散文集,书名是活着活着就老了。对,就是这个感觉,活着活着就老了。徐天们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面对自己,看看到头来能否回答自己对生活,对生命以及对自己的各种诘问。寻找人生的方向,寻找心的归宿,只能靠自己的领悟和自觉。精明如吴晴,果敢如梅果,包容如何佳,谁都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