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理工男教授和大陆理工男教授
文章来源: 硅谷工匠2023-11-11 14:56:52

今天说几个认识的犹太教授以及他们学术和商业双轨制的成功。

从大陆来美国三十余年,经历了美国大学,工业界,千人回国,创业的曲折经历。得此感受。

在美国当上教授是很难的。现在一般除了博士学位,多篇论文,还要有几个博士后垫底,方能被名校看重。从大陆出来能走到名校教授是基本上祖坟上冒青烟了。然而当了几十年教授以后,才发现犹太人理工男做教授的路子和大陆理工男完全不同。人家的成功是除了聪明以外更多的软实力。

大陆理工男教授,拼的是文章和院士。

犹太理工男教授,拼的是产业化,院士,以及文章。

举几个认识的例子。

西北大学化学系的大楼是以Rick Silverman命名的。而这个Silverman,不是大款,而是一个本系教授。他做化学研究几十年,发明了新药Lyrica. 这个药的授权费就卖了几十亿美元。就靠这一项专利转让,就让小小的西北大学成为美国大学专利转让费的第一名,超过整个加州大学系统。

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 Langer,是美国科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三栖院士,而且是四十三岁就完成了。他不仅是工科论文最多的学者(1400篇),而且h-index超高 (315)。同时有1500项发明,一生创造了无数的公司。

这样的例子还数不胜数。

犹太人当教授,不是仅仅为了学术,不是口头创新。这些人因为是本地人,和工业界联系紧密,是在象牙塔里面做真正的创新。

您可能说,大陆来的教授也有很多有名的啊。比如陈刚,黄永刚,王中林,张翔等。但是这些人对于企业界的影响远远比学术声望要小。换句话说,大陆学者学术界的天花板,可以说就是犹太理工男教授的起点。

说这些不是贬低美籍大陆人和华人,只是想分享这些体会,希望现在有机会坐上教授位置的能在产业界也不是花拳绣腿。这些飘洋过海过来的,混的再好也就是变成公民土著。可是人家土著做科研,真的就像大陆学者在大陆一样吃得开呀。

从一开始,土著犹太理工男的科研就是为了明确的商业创新去的。这点上来说,他们是教授或者在工业实验室没有区别。很让人羡慕啊。当然犹太人做理工的不多,做教授的也不多。人家选择太多了。但是有几个教授,就可以出真正赚钱的大家伙。

这两个成功的教授,他们也发论文也当院士也做讲席。可是这些对人家都是小菜一碟。真正的大餐是自己几十年打造的。这层次很少有外国教授能混到。

即使大陆和华人里产业化做的不错的,比如伯克利的Ming Wu和麻省的Feng Zhang,也是后来遇到了犹太裔的转化高人才能搭车成功上市。这就算是中国港台的佼佼者了。换句话说,学校的犹太人和华尔街的犹太人搭上了线,成了伯乐。有了这些人,什么投资,融资,都是像自动驾驶一样就作了。这些坑在哪里人家知道。

谢谢。本文是讲一个主要观念。有些具体的细节和漏洞会有很多,尽请讨论。有偏驳的地方,绝无褒贬的意思。

后记:华人教授创业,可能普林斯顿的Kai Li是个例外。李教授学术和创业双成功,而且还是作教授,是少见的。还有其他吗?什么族裔都有成功的,白人成功也不少。可是犹太理工男的精神是大陆理工男应该学的。

大陆人常问,为什么以色列人创新这么厉害。明白的人是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不是因为以色列啊。会创新的是犹太人。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是因为聪明,而是他们有社会关系,有商业脑回路。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相比之下,大陆理工男教授(不论是否出身寒门)还都是相信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邪,一般都还喜欢小而美的东西,也因为身份原因比较不能冒险,不能做大,不能坚持,更不能合作。而且,中华民族几个朝代把人的商业基因完全泯灭(这是皇帝们喜欢的,别问我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科举高分,做题家和三好学生。希望有一天中国人也能出更多的学术出身的创新实干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Bruce_Silverm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S._L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