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的血汗工厂
文章来源: 硅谷居士2024-01-11 07:31:19

19岁那年春,我在计算机系读大一。按照惯例,学期结束后学校要组织一个月的新生军训;之后就是计算机打字练习和考核。可能是为了给暑假的打字课预热吧,系里组织我们去参观学校里的一个校办机构,也有叫“校办公司”或者“校办工厂”的。

这个机构,就坐落在校园中的一个普通建筑里;我们从远处看,注意到楼顶有一个硕大的碗状的卫星接收器。进入建筑之后,机构的负责人接待了我们;他是一位壮年男性,气宇不凡。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这个机构的商业模型。

美国的司法体制,遵循的是海洋法系,也叫普通法系;在大部分的时间,法官判案依据的是以前类似案件的先例,而不用拘泥于具体的法律条文。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前,所有案件的卷宗和辅助材料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几百年下来,积累的案宗材料,浩如烟海;别说汗“牛”充栋,就是用火车拉,都勉为其难。那个时候,要找到所有类似当下案件的判例卷宗,对律师们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初步形成。因此美国司法界急需把这些历史案宗数字化,以方便法律人士查询。因此,我的母校就和美国合作,组建了这个机构。

首先,原始案件材料被扫描之后,通过卫星发送到该大学并打印出来。然后,该“中美技术合作所”雇佣一批年轻人把这些材料输入计算机;最后,经过校对后,数字化后的案宗被发回给美国。从此,美国的律师和法官就可以在电脑上检索和查看这些历史案宗了。

介绍完之后,负责人带我们去看他们的工作区。里面就是一个大房间,摆满了两排电脑。每个电脑前坐着一个年轻小姑娘;她们都戴着厚厚的降噪耳机,面无表情,以匪夷所思的极快速度进行文本输入。因为她们用的都是机械键盘,整个工作区间的噪声,让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为什么她们都戴着厚厚的耳机。

由于受不了里面的吵闹和压抑气氛,我们很快就离开了工作区。负责人接着介绍了他们机构的一些技术细节。比如,他说为了保证质量,每篇卷宗都会有三个人分别输入电脑;如果有分歧,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校对。比如一个单词是FACE,两个人输入了FACE,但是第三个人输入了FACT;那么计算机程序就判定FACE应该是正确输入。

然后,我就问了负责人一个傻问题:她们输入这么快,是不是她们的英语水平比较好?

负责人呵呵一笑,介绍说:这些女孩都是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很多人初中都没有毕业呢!根据他们的数据,英语越差的人,打字速度更快;因为她们根本不用思考单词的意思,而是机械地把一个个字母和符号变成敲击键盘的动作。

最后,负责人又介绍说:这些女孩,都是16岁左右开始来这里,然后高负荷工作三年左右,在二十岁之前就被遣返了;因为她们的手关节,基本已经废了,一辈子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了。

我心中一震:这不就是一个血汗工厂吗?而且,这些妙龄女孩的双手,在短短三年内,就几乎留下了终生残疾。这种快速而极其残忍的压榨,毫无人性,连过去的青楼都相形见绌啊!

这次参观,本来是要激励我们提高打字技能,结果却让我非常伤感。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远远地避开这栋建筑。当然,我也没有心情打听工厂的消息;也许已经关闭了,也许还在高效运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