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的普利策,从走线美国到报业巨擎
文章来源: 闻一2024-07-15 14:40:20

 

这几天,下面这张全球热议的照片无疑捧红了两个人:川普绝对是最大赢家,肯定将在今年11月的选举中加分,极有可能扳倒拜登。另一个是美联社摄影记者埃文·武奇,他本身就已是普利策奖加身的金牌记者,大家都在议论,凭借这张照片,他将再次获得25年度的普利策奖。

今天说说这个奖的创立人-普利策,讲讲他一生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些事。

故居

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出生于匈牙利马科(Makó),按照匈牙利的叫法,他的名字应该是Politzer József。马科是位于匈牙利东南部的小城市,距离首都布达佩斯约200公里。一直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天气和肥沃的河流冲积土壤,是匈牙利闻名的洋葱和大蒜产地,多次在国际展会获奖。顺便提一下,福特T型车设计师之一的Galamb先生也是出生在马科。 18世纪中叶,该教区的主教为增加人口发展农业和商业,特批地皮鼓励犹太移民。而之前犹太人一般是不允许拥有土地,只能从事商业和金融生意。普利策的祖父一家就是在这个时期自摩拉维亚(现捷克)一个叫Police的地方迁徙到马科。Police的捷语发音就是Politzer。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普利策的父亲菲利普成为当地远近知名的谷物和洋葱的成功商人,并迎娶布达佩斯奥地利裔家族的Elize Berger。由于家境殷实,普利策从小就在布达佩斯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德语自不必说,是母语水平,同时学习了法语。

后全家移居布达佩斯,但没多久父亲就病亡,母亲改嫁,生活一下子由奢入俭,从小就性格独立普利策在中学上数学课时,与老师争执并扇了老师耳光。家里和学校都呆不下去了,17岁便独自一人跑到巴黎讨生活。那时候的欧洲正处政治和社会大变革时期,他特别想追随家族的亲戚进入行伍,满足他青春期那骚动的理想。虽然1.9米高,但怎奈身体虚弱,视力不佳,接连在奥地利、法国、英国等外籍军团的测试时屡屡碰壁。有志者事竟成,就在即将绝望之际,他在汉堡碰到美国陆军为补充内战军队减员的招募,成功入选。

年轻人就是无畏,怀揣区区4美元,英文大字不识一个的他1864年在安特卫普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途中没少受同船人的白眼和挤汏,不时在轮机房打工加煤。走的仓促根本没办护照,为躲避上岸的移民局官员的检查,在距波士顿码头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他一头扎进寒冷的海水中,独自游到远离边检的岸边,在夜色掩护下走线进入美国。

9月底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著名的纽约加里波第军团,军团的成员主要由欧洲老兵组成,普利策的英语水平几乎为零,但他可以用德语和匈语与他们交流。据说,该军团在战争期间传递的指令,如果是给匈牙利军团的,都不用加密,因为没别人懂这种语言。

但内战很快结束了,即使是退伍的陆军中尉,在纽约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他也几乎居无定所,加之英文不过关,尝试过很多职业,比如骡马看护、捕鲸船工、墓地护林员等,几乎看不到任何未来。痛定思痛,他下决心离开东部,加入到闯荡西部的大军中,来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后来的事实证明,来圣路易斯是普利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奠定了他未来报业帝国的基石。

圣路易斯生活着很大规模的德语移民,德语是母语水平的普利策在这里如鱼得水。他很快在德语报纸“西部邮报”谋得小记者差事。他好像天生就是干新闻这行的,在上司的提携下,以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严谨态度使得这份报纸的销量逐年增加,而在工作之余,他还孜孜不倦的自修英文,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的发表英德双语的文章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只顾埋头写作,而敏锐的意识到,媒体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社区、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先是加入到林肯的共和党,之后成为年轻的州议员(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匈裔议员)。几年后,他用自己私人积蓄购买了“西部邮报”,短短5年时间,他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报业巨头之一。他的财富最高时曾达到美国当年GNP的近千分之一。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我就不赘述了。

他的夫人凯瑟琳的背景也不含糊,她是美国南方7州退出联邦而成立的“美利坚联盟国”的唯一一任总统杰斐逊·戴维斯的侄女。

1884年,法国赠送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基建由于预算耗尽,富豪们又不屑捐款,面临停工的危险。是普利策在他所持的“世界报”上发文,号召大家不管多少,捐款为荣。后捐款远超所需,“世界报”又登出所有捐款者姓名,哪怕低于一美金。

普利策的健康本来就差,但到他买下《世界报》时,由于工作量的原因,普利策的健康状况已经明显恶化。因此他不得不退出报纸的日常编辑工作。他完全失明,患有抑郁症,对声音极其敏感哪怕最轻微的噪音,因此不得不多次出国求医。医生找不到治疗方法,他接下来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隔音房间里和他私人游艇“自由号”上度过的。如果他被迫需要住酒店,据说他的秘书会提前研究周围街道的噪音情况,并预订他套房上方、下方和旁边的房间。

Liberty号游艇。为适应主人的病情,专门改建了坡道和隔音间。一战时曾被用于战时医院

1911 年 10 月 29 日,他在停泊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游艇上去世。他被埋葬在纽约布朗克斯的伍德劳恩公墓。

1912年,在几次婉拒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用普利策的捐款设立新闻学院。1917年,成立普利策委员会并一年一度颁发新闻奖。

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大厅。今年该校学生就巴以冲突的静坐抗议活动让它上了头条

普利策先生虽已离世100多年了,但他一直在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他一个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大陆,对未来有怎样的期许,我是不知道的。但通过他的经历,我能想象的是:当他走出充满骚臭气的马厩,他看到的是一匹匹骏马无拘无束驰骋在原野上,或是他依靠在捕鲸船栏,眺望着蔚蓝的大洋,无比羡慕远处海宽凭鱼跃,或是他整日与孤魂野鬼作伍徘徊辗转在凄凉的墓碑间,无意中仰望星空,他的信念是一定要作一颗巨星闪烁而不是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我想,这就是普利策先生的故事和经年不断颁发的普利策奖带给我们的启迪,激励着一代一代人,不管是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或是在跌跌撞撞的逆境中,不屈奋斗进取,发扬光大自身价值,书写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