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华一代家庭的文化烂尾工程】
文章来源: 唐宋韵2023-05-29 11:22:46

【发生在华一代家庭的文化烂尾工程】

 

十年前的一天,家里买来几个石榴。我的儿子和我有一个对话 –

子:爸爸,这是什么?

父:石榴。

子:它为什么叫石榴?

父:那你认为它该叫什么?

子:它为什么不叫15或者17,偏偏叫“16”?

父:啊?你……你真没文化 !!!

 

我没有编造,这类的例子我们家还有好几个,比如我女儿创造性地将花椒称为“麻球”。这个水平其实也是这边大多数ABC的中文水平,很多甚至还不如这个。从许多中国朋友家的孩子的情况看,能学到“可用” 的程度,即具备基本的读和写的水平者只有两三人。原因很简单,没有中文土壤,且学习者又没有动机。

每当海外父母跟我说他们的孩子中文“很好”时,我总礼貌地回答“好,好,不简单”。但心里就问:有文化吗?会用成语吗?知道“刻不容缓”与“迫不及待”的区别吗?知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为什么可笑吗?

很可惜,即使花了很大气力和很多时间,如果一门语言达不到流利的水平,又没有长期使用的机会,或者只是低水平重复,则会被忘记。每个周末,因为父母的“愿望”,成千上万的ABC在中文学校里无奈地念经,学个半吊子。等他们一旦能够不学,立马儿欢呼雀跃,然后就是退步、忘记。

这是很多第一代移民家庭中发生的巨大的文化烂尾工程。这种烂尾损失的是时间。成人的时间是宝贵的,而儿童的时间其实更是宝贵的。如果一个人在其儿童至青年时期花数千个小时学一门技艺,无法精深,最后不了了之,那么他/她的损失是巨大而又经常看不见的。

我的孩子个性使然,去了几天中文学校后,便断然拒绝。而我们也不逼迫。另一方面,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因为家中经常有老人从国内来访,且家中也多用中文对话,所以孩子们的中文听力没大问题,基本表达也尚好,跟爷爷奶奶日常交流够了。到此为止。他们在这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认为这样正好。

我知道,有人要扔砖头,骂我数典忘祖了。不过还请阁下先扇自己两个大耳刮子 — 你既然那么热爱养鱼,干嘛搬到沙漠里去?

我丝毫不反对孩子学些中文,并在家里用中文对话。我的意思是,孩子的付出与父母的期望值要合理。如果您有盖三层楼的资金,就去盖三层楼。如果梦想过于高远,建出一个十层楼的框架,资金链就会断裂,烂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且我要再强调一遍,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这种文化烂尾尽管看不见,损失却非常巨大、难以挽回。

有人琢磨着将来孩子长大了可能要跟中国做生意,所以学中文“有用”。那种情况不仅太遥远,而且靠半吊子中文去中国做买卖,只有被骗的命。父母与其这样功利,不如诱导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如果真是发现这方面的兴趣和语言天赋,就为其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学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我原先一位白人邻居因工作原因到中国去了几年,两个女儿同去且在中国学校读书。前两年回来,我发现其水平远超过我认识的任何一位ABC。除非你儿女搬回中华文化圈,否则你孙子辈不大可能会中文。这个根是非断不可的,这个现实不得不面对。假如我们保护大熊猫只能让其多生存一代,然后注定灭绝,那我们肯定就不费那功夫了。对于母语,心情不同,我理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但其主要依托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就不麻烦令郎、令爱们了。

还有一个相关的论点,我认为完全荒谬: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位说,只有学好中文,ABC才有根,孩子心中才有主心骨,否则就有身份认同问题,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我立刻反驳 — ABC首先是美国人,不论学不学中文,都要让孩子懂得这一点,美国是他们的国家。如果引导一个美国公民依靠别的语言和国家产生主心骨,这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这首先是大人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