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影星系列(16) -- 银幕硬汉达奇
文章来源: 水沫2007-07-18 09:44:51

达奇,虽然他出演的电影并不算多,但他浓眉大眼、剽悍英帅、高大魁伟的银幕硬汉形像在众多的明星中独树一帜。对于我们父辈的人,他们对于达奇的印象可能始于《边塞烽火》。对于我们来说,《吉鸿昌》中的英雄风采令人难忘。对于年轻一代,《封神榜》中的纣王使他们记住了这位优秀的影星。





达奇,原名齐福君,1934年农历3月18日出生在吉林省阜丰山下怀德县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里,他在长春市读完小学和中学。




1950年,达奇被学校保送到长春铁路业务所学报务。翌年,到长春邮电高级职业学校学习。由于他是业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一些演出,1953年被调到列车段文艺车班工作。是年,刚刚成立的哈尔滨铁路文工团(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前身)把他选中了,十九岁的达奇从此成为专业话剧演员。

1956年,长影著名电影导演林农执寻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他选中了达奇饰演男主角多隆。达奇做为外请演员,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水银灯下,但他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猛剽悍,闪射着民族独特光彩的景颇族小伙子的艺术形象。他的表演细腻、生动,充溢着真情,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火辣辣的个性。

达奇是这样自述他的名字的来历的: "当我第一部电影《边塞烽火》拍完后,问我字幕上用什么名字,这是我的处女作,应该起一个能用一生的名字,经过好多个日日夜夜的胡思乱想,不知在纸上划了多少个名字;更不知在字典上查看了多少个字,多觉得不满意。为了这名字,夜不能眠,想起自己的身世,当时正值青年时期,经历虽然不长,命运也算坎坷,可谓从小四处漂流,浪迹天涯,我第一部影片的完成,也可以说是我人生的新起点,用好听的词:就是里程碑,对未来前程的无限憧憬,兴奋不已!

灵感的大门忽的打开,我原来姓齐名福君(乳名:尼古拉),因为身材高大,都叫我大齐,大齐,大字加上走之底乃达字,齐,谐音奇,大字再上,可字在下,对,达奇!就是说大齐只有不断的去走 (进取和追求), 才能大有可为,才能达到奇迹。达奇这名字就这样诞生了,无比兴奋,自己在纸上不知写了多少遍,一个刚踏上人生征途的青年人,该是多么的天真、激荡,事过境迁、俱往矣!"

达奇这个名字就是这样随着《边塞烽火》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影片在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放映后,受到评论家们的赞许,授予达奇以青年艺术家奖。

在沛演多隆的过程中,导演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给了达奇以深刻的影响。他首先要求达奇深入生活,了解景颇青年的性情、了解他们的习俗,特别是景颇人民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进而要求他能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上下功夫。林农告诉他:做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要有多方面的生活积累和修养,一个没有理想和抱负的演员,是不会成为艺术家的。

饰演多隆的成功,使达奇产生了成为一名专业电影演员的愿望,并希冀自己能够塑造出各种各样性格的角色。可惜的是紧接着文革开始,艺术园地一片荒芜。但即便在“四害”横行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读书,研究文艺理论,浏览文艺作品;学习绘画、摄影、弹钢琴、打球、游泳、滑冰、击剑……以此来丰富自己并掌握演员应具备的各种技能。



1961年,达奇正式从铁路文工团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长影拍摄的影片《独立大队》和《景颇姑娘》中分别扮演中牯和文帅老人。1969年,他被下放到吉林省舒兰县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回到长影。1975年,经过将近十年的生活磨难,他又重新登上了银幕。在尹一青导演的影片《车轮滚滚》里,他成功地饰演了支前模范耿东山。“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和1978年,他又先后在影片《熊迹》和《渔岛怒潮》中扮演老魏爷和王四江。





达奇一直希冀自己能够塑造出有特色的有血有肉的银幕形像,他为此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达奇实现自己夙愿的机会终于来临。1978年,导演李光惠和齐兴家,要把部队作家陈立德的电影文学剧本《吉鸿昌》搬上银幕,达奇读过剧本后,深深地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形象所打动,他景仰那悲壮的业绩,喜爱那箭一样勇往直前的性格。他多么希望能饰演吉将军!然而,尽管导演对达奇有所了解,但是对他能否塑造好吉鸿昌这个感情幅度变化较大的艺术形象,还不敢轻易下结论。当达奇把对吉鸿昌这一形象的理解写成了一叠厚厚的材料送到导演的手里时,导演仍没最后下决心。直到经过三个月的“试戏”之后,几乎把影片中的全部重场戏都试过了,导演最后决定由达奇来饰演,在一同试戏的五名演员中,导演认为:达奇不仅形似,而且接近神似, 在饰演吉鸿昌这一角色的过程中,达奇使用了全身的解数来着意刻画人物的性格,既细腻地表现了吉鸿昌追求真理,忧国忧民,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这些性格的本质方面;同时也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固执粗暴、江湖义气、简单轻信等性格的另一面,准确地展示了一个国民党的军官转变为共产党人的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

1979年8月,彩色故事片《吉鸿昌》(上、下集)摄制完成后,作为国庆三十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上映,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被评为最佳故事片之一。

吉鸿昌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凝聚着达奇的心血和汗水。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牺牲于1934年,而这时,达奇才刚刚出生。为了了解吉鸿昌生活战斗的特定环境和他为国为民探索、奋斗的一生,达奇研究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及有关书籍,拜访了许多老前辈,访问了吉鸿昌烈士的女儿吉瑞艺以及其他家属。然而,正如达奇所说:理解并不等于表现。他在表演上,能够准确地掌握人物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情绪和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处理吉鸿昌出场的戏时,开始,达奇设计骑马赶到法场后,先勒马扬蹄,随即下马,迅速利落地解开披风,“刷”地甩给老周,旋即环视四周,“得、得、得”地虎步登上练兵台等一连串“帅”的细节动作,来展示吉鸿昌久经戎马生涯的武将风度,可是后来他觉察到这种亮相忽略了吉鸿昌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当时吉鸿昌奉蒋介石之命调到大别山与红军作战,他本来就想不通,加上屡吃败仗,心绪烦躁,又有士兵连连开小差和倒戈,就更加剧了他心中的矛盾。在实拍时,达奇把原来设计的动作改为表情严肃沉郁、心事重重,当吉鸿昌一出场,就让观众感到他心绪不宁、“一脑门子官司”的心境。这既表现了他久战疆场的将军风度,又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吉鸿昌》是一部传记片,其中吉鸿昌个人的镜头几乎占二分之一以上,达奇深深感到,如果仅靠面部表情去刻画人物的性格,是颇为困难的,必须探寻更多的表现手段。如对道具“箫”的运用,“单骑”平叛徒立于马上的强烈动作,“偷酒喝”的细节,以及就义前吉鸿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等,他都非常用心地去思索,使得表演真切感人。

对于吉鸿昌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的不同笑声,达奇也赋予角色以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内涵。如在大别山驻地,秘书聂庆鸣心怀忐忑地对吉鸿昌说:“南京有人说你都快赤化了!”吉鸿昌笑道:“叫他们去说好了,可我还不知赤化是什么样子呢!”这笑声是豪爽的大笑,表现出吉鸿昌襟怀坦荡、无所畏惧的性格。随后,他又对秘书聂庆鸣笑说:“庆鸣,你的性情太软了,你跟我这些年,光提笔杆,可别忘了腰杆!”这笑声,是亲呢的微笑,有关怀,更有提醒,体现出吉鸿昌对小兄弟的期望;当孙梅提醒吉鸿昌,国民党可能与日本人重新勾结时,吉鸿昌一笑,说:“勾结肯定是会有的,但在军事上不可能吧!”这笑声,是十分自信的笑,表现出他性格中致命的弱点:固执;当他被捕后叛徒林万鹏摆宴劝降时,吉鸿昌冷笑着喝道:“拿你的性命担保,我活着会比死更难受!”这笑声充满了鄙夷和藐视,表现了吉鸿昌疾恶如仇的可贵品质;刑场上看到刽子手惊恐万状的样子,吉鸿昌坐在椅子上放声大笑,这笑声是共产党人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笑,它充满着吉鸿昌对祖国和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

达奇十分赞同大诗人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认为有情方能感人。他在饰演吉鸿昌时,特别注意自己的感情分寸。如周光远探狱一场戏。开始,达奇一见到周光远,便热泪夺眶而出。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表演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没有使人看到这种感情形成的过程,缺少层次。实拍时,他做了改正,见到周光远没有立即流泪,而是紧紧握住他的双手,直到读完中央的电报,抬起头来,两行热泪潸然而下,接着倾吐了一腔肺腑之言。虽是决别,却没有悲凄的哀叹,而是充满了对胜利的祝愿和向往,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达奇说:“感情澎湃的戏,不怕不激动,就怕没节制,控制着的感情,才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在饰演吉鸿昌的过程中,达奇对于如何准确地展示人物的感情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要求自己:既要有大江东去,惊涛骇浪般的雄伟气概,又要有小桥流水,平湖如镜般的幽静典雅;有些场次得用大笔触去勾勒,浓浓地涂上几笔;有些场次需用工笔画的手法,细致入微,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个深沉的微笑,一个凝思的眼神,都要做到准确、质朴、逼真。

当人攀上一个山峰,会觉得心胸开阔;极目远望,顿时还会发现新的高峰,当达奇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吉鸿昌的形象,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之后,他深深懂得,艺术的峰峦是没有尽头的,要在银幕上塑造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须继续努力攀登。

1981年,达奇应邀去北影,在李文化导演的历史题材的影片《海囚》(宽银幕上、下集)中,饰演男主角华工首领唐金龙,较好地刻画了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宁死不屈的华工形象。

饰演唐金龙需要会武功,为此,他冒着酷暑学习拳术和剑术,饱尝了“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的甘苦。在练功中,他受至很大启发,把练武功的一些要领,巧妙地同塑造人物融为一体。比如南拳讲究以形为拳,以意为神,形神兼备。他觉得饰演唐金龙也应该如此。如果在表演中只注意形的美,忽略了神的真,就会徒有其表;只注意了神的真,忽略了形的美,也不能表达人物的深刻本质。在影片中唐金龙有很多武打动作,但是达奇并不是为打而打,他的一招一式都是用来刻画人物的。





达奇一生都在不断求新,尝试各式各样的角色,并涉及电视剧,他的纣王的形象给人形象颇深,至今许多电视台还在反复播映《封神榜》。




八十年代中后期,达奇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并转做导演等幕后工作,后移居澳洲,但仍然坚持艺术创作,在澳洲有自己的影视公司。2005年六月中旬曾从澳洲回国,先后到福州、西安、上海等地,为他自己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勿忘悉尼》拍摄做筹备工作。

达奇是一位艺术上的有心人,他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发愤图强、不断求索的道路。他的不断的成功是与他总是抱有信心,既不妄自菲薄,同时又踏踏实实地去顽强奋斗连在一起的。

这是达奇的话:"宁可在创新中经受痛苦和折磨,也不要在守旧中安生!只有不断的去走,才能大有可为,才能创造奇迹!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有的是──永无止境的激情!"



关于达奇的婚姻爱情生活,我居然无法在网上搜索到只字片纸,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达奇老师在文学成开了博客。这是他的博址: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27858

大家可以前往达奇的博客留言交流,对这位影星有更多的了解。而我在这里转贴达奇老师的一篇博文,关于婚姻。我想,能够写出这样的博文的人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关于婚姻
BY 达奇

两个人在历经爱情的浪漫后,最终都将携手走进平实的婚姻生活,正所谓爱情是水,婚姻是渠,水到渠成吧。
收拾起浪漫的行囊,打包成平淡的生活。
婚姻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轮人生的开始。
其实,在步入婚姻时,更需要的是做好一个思想上的准备,无论以后是贫穷、富贵,疾病还是健康,决定了在一起,真心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过,会比一个人过要好,会实实在在的共同承担,婚后的风风雨雨,有了这样的想法,才可以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
虽然现今社会,离婚率的直线上升,但婚姻不是儿戏,还是遵循老一代人的思想较好,有缘走在了一起,就力求白头偕老,婚姻需要磨合,更需要包容与体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我相信还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婚姻不能与爱情相比,但也不是爱情的坟墓,用一颗心去呵护,去经营,会发觉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充实。
好老婆,不会在乎老公是不是大款,只在意,他在身边时的那份安全,那份踏实。
好老公,不会在乎老婆是不是香艳,只醉心于,在她身边时的那份快乐,那份满足。
财富固然很重要,可它体现的只是一种社会成就,一种虚荣心理,虽然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它毕竟不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精神上的贫乏,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
彼此之间的空洞,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填满。
再说,真正步入婚姻的世界后,随着时间的日复一日,你会渐渐发觉,所有的激情会化为平淡,爱情更会转换为一种亲情,一种你视为生命般珍贵的亲情。
少了些许卿卿我我,燕语昵喃,但却多了最真实的一句:“别忘了吃饭,别累着了。”久而久之,在这种生活中,你会找到一种平静,一种安定。
成功的婚姻,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夫妻之间的好,就在于那份意气相投,情趣相近,大到在哪里购买房子,小到装修时,房间里一盏台灯的摆设,阳台上一盆花的装饰,彼此之间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达成一种默契,一种共识。
那份感受是值得一辈子去珍藏,去回忆的。
日日厮守,心心相通。
也许这才是婚姻的最高境界!



达奇作品列表

1958年 电影《边寨烽火》主演多隆(长春电影制片厂)
荣获1958年捷克举行的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艺术家奖
1959年 郭沫若著名话剧《屈原》中主演屈原
1960年 电影《12次列车》饰演许秉忠(八一电影制片厂)
1961年 郭沫若著名话剧《孔雀胆》中饰演段公
1962年 电影《独立大队》饰演牛牯(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4年 电影《景颇姑娘》饰演文帅(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年 电影《熊迹》饰演老卫爷(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年 电影《车轮滚滚》主演耿东山(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8年 电影《鱼岛怒潮》饰演王四江(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0年 电影《吉鸿昌》主演吉鸿昌(长春电影制片厂)
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 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长影小百花奖
1981年 电影《爱情啊,你姓什么?》饰演张政委(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2年 电影《海囚》主演唐金龙荣获北影小百花奖(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3年 电影《台岛遗恨》饰演总兵大人(峨嵋电影制片厂)
1984年 导演电影《倔强的女人》并 饰演邢大为(福建电影制片厂)
1985年 策划电影《木棉袈裟》(福建电影制片厂)
导演10集电视连续剧《桥隆飙》(中央电视台)
1986年 电视剧《鼓浪屿号》 饰演男主角陈总(厦门电视台)
导演《黑船》(江西电视台)
电影《奢香夫人》扮演朱元璋皇帝(浙江电影制片厂)
1987年 导演电影《少女 逃犯 狗》(新疆电影制片厂)
1988年 导演电视剧《骗局奇情》
导演电视剧《龙城二娇》
1989年 编导电视剧《深夜大搜捕》
编导电视剧《荡妇》又名《公关小姐的遭遇》
1990年 36集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主演商纣王(上海电视台)
编导电视剧《冷井情深》(深圳电视台)
1991年 编导电视剧《情感,在自拔中燃烧》
1992年 编导音乐专题片《席慕荣诗词歌曲专辑》
1993年 编导大型纪实性专题片《中国留学生在澳洲》(澳洲达奇影业公司)
1994年 编导专题片《中国歌星集锦》
1995年 客串15集电视连续剧《绝情》 饰演振奎(江西电视台)
1996年 荣获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50周年杰出影人“摇篮杯”奖。
1997年 创意并主编大型系列报影画册《中国现代仕女图》
《生活月刊》开辟达奇专栏《达奇航迅──在生活的海洋中拾贝》
1998年 摄制21集电视连续剧《追逐墨尔本》
1999年 澳洲《大洋时报》开辟《墨尔本华人的故事》专栏
2000年 编导科普专题片《中国人的养生之道》
出品电视电影《东海小魔女》
主持上海教育电视台《走进心世界》专栏节目
2001年 编辑、撰写《墨尔本华人的故事》专栏(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2年 编导纪录片《澳洲情》
特约主持澳大利亚BSB民族广播电台《昨天、今天、明天》专栏节目
2003年 澳洲《大洋时报》开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专栏
特约主持澳大利亚BSB民族广播电台《男女对话》专栏节目
编导纪录片《澳洲情》(澳大利亚达奇影视制作公司)
2004年 筹备、撰写、拍摄纪录片《五洲情》(澳大利亚达奇影视制作公司)
2005年 编导澳中合拍片《勿忘悉尼》(上海电影制片厂)、(澳大利亚达奇影视制作公司)
编导、拍摄纪录片《五洲情》(澳大利亚达奇影视制作公司)
创作20集电视小说《身后的影子──我最精彩的情感片段》
筹建全国“老明星”艺术团
2005--2006年 澳洲SBS民族广播电台由达奇编导的系列广播剧:《心灵的鸡汤》
2006年 开始筹备澳大利亚和中国首部合拍片《勿忘悉尼》(澳洲制片人:大卫 沃亭顿 迪戎 里奇)
继续编导主持澳大利亚 SBS 民族广播电台专栏节目 《心灵的鸡汤》
在《大洋时报》开辟 达奇航讯 专栏。(每周一篇)
编导主持澳大利亚 SBS 民族广播电台长篇广播剧: 《勿忘澳洲》
和费颖丽合作编剧的《敦煌舞魂》剧本已经完成,并和福建电影制片厂、福建广播
影视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已经获得国家电影局立项批准。(澳洲制片人:大卫 沃亭顿 迪戎 里奇)


[图片和文字资料源于网络,水影搜集、编辑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