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的实质
文章来源: solo12022-04-21 11:09:38

驴18在茶坦的“回首中国走向贸易战的路径”一文算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的赶超战略,必须有模仿对象,必须有个追赶目标。现在唯一在前面的美国突然发难,不但不许超过,还不许跟随,不许走同一条路。这是要让中国感到无路可走了。这一点中国可恐怕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中国目前看起来并没有准备在荆棘丛中趟出一条新路来。”

其实,中国应该走一条不同的路,而我2003年给中国政府和一些公司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但中国政府和公司领导层还没有这种vision,只有模仿赶超。

我的vision是从城市建设和交通入手,达到比美国更好的生活标准但人均能耗只有1500kg标准油,而不是美国的7000kg标准油。一味模仿赶超美国,不仅会交通拥堵雾霾,还会最终走向中美冲突,这最后一点我没有直接说。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交通产业和一个新的城市建设产业,不与美国冲突。

驴18继续说,“其实当年中国既没有走苏联的路,也没有走美国的。但现在前面只有美国了。要想开新路,要吃苦,要忍耐,要承担试错的代价,现在有谁能控制得住局面?”

我曾经打了个比方,美国就像一艘大船,现在停滞了。而中国这艘船沿着同样的航线快速开过来。以前离得远,大家还不知道会撞上,现在离得越来越近了,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怎么办呢?如果美国这条船继续往前开,中国跟着,皆大欢喜。要么,中国停下来,中国肯定不愿意。要么,中国绕过去,但那可能有礁石暗流,搞不好要翻船的。
 
中美贸易战并没有也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这个戴琪已经说了。
 
要解决实质问题,只能是重大技术创新,开辟一片新产业领域,但中国从来没有做过不知道何以下手,美国的政治问题变为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而压制创新。
 
中国曾经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但重大创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支持,不可能急功近利。
 
在美国历史上,独立发明家曾经大放光彩,占据重大发明的73%,像爱迪生、特斯拉、贝尔、莱特兄弟。但现在系统集成程度更大,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更多,需要有一个创新体制本身的创新。
 
我曾经申请过一个美国能源部的小企业创新基金,志在必得,竟然被拒了,我把评审要来一看,评语是“revolutionary”、“breakthrough”。这背后的原因不得而知。
 
我的一项发明,确实颠覆了一个产业,在美国创造了万亿美元的产业,估计在中国也创造了万亿美元的产业,很多人得益不少,但我自己没有得到一分钱,故事惊心动魄,以后有时间写出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