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传庄子之道:四种载道者
文章来源: 蓬荜生辉的友人2022-08-08 02:22:23

我们常常说的高人,在庄子33篇中无非是以下四种。以技载道者,以身载道者,以神载道者,以及以无御道者。像解牛的庖丁,捶钩的丈人,还有削木的梓庆,他们是以技载道者,梓庆在木架上雕龙刻凤,让人叹为观止,让人觉得是鬼斧神工。捶钩丈人能够80岁了不失毫芒,做出的兵器堪比莫邪宝剑。解牛的庖丁对文慧君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我只不过是以技载道罢了,他们干出的活,他们做出的这种作品,让观者能够充满无限的美感。
第二种人就是以身载道者。大马问捶钩的丈人:你有什么道术,有什么技巧吗?捶钩的老者说,非钩无察也,于物无视也。其它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正因为我知道的少,所以我才能够把它做得精湛无比,他接着说,何况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呢。他所谓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以身载道者。君子不器,他也没有什么技术,也没有什么技巧,像北宫奢、温伯雪子,都是以身载道者,只要看上他一眼就可以存道,就可以获取能量,因此孔子见到温伯雪子是”目击而道存“。,见到他一眼就可以存道了,就可以获取那种源源不断的能量了。

第三种是以神载道者。像《逍遥游》篇姑射山的神人,其凝神,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他(她)到了哪个地方,就能保一方平安,就能让这个地方五谷丰登、人畜无害。
第四种是以神载道者,他的心中没有是非,没有恩怨,这样的人只要离开了一个地方,就会”化而欲作“。就会让这个地方的人失去了”无名之朴“。那些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都会自作自受。

物质世界的规律庄子有所阐述:成则毁,廉则挫,合则离,尊则议。有分必有合,有所谓的一帆风顺,必定也有挫折和痛苦;有所谓的尊贵,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是非缠身;有所谓的成功,就一定有所谓的失败。站在天道平衡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所同,最后只落了个大喜大悲,消磨自己的生命力而已。以无御道者,庄子说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莫不资焉而不匮。真正的道不在我们看到的一切,不是我们认知到的一切,它存在于那种虚无之境中,我们谈到这种虚无之境,总是觉得不可琢磨。

所谓的虚无之镜,当你能够看淡这个世界时候,那就是归于了虚无之镜,这种虚无之镜,庄子把它叫做天府和葆光,人人都可以从中获取能量,人人也必须从中获取能量。我们必须强调一点,我们所谓的”不知道“,我们所谓的内在的觉知,并不指的是无知,真正的觉知就应该像大海一样,他能够包容一切,包容一切的目的是1不增不减,是为了不将不迎。
在庄子《齐物论》篇。啮缺去问道王倪,一问三不知。但是王倪接下来用一段话给他进行了解释。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非知邪。这句话比较难懂。难懂的就在两个”非“字上,这个”非”字就是削减的意思,就是消除的意思,啮缺啊,你又哪里能够明白我所谓的“知道”,我所谓的知道,我所谓的渊博,那是因为我在消除一切对外界的认知。啮缺啊,你又怎么能够明白我所谓的“不知道”,是不用感官认知的意思,只是用我的神明来驾驭一切。庄子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已经点出了“以无御道”的最高境界。
“无知”和我们执着于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所知障,如果我们对什么都不了解,都看不透,那是一种无知,你就会非常的困惑。惑则忧,忧而不救。如果我们只流于事物的表象,而不是借助于外物调和内心的,你这种认知是一种所知障,你只会让自己的内心障碍越来越多。无畏无知比这种所知障更隐蔽一点而已。庄子表达的觉知,表达的“不知”,并不是无知无畏,并不是指的没有敬畏的心理,而是能够把事物看得比较通透,能够具有那种一眼望穿苍穹的能力。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庄子:无知者无畏!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必将自作自受。”
https://www.ixigua.com/7128973460226867748?logTag=4e0915b42d1ebd6cd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