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977),差点与高考错过
文章来源: 桃源凡人2021-11-28 14:04:22

我的人生转折是从77年高考开始的,可我差一点与那次高考失之交臂,那年,我正在位于武昌徐家棚的湖北轻工业机械厂工作。

我是76年底从湖北轻工业学校毕业,77年3月来到省轻机厂报道的,其中经历了一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颇有戏剧性的分配过程。轻机厂是省轻工业局在汉的直属企业,规模不大,却是一个有从铸造,锻造,机加工,热处理,到总装能力的机械制造厂。厂里职工的组成也特征分明,骨干力量的中年职工多是当地人,骨干技术人员是一群上海人,而一大群青年职工则多是省直各机关的子弟。按照厂里对中专毕业生使用规定,我被分到机修车间的机修钳工班实习一年。机修钳工是技术工种中对机械知识要求最广的,动手能力最强的,我跟着班里的几位师傅学到了不少技术。多年后在北美生活,大到汽车,割草机,铲雪机,空调取暖机,小到水泵,吹风机,各式电动工具,五花八门,我都能应对自如,那都是在轻机厂学的本事加后来持续的学习,让我终生受宜。扯远了。

大约是在九,十月份,一位原省轻校的同学告诉我一则小道消息,国家要恢复高考了!我听后一阵惊喜。自从72年下乡后就一直在自学中学数学物理,期盼和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可惜生不逢时,刚刚看到点希望就被白卷英雄给搅黄了。74年在没有任何考试的大学招生中被乱点鸳鸯谱分配去了个中专,学习机械。在校期间,除了学校里学的课程之外,我还自学了一些大学机械系的专业基础课,为我日后上大学后提前报考研究生打下了基础。又扯远了。

得到消息后赶紧找复习材料和制定复习计划,同时也告知家里,我要报考。说是复习,其实不然。化学基本上是空白,要从头学起。好在部分厂里的小青工们也要报考,大家互通各自弄到的复习材料,虽说不系统,但比没有强。那时我是吃住都在工厂,所有上班之外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只有周末才回一趟家。记得有次在回家途中,因肚子饿在一家餐馆吃面。我连等面的时间也不放过,拿出笔记复习。同桌的两位老师模样的中年人关心地问是不是准备高考,然后笑着说考你几个问题怎么样,我说好。什么样的问题和回答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们最后一句话,你能考得上。

一切高考复习都在按部就班进行中,终于等来了湖北省高考报名的通知。出人意料的是刚毕业的中专生不能报名,有发明创造的可以例外,真是晴天霹雳。赶紧找主管部门询问,答案确是如此,我不能报名,除非我有发明创造。怎么办?难道我梦寐以求的高考就这样从我眼皮子底下错过了吗?俗话说急中生智,我想起来了一件事。在几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我为维修行车(在厂房顶部运行的起重机)设计制作过一个装置,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效。我们车间曾把这个装置作为技术革新成果向厂里报喜。这能不能算发明创造呢?想到这儿,立马去找车间主任,一位还算欣赏我的转业军人。说明情况后,主任说要研究一下。这一研究几天就过去了,我是心急如焚,但又毫无办法。直到报名截止那一天的中午吃饭时,主任才告诉我可以去报名了。下午一上班就去厂工会填了报名表,没时间跟任何人商量,六个志愿全部是外地学校。还没考试,我的心已飞了。

考试地点在武昌实验中学,还记得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巜学雷锋的故事》,物理和化学考试第一道力学题浪费时间太多,影响到后面会做但时间不够丢分,数学犯了几个小错误。自己的估分与后来小道消息传出的全省分数统计对照,我应排在前几百名,后来我在厂里考生中第一个收到来自上海一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之后又经过体检和政审两道关,都顺利通过。政审时厂里派了两名我所在工班的复原军人去我父母单位外调,这二位临行前还向我问了如何转车。上大学后在假期去过轻机厂,那个车间主任告诉我,从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就决定帮我把报名的事办成,因为他觉得我是个上大学的料。如今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姓熊。事情虽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每每想起,总有一股酸和甜的回味。

【注:这是几年前与国内同学聊天,写在美篇上的短文,拿来当我文学城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