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随感(上)
文章来源: YangLin642021-12-12 02:07:00

武汉肺炎,如今官方名字叫新冠肺炎,英文名COVID-19。自从2019年底再武汉爆发,迄今已经整整两年。围绕着防疫、抗疫、病毒源头,封城、用药、强令口罩、强令疫苗,演变成一场政治抗争。

一、染疫

八月初的周末,我们随着一帮年轻人去Santa Barbara 附近的Lake Cachuma露营,回来的当天妻子就感到不舒服,发烧。第二天(星期一)她居然照常去上班。一到学校,学校负责人就让她回家并检测冠毒,她拖到傍晚才在我的催促下作了检测。第二天早上检测站打来电话,说是阳性。她得到阳性的结果后,马上告诉露营的朋友,他们检测都没有问题。后来妻子说,是露营前她的打了疫苗的同事传给她的。她恢复得挺快,到了星期三就基本上没事了。本来检测站告诉她星期一可以去上班,但后来CDC打来电话,说是星期三才可以去上班。

星期一晚上开始我也觉得不舒服,发烧。去作了检测,15分钟后就得到了阳性的结果。我的体温在星期五恢复正常,但喉咙还是不舒服,食欲也不太好。到了周末,喉咙已正常,但食欲不振加上一点头疼,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到了星期五,情况变得更糟,没食欲,头疼,心悸。晚上睡觉稍微盖一点就发热,但体温正常;一个晚上都没怎么睡着,到了天亮才开始睡了一觉,醒来已是11点多,也不想吃。喝了一杯橘子汁以及一丁点坚果,晚上稍微吃了一点。星期天早上吃了一个牛角面包及一杯牛奶。星期天晚上我恢复了正常。体重掉了6-7磅。

我们一直没有打疫苗,最初主要是出于几点考虑:一、我向来不跟风,对新鲜事物持审慎的态度。况且疫苗还没有通过的审核批准,mRNA疫苗的后遗症还不得而知;二、关于疫苗的副作用方面的消息,一直被主流媒体屏蔽。我对于不让公开质疑的事情都持有非常怀疑的态度,因为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中进步的;三、我们认识一些染过病毒的,并没有出现意外,其中有100多岁的老姐妹,名人有约翰逊、川普、朱利安尼等。诚然如此,在前面的半年多里,我也没有在微信的朋友圈上转贴反疫苗的文章。

有朋友问我不接种疫苗是不是因为川普号召不接种疫苗?这简直使我无语。我不知道他们看的是什么新闻。川普一直是提倡接种疫苗的,他有些好大喜功,疫苗是他任期内研发出来的,算是他的政绩之一。他在八月份的Alabama集会上还号召大家打疫苗,遭到不少会众的嘘声。他连忙解释不是强制。

二、失效的疫苗

随着接种疫苗的人越来越多,发生的怪事也越来越多。一、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时常听周围的人提及,有些反应挺大。接种的不良反应,以前的疫苗也发生过。但这次的不良后果都被主流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屏蔽。有些人接种疫苗后心脏出现问题甚至死亡,尤其在年轻人当中。二、接种疫苗后照样还会被感染并传给他人。三、接种一针后又要接种第二针,后来又说还要继续第三针。现在看来还要接种第四、第五针……。

疫苗自问世以来,其目的就是预防被某些流行病的感染。比如,天花、疟疾、小儿麻痹症、麻疹等,曾经在世界各地流行。如今几乎绝种,就是疫苗的功劳。疫苗就是使接种者对特定的病毒产生抗体,而不会诱发疾病。即便现在Google英文的vaccine,头条就显示:

A substance used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and provide immunity against one or several diseases, prepared from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 disease, its products, or a synthetic substitute, treated to act as an antigen without inducing the disease.

一种用于刺激抗体产生并提供针对一种或几种疾病的免疫力的物质,由疾病的病原体、其产品或合成替代品制备,经处理可作为抗原而不诱发疾病。(Google 翻译)

维基百科关于vaccine的第一句话是:

A vaccine is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that provides active acquired immunity to a particular infectious disease.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可提供针对特定传染病的主动获得性免疫。(Google翻译)

也就是说,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不应该再会感染新冠。然而,接种了两针乃至三针的人,照样感染、还会传播。这就失去了疫苗的意义。

这次疫苗与以往的疫苗的不同在于,这次的“疫苗”不但要接连地打,而且还不能预防感染。CDC为此还修改了疫苗的定义,从“a product that stimulates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to produce immunity to a specific disease”(一种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产品)变成如今的“a preparation that is used to stimulat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diseases.”(一种用于刺激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反应的制剂)。他们的辩护词是,疫苗本来就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免疫。这纯粹是狡辩。参见Miami Herald.

Joe Biden,Anthony Fauci,Rochelle Walensky,Bill Gates等人在疫苗出来之初,信誓旦旦地告诉人们,打了疫苗之后病毒就不会传染,生活很快会恢复正常。当接种了疫苗的人被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又告诉人们要打加强针。打了第二针之后,发现照样无效,又告诉人们打第三针。如今Omicron出来,第四针又要出笼了。这几个名人先后自相矛盾的讲话被人剪接在一起,在Rumble上可以看到。

我没有查到接种了天花疫苗的人被感染天花的例子。即便有,也是非常极端的个例。没有人因为接种了这些疫苗后得了病而用疫苗的“防疫”定义去挑战疫苗的功效。虽然由于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反疫苗的呼声一直不断。

以前也有强制的疫苗,但它们都有如下特点:1)传统疫苗,2)致命传染病,3)疫苗防止传染,4)低变异。新冠mRNA疫苗没一条符合的。以前的疫苗都是经过几年的试验及临床测试之后才送交FDA批准。这次FDA对mRNA疫苗的批准开始也持谨慎的态度,但在几位成员的辞职之后,FDA的一改以前的谨慎。

接种了疫苗不能免疫,就改疫苗的定义。有一个段子说得好:

从一开始的疫苗接种率达到“68%以上“就可形成群体免疫;改口为接种率”80%以上“,再改口为”95%以上“。从1针改为2针再升级为3针,最后改口为每半年补一针。从接种疫苗防感染,改为防发病,再改为防重症,最后改为防死亡。

另一个段子也差不多:

如果(接种疫苗的人)没被感染,是疫苗起了作用;如果被感染了,是疫苗没让他重症;如果重症了,是疫苗没让他死;如果死了,那是他有基础疾病,甚至怪罪于没打疫苗的人。

CDC把第二针之后14天内死亡都算成不是完全免疫的,这样跟疫苗没责任了。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副作用包括死亡都是接种完几天到1-2周内出现的。算covid死亡时候就把所有染疫者算成covid造成;与疫苗死亡有关的就尽量算成其他原因。再加上big tech一通封杀禁言操作,媒体及政府完全没有公信力。

根据台湾11月18日的统计数据,死于疫苗人数累计1098人,而死于新冠的人数只有848人(图一)。美国没有相应的数据,但从整体死亡人数及死于心脏病的人数来看,今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显著增加。根据CDC的数据,2019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是36.08万,而今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已经超过60万。今年的总死亡人数过了28.6万,超过2018年的最高数字。去年的总死亡人数是25.3万。今年死亡人数更新来源于网站United States Death Statistics in 2021,也可以从Graphs and maps查阅。

澳洲政府公布的provisional(可能还会修订/增加)整体死亡数据,到八月底为止,(同时间段相比)This is 4,791 deaths (5.1%) more than the 2015-19 average and 3,542 deaths (3.7%) more than in 2020。而2021年唯一的显著变化就是打了疫苗。英国、德国也有类似的数据。这表明疫苗不但不能防传染,还增加了额外的死亡,而不是防止死亡。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