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安放你我的期待
文章来源: 可能成功的P2024-03-04 17:22:39

你我,共同之处,就是身为父母。

期待,最多最美的都是关于孩子。

对吧?

从小孩呱呱坠地,到围观“抓周”,哪一个父母心里面没有温暖的期待呢?虽然我们都知道,有期待就有失落,孩子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是对于鲁迅笔下那个说“实话”----“这孩子会死的”家伙,都不待见。

不过,开始的时候,很多期待都无悬念实现了-----会笑了,会叫爸爸妈妈了,会翻身,会坐会爬会走会跑......然后一个个小小的失落,如同池塘底部冒出来的细细小泡,在不经意中,开始浮现:怎么算数比不上蓝眼睛的小丫头?怎么乐感没隔壁王小二好?怎么一跑步就是最后一名......

后面更多的失落,各家各有特色,恕不一一赘述。

而最大的一次期待,应该落在升学之处。

七年前,我家小朋友开始报考大学。任性的高中选课,不肯补习,没有标考满分,暑假几乎没参加过夏令营......这些因素让她的华裔同伴暗笑。一个家里开补习班的孩子说:“你报xx的早申就是找死嘛。”

为啥报xx早申?很简单-----撞大运呗。当时小朋友最喜欢的老师是xx校友,也是给小朋友写推荐信的老师。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之下,小朋友决定试一试。我们都知道希望渺茫,所以期待值不高。小朋友“开奖”那天,我们俩在她身后闲聊,就听见弱弱的一个声音道:“我好像进去了。”

当然,还是很开心的。虽然小朋友大学四年表现优异,我们也一直认为能录取是运气好。

可是,人的好运气坏运气总是平衡的。这次考博,让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年考大学太容易了,这次老天要“找补”回来。

虽然小朋友有将近五年的研究经验,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三个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但她还是一早给我们打预防针:别报太大希望。

开始报考,小朋友就发现很多她喜欢的导师今年都不招学生。而招学生的导师,通常也就招一两个,录取率直落到0.5%。千挑万选,她把目标锁定在6个导师。其中热情洋溢邀请她申请并且期待合作的导师,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一月份,在期待中有了第一个面试,导师说“你是我的首选”,结果等来的是“备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放榜,我们的期待值在不断调整。老实说,我俩的焦虑值在悄然爬升,但是没敢与小朋友道知。我们俩互相问:不会没学上吧?

小朋友仿佛在千里之外听到了一样,给我们“打预防针”:我也许没学上喔,今秋还要接着来。

前途一天未知,就有两种可能。悬而未决,让人心里发毛。有人讲“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该不该接着期待?还是硬着头皮假装“无所谓”?

可是无论怎样说服自己,为人父母的期待很难彻底放下。于是不可避免地有了纠结和等候的难耐。

就在这时候,我看见了朋友推荐的“意公子”的视频节目,讲《左传》,讲“吾非我”。恍然大悟。其中传递的理念之一是:如果结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那么不妨期待。

和小朋友分享这个感受,她非常认同。我让她问问自己:今年不上学,能接受吗?她说:“能”。

于是,我们满心欢喜而理智平静地开始期待。很快,峰回路转,一个原本今年不招生的教授看见小朋友的询问邮件,鼓励她参加preliminary面试,然后回音:“我改主意了,今年希望收学生。”

接下来通过面试,得到了这个她非常喜欢的机会。和其他学校比较下来,小朋友很快作出了决定。前后不出半个月,尘埃落定。

话说回来,如果可以接受失败的结果,那么就别硬生生按下自己一颗期待的心。当然,这期待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可以把它藏在日常的关怀里,可以把它化为虔诚的祈祷中。也可以“但行善事,不问前程”,积德行善,让等待的日子好过一点点吧?

苏轼曾写过“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很多人拿这句来告诫父母不要对孩子有太多期待。怎么就没看见“到公卿”这三个字呢?那可是当官啊。

可见,没有任何父母会对孩子毫无期待的。除了大方向的“健康平安开心”,还有无数小事摆在眼前,都希望有个好结局。

能承担后果吗?如果可以,为何不期待?

在平和无畏之中,安放期待,是最可靠,最稳妥的吧?

~~~~~~~~~~~~~

谨以此文献给等待放榜的父母子女,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