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蛰伏与沉潜之后 · 云且留住
文章来源: 歲月沈香2023-03-06 10:29:29

上周六半夜,纽约长岛又下了一场春雨,下得还不小,也许是哗啦啦的雨声把我从梦中唤醒,我没有起身,依然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有想,闭着眼睛在半醒半睡之间,静听雨点洒在窗户上的声音,风声与淅沥的雨声仿佛是一种催眠曲,正慢慢带我重新入眠…突然,几声春雷响起把我从朦胧睡意中彻底惊醒了。

 

“春雷响,万物长”,原来在春雨春雷和春风中,又一个节气来临,雷声是在提醒着我,又该写节气文了:)

 

我这是第二十次写节气文,如今对我来说,如同医生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 “节气是一种命令”,节气一到,指令我做我想要做的事了。

 

我喜欢写节气文,我在前面的节气文中曾说过,中国节气里有泥土味、人情味、乡愁味,有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现在节气里还有了对失去亲人的怀念之情。节气的“”字,本义是竹节,后来引申出事物的分节,分段。人一生所经历的人和事不正式这样分节分段的吗?不同时期,遇见不同的人,做不用梦,经历不同的事,吃不一样的饭

 

今日是惊蛰,这是中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最生动的一个节气。“惊”是惊醒的意思,“ 蛰”则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的冬眠昆虫。哈哈,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是因为天气变暖才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有人说,冬季过后,只要听到惊蛰的一声雷响,就知道温暖的春天真的要来了。惊蛰是唤醒世界的一切能力,它可以扫旧雪 “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它也可以邀春雨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它更可以“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微信朋友圈里家乡的亲友们纷纷晒出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万艳争春的照片,家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所居住的长岛今日虽然也是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但气温依然不高,春风里也依然带着一丝寒意,树枝草木也刚刚在发芽而已,离真正的春天还有一些日子。

 

在惊蛰节气的习俗中,最主要一个是吃梨。惊蛰吃梨是因为惊蛰后气温回升快,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风寒咳嗽,而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这个季节食用。惊蛰这一天也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虫害,梨跟离谐音,意思是让疾病远离身体。

 

今年的惊蛰跟往年有所不同,人们注意到了,今年的惊蛰是三个吉日大重合

 

第一个吉日:今天是3月6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里老黄历上的标记,今日是12值中的“成日”,即凡事成就的日子,是老传统的黄道吉日,老百姓相信,如果你今天想办一件大事,十有八九能成。

 

第二个吉日九天玄女诞辰日。九天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也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一位神仙。据说,在民间民俗信仰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是神通广大的正义之神。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中,我们能看到九天玄女这个角色。农历二月十五就是她的诞辰日。

 

第三个吉日太上老君诞辰日。太上老君指的是老子。老子,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传世著作《道德经》至今都是受到全球关注的书籍之一,对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唐玄宗时期,这一天被唐玄宗定位“玄元日”,是一个吉日和节日。当然,现代的年轻人对这样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越来缺乏兴趣了解。

 

今日惊蛰,这些的吉日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信与不信是个人的选择,节气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分支。现在的社会,人们能接受的现代文化太多了,那些传统文化还能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多少的意义见仁见智。

 

惊蛰不仅是节气,也有寓意。惊蛰之前,蛰伏和沉潜是手段,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经》),是“时则动,不时则静”,是知沉得住气,甘于短暂的寂寞,等到自身的成熟和时机的到来。惊蛰之后,才是真正的春回大地,春回大地之后,才是万物的生长壮大。惊蛰之后,春是什么?是阳光雨露,是温暖气清,这时候就是时机成熟,是心中这份春回大地的意,方能通行于生发壮大的境!

 

我相信,中华大地经过蛰伏和沉潜之后,终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这首《云且留住》的歌曲是台湾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原唱是台湾知名歌星刘文正,我翻唱的是许茹芸的版本,这是一首很抒情的歌曲,希望你能喜欢。

 

 

今年纽约暖冬,直到二月的最后一天才下了一场有点像样的雪,感觉是老天爷有意为了安抚我,意思一下:)因为我从台湾赶回纽约过冬就是想看看雪,感受雪的美。感恩!这是2月28日在住家附近公园里自拍的几张雪景照片。我本来想请ChatGPT 帮我为照片(春雪、红裙、独行、赏雪)写一首诗,结果写出来笑S我,哪里是什么诗嘛:)

 

 

 

 

 

 

今日惊蛰,在家里拍了几张春意的照片,做个记录。

 

 

 

3/6 写于纽约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