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息渐微:看癌症晚期的他数算日子
文章来源: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2022-11-21 11:13:13

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学士、剑桥大学哲学和科学史硕士、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斯坦福医学院脑神经外科住院医(residency),却在接近完成住院医训练的2013年,35岁的时候确诊四期肺癌,2015年三月去世 - 保罗 卡拉尼什医生(Dr Paul Kalanithi)是“When Breath becomes Air”(“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的作者。这本书记录了他在确诊癌症后对死亡、时间和生命的意义、对病人与医生的关系的思考,在2016年出版后成为全球畅销书和(准)医学生的必读书目。

我听儿子们说起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读过。最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出门前从儿子的书架上抓了这本书:只因为它比较轻、薄,适合旅途中读。(我随手拿的,是英文版,后来网上查了,这本书有中文版)

整本书除了序只有保罗写的前言、两章正文,和他妻子露西在他死后写的结束语。书的前言叙述了他确诊癌症的过程。在离完成七年的住院医训练只剩两年的时候,他突然消瘦、背疼,去看家庭医生却因为他只有35岁且没有抽烟史,只照了不能查癌症的肺部X光,没有给他做更贵的MRT。他自己也觉得可能是住院医不可思议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劳累。在一段时期内症状有所缓解,但没多久情况又继续恶化,终于到了他不用测试也知道是癌症的地步。

没有煽情、没有抱怨、也没有瞻前顾后,只是平铺直叙的描写。他躺在了熟悉的病床上,那张在精疲力尽的时候,也曾希望自己能躺下睡会的床上,只是那一刻清醒异常:他由医生变为了病人,自己曾经盼望的、为之奋斗了这么多年、马上要实现的梦想,成为了泡影!

书的第一章110页,是这本小书的体量的一半。从少年时代对学科的选择和从医生角度对医患关系的体验,他写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其实在保罗那一串光辉的简历中,首先吸引我的是他本科专业的选择:文学和生物,好像不搭界啊?

第一章的开始是一个即将离家去斯坦福上大学的追梦少年。出身于医学世家却拒绝学医,因为他对医生的认知来自于父亲的‘缺席’:做为医生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缺席了日常生活中的陪伴,保罗觉得那个代价太大。孩子幼时从纽约搬到亚利桑那,保罗的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教育上欠缺,就让他们一本接一本的读书,保罗因此爱上了文学。可他同时对沙漠中的蜘蛛、蛇之类的生物也充满兴趣,常或自己或和伙伴们在沙漠中猎奇。在上大学前的一天,他当时的女朋友扔给他一本书,里头有一个说法深深触动了他, 简单来说,‘思想就是大脑的运营’(‘the mind was simply the operation of the brain’(p30))。他感觉茅塞顿开:尽管我们有自由意志,但我们同时也是生物有机体,因此,‘文学提供人类意义的丰富解释;而大脑是使之成为可能的机械’(‘literature provided a rich account of human meaning; the brain, then, was the machinery that enabled it’ (p30)。他兴奋异常,在查了几十遍的斯坦福大学课程表上,除了标出来的文学课程外,他开始找寻生物和神经科学的课程。
几年后,他修完了文学和生物学科,但对未来职业仍然没有考虑太多。他学习的驱动力是热切的想了解,是什么赋予人类的生活以意义?‘Literature provided the best account of the life of the mind, while neuroscience laid down the most elegant rules of the brain’, 文学为心灵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描述,而神经科学则为大脑制定了最为奇妙的规则。在大学毕业,其他同学都进入新闻、报刊等工作领域的时候,他仍然孜孜以求的是,生物、道德、文学和哲学,它们的相交点到底在那里?

他以奥古斯丁的信主经历类比自己从文学到医学的跨越:奧古斯丁在心思混乱的时候听见声音说“拿起书来读”(“take up and read”),就读到圣经的‘罗马书’而受感归向天父,受洗信主;而保罗觉得他听见的声音正好相反,是“把书放一边,去行医吧” - 他于是走上了少年时拒绝的学医之路。他在后来讨论到residency结束、大家的工作选择的时候,也提到如果只是出于钱和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考虑,他不会选脑神经外科,压力太大,而他是真正顺应了内心的呼召,是那种有使命感的医生。

接下来,第一章的第二部分记录了他学医和住院医过程中面对死亡的经历,从解剖尸体到病人的死亡,这些经历对医学生和希望了解医学生经历的父母,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让我震惊的是美国住院医的工作时间之长,一周法定的上限是88小时,而他们经常要工作100多小时!我觉得这简直要超出人的承受能力了。但这仅仅是我了解美国医生行业实际状况的一点小小感触,我不想让这一点信息带偏,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并不在于此。这一部分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保罗对医生和病人关系中的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反思。作为医生、医学专家,疾病是他们要研究和处理的问题。一个好的医生自然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客观、理性地面对各种可能复杂的情况,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服务。但很危险的是,当一个医生业务越来越熟练的时候,与病人的关系越来越例行公事,就容易忘记病人也是人,不只是一个医治的‘对象’。保罗在做到高级住院医的时候,是一个车祸死亡的同事让他意识到自己对病人的越来越机械的感觉,唤醒了他最初的使命感。他回忆起作为医学生时观摩父亲的工作,作为心外科医生的父亲给予病人的人文关怀,他与病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都让保罗深感敬佩。他担心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忘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他的一系列思考也是我这作为医生母亲常常惦记、一有机会就要‘敲打’一下我家做医生的孩子的。‘不忘初心’是人生的美好境界,却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第一章的最后,他的一个同为外科医生的朋友在医院跳楼自杀,因为当天的一个手术处理失误,病人死了。无法承受的内疚,像潮水一样涌来,把那位医生冲走了。尽管保罗也很难过,为自己那天没有能够在朋友身边、帮助他平安地走出医院大楼,他仍然有勇气在结尾写道,死神总是得胜,即使你是完美的,世界也不是。重要的是,即使你永远做不到完美,你也要相信你只要一直不断努力,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

这本书的第二章保罗写他作为病人的经历。他写在癌症确诊的时候,他和妻子露西躺在床上哭泣、讨论接下来的房贷等琐事的安排。他坦承,尽管作为医生,对于死亡并不陌生,但作为病人的自己,如同面对被一场沙尘暴扫过的空旷、白得晃眼的沙漠,以往的经历和经验都荡然无存。他写得如此真实、坦然,他的无与伦比的勇气就在直面恐慌中显露出来。

保罗在医生和病人角色之间摇摆,更深的体会和反思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他也和一般病人一样,想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如果还有十年,他要考虑继续做医生;如果只有一两年,他想当一个作家。他的病情一度稳定,让他能重新走上手术台、露西怀孕、、、可最终,在他住院医结束的时候,癌细胞转移、他的病情恶化,需要频繁地进出急诊室。他在女儿8个月的时候离世了,在两年时间内,他是医生、是作家,更是父亲、丈夫、儿子!

情绪、感性和热泪盈眶来自于读他妻子所写的结束语 – 记录保罗最后的日子,而这自然是保罗不可能完成的部分。在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进入大脑的时候,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单纯的呼吸面罩(BiPAP)已经不行了,需要考虑用插管的呼吸机(Ventilator)。作为脑神经专科医生,保罗比谁都明白,癌细胞进入大脑,他很快就会失去判断、沟通能力,呼吸机上去就下不来了。如果不可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有意义的时间,他选择‘comfort care’,摘掉呼吸面罩,除了吗啡,不再用其他药物。在他做出决定后,主治医走到病床前,用努力保持的坚定语气说:‘保罗,你走后,你的家人会伤心崩溃,但是,因为你给他们设立的勇敢的榜样,他们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最后,保罗告诉露西,‘我准备好了’,就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了最后的几个小时,平静的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带给我感动而不仅仅是消遣的书。如同封底的一段评论写的,我在读完最后一段无瑕的文字后,又情不自禁的回到第一页,重新开始阅读。我一直很理性地读着,上面的读后感也是尽可能理性的记录,这是我唯一能有的对保罗表达敬意的方式。尽管保罗是在与死亡面对面时写的这本书,他的文字深刻却简练、严谨又美丽,内容充满哲学的思考 - 不是空洞的说教,却是活生生来自他自己的生命历程。他不断探索、反思,以这本在死亡边缘所写的书,作出了他对医学的最后贡献。我欣赏他的文字、他的思考,感动于他的真实、他的坚持。即使是读他写的第二章关于他作为病人的经历,我也不觉得他已离开,他仍然活在他的文字中。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名字,“When breath becomes air”。这里的breath(呼吸)代表了活着,air(空气)表征死去:呼吸就是空气经过有机的生命体的过程。这个用法来自于一首录在书的首页的诗:‘You that seek what life is in death,/Now find it air that once was breath’。呼吸是自动的,除非是呼吸困难、气息渐微了,我们不会意识到呼吸的重要;正如时间,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时间有限、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一如“圣经”记载大卫所祈求耶和华神的:‘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诗篇90:12),阿门!

******************************************

这篇读后感引起众多网友共鸣,与大家的交流是这篇博文的一部分。我复制一部分留言和交流到这里,再次谢谢所有到访、留言的网友们。

“不过人生不一定要像长篇小说,有的就是一首短诗,可能比长篇小说更精彩。”- 海风随意吹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保罗有一颗智慧的心” - Canhe 

“人说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保罗在面对死亡的最后两年里,将生命的宽度开拓到极致” - 悉采心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我今天忙了一天,现还在医院,抽空读了蘑菇的文章,大赞蘑菇用心用情翔实好书评!写得太好了,我忍不住泪目,我不仅被保罗的医者仁心感动,也被蘑菇的文字感动,做过医生对保罗的这本书和蘑菇的文字有非常强烈的共鸣。也赞蘑菇的翻译功底,书名翻译得好!对书的理解也精准!谢谢蘑菇精彩书评分享!祝蘑菇感恩节快乐!” 

谢谢沈香百忙中还来读文、留言分享和鼓励,我很感动也觉惭愧。最近也是忙,常常看见你的美文在城头也没顾得上细读,后面来补课。也希望你先生的检查都顺利。 
我在写保罗分享的医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的时候,想到的就是你提到过的“医者仁心”,只是因为我不想过多的从我的理解去诠释这本书,所以没有提。你是做医生的,对保罗写的肯定是理解的更透彻,一个“医”字和“一个“仁”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之间的相通又冲突的地方,要完美结合,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医生终身所追求却不可能真正达到的目标,正如保罗在第一章结尾诠释“完美”。再次谢谢沈香!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蘑菇的书评写得非常感人!佩服保罗的勇气,欣赏感动于他的思考。但更多的是为这位年轻的医生感到惋惜!88小时到100小时的工作量,住院医们太辛苦了。” 

一凡好!谢谢你鼓励,我比较懒,要不是这本书让我连读了两遍,也不会要记录了。是的,我更多的关注了他的思考,对住院医的工作量感觉震撼,但因为我没在美国,所以就没多加评述了。完全赞同你的看法,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