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说-《西游记》里为何只有他能做斩龙特使?
文章来源: 华说历史2021-01-23 10:41:03

文章快读:斩龙是件力气活,天庭为何要派文官魏征执行斩头任务?魏征说:其实我斩的不是泾河龙王,而是他。如果你玩“扇耳光”,我连你斩。

 

 

本来正在讲《西游记》历史故事的华,突然发现手机被一个”扇耳光“的故事刷屏。

 

说是“某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华心里就想,老大当久了,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泾河龙王吗?万能的玉帝啊,你赶紧给发道金旨来吧。让魏征梦里斩了那丫的。

 

结果,魏征就在和太宗李世民对弈的当口,打了一个盹,来了个teleport (瞬间转移),天上就掉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

 

这龙头正是那个作泾河老大好多年的老业龙。老大做多了,常常就忘了北,连天庭制定的行雨法规也敢违抗。

 

话又说回来了。斩龙这是一项力气活。为啥吴承恩偏偏要选魏征担任斩龙特使呢?在唐太宗二十四凌烟阁的高级人才库里,有的是备选者。 

 

武,有鄂国公尉迟敬德胡国公秦琼。此二人就在《西游记》里为太宗镇守宫门,最后成为万古门神

文,有”房谋杜断“的莱国成公杜如晦和梁国公房玄龄

 

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吴翁为何偏偏看中魏征

 

                                                          来源:网络魏征图像

 

因为,魏征斩的那业龙,不是别人,其实正是真龙天子李世民心底深处的那个“坏小孩”,一条蠢蠢欲动的骄纵之龙。只有魏征可以,也只有他敢去“斩业龙”。

 

因为,魏征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天天盯着皇帝错误的,历史上著名的,可帮助太宗明得失的“大镜子”。

 

《新唐书· 魏徵》里说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说的就是,照镜子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衣冠,借鉴历史可以了知王朝交替之道,以他人的成败为教训,则可明了得失。没有了魏征时时提醒,太宗就好像少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面什么镜子?

魏征是面“照幺镜”,专照皇帝心底的幺蛾子,负责整天盯着皇帝挑刺找茬的。

 

用专业词汇解释,魏征是大唐皇帝的私家“中记委”。当时称作谏官,或谏臣

谏官的使命就是挑皇帝的错误和毛病,向皇帝进忠告。

 

谏官的特点是地位不高,俸禄很低,而且属于吃青春饭的,知无不言,言而无罪,虽然没有担保。为啥是青春饭?这芝麻绿豆大点官,丁丁点老米钱,凭着年轻气盛,没了就没了,有什么不敢说的?北宋时的谏官范仲淹曾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位卑秩微也就罢了,关键当谏官这活是个高风险的职业,说不准哪天皇帝老儿心情不好了,能卷铺盖回乡下老家算是轻,就怕是被铺盖卷了回“西天老家”那就彻底没戏了。商纣王的叔叔比干不就是“死谏”的例子吗?魏征也是得了长孙皇后的支持才化险为夷。能做谏议大夫一辈子,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运气活。

 

魏征都盯着皇帝些什么?

譬如太宗玩个鸟的,被魏征撞见,他楞能故作不知,唠唠叨叨地把太宗藏在衣服里的鸟给说到缺氧而亡。

 

太宗思念长孙皇后,盖个望妻楼,经常登高远望昭陵;公主亡故,太宗伤心不绝,多穿了几天素服。这都是谏官该管的事。

 

礼部上奏说,爵位高过王子的三公按例不该给王子行礼。

李世民不高兴了,难道我儿子不值得你们尊重吗?

这个,魏征也得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然订了礼制,皇帝也得遵守。

 

皇帝次子李泰成功地组织了《括地志》的编纂,李世民高兴,违规给儿子多发奖金。魏征也得说。

“陛下爱魏王,常欲使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

 

果不其然,这种毫不掩饰地爱激起了李泰的野心,也激起太子的杀心。几乎步“玄武门”后尘。

太宗因此白白损失两个优秀的储君候选者。魏征也被怀疑于太子谋反案有关。虽然身前获得皇上赞誉无数,身后却一度被太宗“推到碑石,磨灭碑文”

 

所以,你看吧,做古人难,做古代的中纪委难,做古代的皇家中纪委更难。

 

 

魏征斩的那业龙怎么会和李世民有关呢?

你看那老龙来求太宗李世民救命时,就说,自己是业龙,也就是一条有错的龙。而太宗则是真龙天子。可以救业龙之命。

 

然而,太宗应允了这分人情,不直接向魏征明言,却拐着弯地拖延时间。为啥?不就因为魏征是有名的谏官,太宗哪敢明明地去求情呢?

 

巧合的是,就是在贞观一十三年,也就是《西游记》里的斩龙特使魏征手起刀落,斩断违反天庭法规的老龙项上龙头时,历史上的谏官魏征也正好手起笔落,洋洋洒洒地写了2000多字的《十渐不克终疏》,折合白话文,差不多就相当于一篇4000字的《反腐倡廉不忘初心的建议书》。

 

这分建议书对比了太宗从建国初期到现在, 在为政态度上的变化。列举了太宗的十条“罪状”,譬如生活上奢侈浪费,贪图享乐,以方便办公为由扩建宫殿,大会讲台上一套,下面一套,近小人,远君子,偏听偏信等等,等等。

 

魏征诚恳地希望太宗不忘初心,改正缺点,继续保持贞观之治初期的优良作风,做到善始善终。

 

太宗最后采纳了魏征的谏言,一一改过,灭了心中的“业龙”。

 

 

这就是为什么当魏征描述自己在斩龙台上, “龙闻哀苦,臣抖精神。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傣带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时,太宗一悲一喜

 

你说能不悲吗?与其说是特使魏征斩杀了一条心生骄纵,违规逾纪的泾河老龙王,不如说谏臣魏征斩杀了真龙天子李世民内心升起的,蠢蠢欲动的骄纵之龙。斩这条龙,毕竟还是伤龙颜,故太宗要悲。

 

喜的是: “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