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金山生活
文章来源: 海风随意吹2023-05-26 13:26:52

 

去旧金山小住几天,结果只有一天是晴天,每天阴沉沉、雾蒙蒙的,到了下午还刮大风,最高气温说是有60度左右,实际温度才50多度。有年轻人穿短袖,而老人像冬天一样,穿着薄羽绒衫,有一天冷风呼呼,我还戴了细绒线帽。

 

购物中心 

 

曾经爱逛店,有空喜欢去购物中心东看西逛。自从退休后,生活简单了,首先不再需要买衣服了,出门在家都是休闲装,一些尚未穿过的职业装都被我硬塞给仍在上班的朋友,还有些只有正规场合才穿的被我捐献了。至于家里的家具厨具工具之类,早几十年都已配备齐全,难得需要添新的。平时购买的无非是食品和日用品,均在超市解决,哪需要来购物中心? 

 

疫情几年,网购激增,常有新闻报道,某商店关门大吉,某百货公司关闭门店,某连锁店宣布破产,总之,实体店的前景大为不妙。旧金山市中心的联合广场曾经商店林立,行人熙熙攘攘,现在不少店铺空着,挂着招租的广告。连曾经人气十足,有九层楼高的威斯菲尔德购物中心 (Westfield Shopping Center)也变得冷清了

 

实体店的不景气对旧金山州立大学旁边的石头城购物中心(Stonestown Shopping Center) 而言,似乎影响不大。疫情前为了每日走满万步,我会步行半小时去那里逛店,再步行半小时回家。不过疫情后,许久没去了 

 

这次去,发现那里人来人往,红火如旧。原先两家坐镇的百货公司,Macy’s 和 Nostrum 都撤了,怎么还有那么多购物客呢?原来这里新开了Whole Foods, 外加前几年就搬来的Trader Joe’s 和 Target,来此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而且跟中国不少购物中心相似,这里新增了美食广场和不少饭馆。针对旧金山亚裔居民的爱好,不少饭馆融入了亚洲元素。因此那里有拉面、火锅、寿司、日中韩泰印等各国料理。

 

不但地下层设有美食广场,其他层面也有各种咖啡店、茶吧、冰淇淋店、甜品店、饭店和小吃广场。二楼有一家连锁的 Kura 旋转寿司吧,门口总有人排队。朋友告诉我,到了周末是人满为患,她曾排了一个多小时,才得以进门享受美 

 

赞赏石头城购物中心的随机应变,灵活应对了实体店的困境,重新激活了购物中心

 

坐公交 

 

市内出行一般坐公交,家门口有个公车站,有两路车经过,一路是从南到北,一路是从东到西,遗憾的是都不直达市中心,中途需要换车。车子来得挺频繁,十来分钟一部。旧金山年满65岁的老人坐公车优惠,每次用交通卡才1.25刀,现金1.50刀,收入低的免费,19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全部免费。此外,只要付了一次车资,两小时内有效,中间随便你换几次车,往哪个方向坐,都不需再交费。有时候我去车程十几分钟远的大超市买菜,买完坐车回来,还在两小时之内,来回只需1.25刀的车资。自己开车汽油费都不够,还要找停车位,担心小偷来砸车窗,坐公交相对更轻松方便。

 

坐公交也相当有趣,经常有“演员”上来下去。我们附近的街区应该算是旧金山的“瞌睡区”(Sleepy area),上来下去的很中产,中规中矩,白人亚裔较多,这些人上了车安安静静,看看手机,望望窗外风景,彼此之间礼貌客气。偶尔有人推着儿童推车上来,全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原先面无表情的乘客顿时面带笑容,有的甚至挤眉弄眼,引逗孩子,车里的气氛亲切起来,乘客之间开始搭话,从孩子如何如何可爱,拉扯到自家子孙的童年憨态。

 

换了去市中心的地铁,演员大增,剧情也复杂起来。地铁要经过彩虹街(Castro)、市政中心(Civic Center)、市中心、金融区。疫情前上班族很多,是观察时尚潮流的好地方。疫情后在家上班的多了,服装简化,多数人穿运动型服装、甚至睡衣睡裤类型的。到了万圣节和旧金山的Bay to Breakers 赛跑,一车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嘻嘻哈哈的乘客;到了五月第一个星期五的“不穿外裤日”(No Pants Day),不少男女只穿着内裤就上来了,穿外裤或穿内裤的,都若无其事,少有人左顾右盼,大惊小怪

 

地铁上时而有流浪汉,路线越长的,流浪汉越多,他们会从头坐到尾,来来回回,这样至少可以躲避室外的寒冷。多数的流浪汉不张扬,缩在角落里睡觉。但有时上来个精神有问题的,也会让其他乘客不安。 

 

前两天坐地铁,一个人突然从车厢那头走过来,一边哇啦哇啦,一边挥动双手。他一头又长又乱的头发,披着脏兮兮的米色大袍子。他倒也不打扰坐在两边的乘客,站在车厢中间自说自话。我仔细听他在说什么,好像是在跟龙打仗,他手舞足蹈,“我戳你一剑,我对你的背砍了一刀,你被我的神法笼罩,动不了了......” 说到高兴时,他哈哈大笑。还没走到我面前,可能因为龙逃跑了吧,他转身往车厢另一头追去,这会儿,他脱下了一只鞋,又脱下了大袍子,随手扔在车厢地上。走到一个男乘客面前,站住了,全神贯注继续跟龙搏斗。很佩服那位男乘客,也不躲让,就这么面无表情地看着。

 

而每当我转头去看,就被身边的某人制止,“别看别看,千万不要跟他对视,他脑筋有问题,天知道会干什么。” 我的毛病是好奇,英文谚语说:好奇害死猫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意思是对别人的事太好奇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当那个人还在与龙决斗时,我们到站了,让某人松了口气

 

中国城 

 

虽然离家步行15分钟就有两家中国小超市,但还是喜欢去逛逛中国城,那里的食材种类繁多,要啥有啥。此外,还有几家我喜欢的中国饭店:如岭南小馆(R&G Lounge)、南京小馆 (House of Nanking) 、慈膳坊 (Enjoy Vegetarian Restaurant) 等。 

 

今年初通往中国城的地铁开始运行,去那里更方便了,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出了地铁站,超市、菜场、干货、熟食、水产、腊味、参茸店一家连一家,不少商店里食品摆得满满腾腾,货架之间只能站立一人。人头簇拥的购物环境并非首选,然而,总是在人烟稀少、有条有理的小镇超市购物,实在也是不好玩,没有一点惊喜。在乱哄哄的地方,常会猛然发现某种久违的食品,勾起一些久远的回忆。只是当我买回家烹调,却发现远没有记忆中的那么美味。

 

五月是亚太裔美国人传统月,中国城不少街道挂满了红灯笼。走过一家专卖“幸运饼干”的甜品店,门口站着不少游客,正在听导游介绍幸运饼干的历史。去岭南小馆用午餐,门口站着十多名初中生,一色白人,老师也是白人,却定了两个圆桌面,带孩子们来体验中国美食,美食是中国传统吧。

 

中国城的一些街头多了些壁画,其中一张李小龙挨着菩萨,颇有喜剧效果。两名阿米哥见到李小龙眉开眼笑,争相跟壁画合影留念 

 

中国城的两条主要街道市德顿街 (Stockton Street) 和都板街 (Grant Avenue)。市德顿街保持了热火朝天的特色,那是华裔购买各种食物的地方。都板街因两侧有众多中国风格建筑,云集了旅游纪念品商店,是游客打卡拍照的重点。可惜都板街不少商店都关门了,铁栅栏门上挂着大锁,给人萧条的印象。至于旁边一些小街小巷则更为冷清,行人稀疏。经过了位于一条小街的台北官方机构驻旧金山办事处,大门紧闭,门可罗雀。

 

 迷你书店

 

离中国城不远的金融区,像似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午餐时间,街上人来人往,不少是脖子上挂着ID卡,穿着随便的年轻人,估计是搞科技的。夹杂着一些西装革履的,那里曾经西装革履盛行,不知不觉中,职场的穿着越来越休闲了。

 

经过一条小巷,在高大的办公楼下有三个窄窄的玻璃橱窗,竟是一家迷你二手书店。书虽然不多,却被归成不同类型:传记、文学、历史、艺术等等。书店的一头放着一把旧椅,一张小小的茶几,上有计算器和纸笔,地上是一台老式的收音机,四五十年前的产品。书店的门锁着,橱窗上贴着营业时间,当时应该是营业时间,却没见到店主,是不是因为是阴天?

 

因为没见到店主,留下了想象空间。他是谁?或许是个老头?也可能是喜欢旧书旧物的中年人,估计不是年轻人,他们对纸质书不再沉迷。这家书店大概是店主贴钱的嗜好吧?在金融区租三个橱窗的价格不菲,而又有几个人会来买书?身为宁波人的后裔,骨子里摆脱不了的实际,想着想着就想到了收支平衡。 

 

半月湾 

 

旧金山周围有不少小城小镇,顺着一号公路,沿着太平洋往南20多英里是半月湾 (Half Moon Bay)。从19世纪中期开始,曾有不少西裔移民居住在这个地区,以务农为主,这里曾被称为“西班牙镇” (Spanishtown),1874年正式改名为半月湾,因码头所处的海湾呈半月型。三四十年来,来过这里几次,印象中总是雾蒙蒙的,居民不多,生活节奏极慢。若是我居住的旧金山地区是“瞌睡区”,那半月湾一定是“沉睡区”了。这几年发展较快,人口终于过万了(13000)。

 

小镇中心成了旅游景点,短短一条主街,两侧有不少旅游品店和精品店。上午十点多到了那里,街上出奇的安静,这才发现商店要11点才开门。对于本来就无意购物的我,看看橱窗就算来此一游了。

 

看完橱窗,发现附近有一家海鲜市场,旁边开着海鲜饭店。这类饭店靠的是食材新鲜,烹调方式很简单,不外乎油炸和碳烤两种,工作人员多为阿米哥,菜品颇有墨西哥风味,菜单上有玉米饼 (taco) 和莎莎酱 (salsa)。点了玉米饼卷鱼和芒果莎莎酱,非常新鲜的石斑鱼,鱼肉富有弹性,也喜欢简单的墨西哥色拉(黑豆、玉米粒、甜椒、香菜、柠檬)。

 

在旧金山四处走走,常会看到意外的美好,如人行道上的植物隧道、小巷里的功夫壁画、橱窗里手工编织的小毛衣。

 

祝各位长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