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捷克乡村后才知道不该折腾
文章来源: 海风随意吹2022-01-15 18:24:54

前两天说了我的导师彼得一波三折的家庭生活(见我的博客《抑郁的他成马克思了》)。其中提到,自从彼得跟第二任金发太太离婚,日子越过越惨。之所以把他的故事说出来,无非是分享点人生教训,人生中的每个选择需要慎重,否则命运会把人拖到本来不想去的地方。

彼得和金发在巴黎离了婚,他搬出去另住,租了个十分狭小的单间公寓(studio),金发和两个儿子留在原来宽敞的公寓里,孩子平时跟金发过,周末跟彼得过。为了保证两人都能见到孩子,离婚协议上特意加了一条,任何一方搬离巴黎,需要通知对方。

可想而知,从原来的一家分成两家,别的不说,生活开销很大。彼得虽然没跟我提起过他的经济压力,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学术年会上遇到他,他看上去十分疲倦,心情也不愉快,似乎跟部分法国同事在教务上有点儿意见相左。再说,他的法文不好,始终没有融入法国文化。按照他以前的脾气,一定跳槽了,可是为了两个孩子,这次是困在巴黎了。

如此这般过了若干年,他的信越来越少,后来就断了。我忙忙碌碌的,某天突然想到他,那会儿已经盛行email了,就去他工作的大学网站,寻找他的电邮,可是,在大学的网站上找不到他,他一定离开了。我又在网上搜索了一阵,终于发现他成了捷克某大学的教授,就此又跟他联系上了。

原来,金发某天突然带着两个儿子从巴黎失踪了,事先没有通知彼得。彼得到处询问,想到金发也没雄厚的经济基础,可能是逃回娘家了。他找出丈人家的电话,果不其然,金发已经回到了她的村庄。也就是说,两个儿子将开始过小农民的生活,在乡村小学读书。思想复杂的彼得越想越气愤,越想越抑郁,两个儿子的前途一定会受影响。金发自己可能也是经历了不少曲折,才在布拉格站住脚,之后又成了住在巴黎的美国教授太太,本来也算进入中产阶层了,可是她心血来潮逃回乡下,一下子又回到“解放前”,而且还拽着两个儿子。

拯救儿子便成了彼得的责任,他开始了每一两个月一次的长途跋涉,从巴黎开车去捷克的小村庄。小村庄在捷克的西边,比较偏僻,坐飞机需要换机,还需要安排地面交通,彼得决定不如直接开车过去,单程9个小时,途经德国,最后到达捷克。当时捷克还未加入欧盟,每次出入捷克,手续繁多,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个手续不全,被拒入境。

千辛万苦到了捷克,还需要在村庄附近找到合适的旅馆,然后把儿子接到旅馆,父子三人匆匆忙忙心神不宁度过两三天的团聚日子,彼得又得上路了。开长途开了一两年,彼得最后决定放弃巴黎,去捷克任教,这样便于看望孩子。然而,去捷克意味着他的收入大幅下降,比巴黎的工资少80%,意即他也将陷入贫困。彼得实在是太爱儿子了,决定让收入跳崖。

之后,彼得从布拉格去乡下,自然比从巴黎去方便了不少。他还算有投资头脑,在布拉格买了套很小的单间公寓,至少自己日后的住所有了着落。又过了一阵,他去捷克的乡下买了个小破房子,成了他的度假小屋,估计欧洲人都喜欢这样吧。由于只有夏天才去住上一阵,类似去乡间野营,这个小破房子据说有水电,但没有室内厕所,跟以前中国农村的民居差不多吧。

彼得给我看照片,度假屋周围的景色不错,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四周有小树林,放了暑假,彼得就去度假屋写书,开始写的是政治学方面的学术书,有一天心血来潮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叫《为人之父》(Fatherhood),写完了发来给我看,让我提提意见。

我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本书记录了彼得努力做好两个儿子父亲的经历。从书中,我才得知,跟金发离婚是因为金发出轨。金发的性格阴沉,防备心强,彼得一直感到无法接近她的内心,她好像有事瞒着他。自从大儿子出生后,金发更是跟他拉开了距离。彼得渐渐觉察出,金发的心不在他身上,后来发现跟金发暧昧的不止一个,有捷克人,也有法国人,还有美国人。有一天,他撞到金发跟个男人在一起,而且金发也相当坦然地承认自己爱上了那个人,结果彼得跟金发分手了。

彼得写道,小儿子在八九岁的时候突发痉挛,送去急诊,医生怀疑是癫痫病(羊癫疯),即询问彼得家是否有家族史,彼得说没有,又问金发,金发也摇头,医生随口说,这有点儿奇怪。彼得这时候注意到金发的表情有点儿尴尬。也让他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疑惑。

小儿子出生之前,他跟金发的关系已不融洽,分床而睡,可是在他生日的那天,金发突然邀请他去外面吃饭,回来主动跟他做爱,让彼得受宠若惊,以为两人的关系有了改善的希望。可是自那天之后,金发又对他不理不睬,后来就生下了小儿子。彼得当时也对小儿子那么快出生抱有疑问,但爱心迅速地替代了疑问,彼得的心完全被小儿子俘虏了。

医生的随口一说,竟然使金发坦白了,这个儿子不是彼得的。彼得说自己如同被雷击了一般,他纠结的不是自己受了这么多年的骗,而是怕小儿子就此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父子情深,他无法离开小儿子,小儿子也无法离开他了。于是,他请求金发不要告诉小儿子,他要继续做小儿子的父亲。

他这本书,情节曲折,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十分细腻。可是看完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想了半天,发现他对金发的描写分析不够,只看到金发的种种不齿,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那样做,有什么动机。我把读后感告诉彼得,他不太高兴,作家的作品犹如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愿意听外人批评他们的孩子。

虽然彼得的两个儿子都是美国公民,可由于他没有经济能力,无法把他们送回美国上大学,学费可以贷款,但是他无法支付他们的生活费。两个儿子习惯了捷克的生活,回美国念书工作的欲望并不强烈,结果都是在捷克受的教育。让彼得欣慰的是,由于他在布拉格工作,两个儿子寒暑假都住在布拉格,开了眼界,没有像金发一样蛰居于乡下。此外,两个儿子的英文都说得十分流利,这是因为彼得至今不会说捷克语,只能用英文跟儿子交流。

前几年,彼得退休了,亏得他在美国工作多年,可以拿一些社保金,为了收支平衡,他时常出租布拉格的小公寓,自己长年住在乡下。准备长住乡下后,终于在室内建了个浴室,他曾发来照片让我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彼得经常吊在脸书上,写有几个段落的评语。我笑他:现在是短语单词的时代,谁还在脸书上写段落啊?后来觉得自己不厚道,彼得一个人在言语不通的乡下,肚子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人说,儿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把老爸扔在了脑后。他只能通过脸书,跟远在美国的老朋友说几句心里话。

疫情前,彼得曾打算离开捷克,语言不通带来诸多不便,比如家里要修个水管子,他要去看个病之类的,都需要借助儿子的帮助,才能跟人沟通。他想搬到马耳他去,那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官方语言是英文,生活费用也不太高,可是疫情让一切都定格在两三年以前。

彼得的内心是丰富的,虽然他孤独地生活在捷克的乡下,只要天气好,他就骑着自行车外出兜风,一骑就是几十公里,可见体力不错。回到家,一本连一本地写长篇小说,退休后一年一本。现如今,出书挺容易,上亚马逊就行了。读者的反馈基本一致:语言非常优美。很高兴彼得喜欢写作,他的思绪可以突破物质环境的限制,在无垠的宇宙里自由地飞翔。

遗憾的是,彼得的读者不多,因为他书里的主人公,都带有自己的影子,思想复杂,感情丰富,用的语言太高级,议论不接地气,内心的苦恼也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前不久,他问起前彼得太太的近况,她的哈佛先生身体不太好。彼得说,万一哈佛先生有个三长两短,很为她担心。我怎么解读,都觉得他在念旧,或许是经过了起伏的人生,才发现还是别折腾的好。谁知道呢?我祝福他在捷克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