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十个原因
文章来源: 井观天2021-04-08 09:47:24

 中国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笨狼介绍了经济学家的分析,本文分析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通过把中国和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作比较,揭示中国实现经济奇迹的独特优势。


一、地缘优势
       中国的近邻是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韩国、台湾和香港这样的半发达地区(八十年代半发达,现在都是发达地区了)。墨西哥地缘优势与中国相似,为什么没成工业强国?第一,它没有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和基础研究能力。第二,它没有中国那样完备的工业体系。它的人均GDP 和中国相近,但只是一个三流国家。它不能象中国那样制造成套设备,也不能象中国那样制造飞机和航母。它是典型的发达国家的附庸国。中共建国把外资企业国有化,就摆脱了对西方的依附。
       北非和西亚有成为欧洲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地理优势,但这种转移基本没发生。战乱使中东难以成为投资目的地。九十年代的东欧有类似于中国的条件(高素质的人口,工业基础),的确成为欧洲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印度离美欧日远,外资涌入比中国晚了二十年,而且主要针对本地市场。
       在美欧东亚三个经济中心,东亚的“产业接力” 条件最好。东亚有著名的雁型发展模式:日本是第一波,四小龙是第二波,中国和东南亚是第三波。美国周边和欧洲周边缺少四小龙这样的过渡层次。九十年代的中国,欧美人可以把订单给韩国人,韩国人让中国人做样品,到中国工厂验货。当时中国和欧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差如此之大,欧美人是很难下到中国的乡村监督生产的。

二、信息化时代
       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通讯成本的降低使外包越来越容易。国家和企业即使不想把工厂向低收入地区转移,迫于竞争压力,也不得不这样做。改开之初,谁能想到互联网对中国崛起的助推作用?那时的科幻作品是《小灵通漫游未来》,预言2000年有视频电话、机器人做家务。2020年有些还真是司空见惯了。

三、稳定的政治环境
       中国的崛起有天时(信息化和全球化)、地利(东亚雁型发展接力),也有人和。民国时期内外战乱不止,怎么搞建设?中国强势的政府为投资者提供了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投资环境。  
      1. 和平的环境
      北非和西亚与欧洲只隔了一个地中海,为什么迎不来产业转移?战乱是重要原因。不打仗的国家西方人也容易成为恐怖主义者攻击的目标,整天提心吊胆,怎么做生意?
       2. 安全的环境
       墨西哥黑帮势力太大,治安不好。中美洲人偷渡美国,申请难民,常用的借口是受黑帮威胁敲诈。西式法治往往压不住黑帮。大毒枭“矮子”古斯曼居然在墨西哥两度越狱,显示墨西哥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张子强绑架亚洲首富之子,李嘉诚只能乖乖交赎金。香港保护不了他,但张子强到了大陆地界就被“专政”了。中国有强有力的政府,是绝不会让黑帮猖狂的。
       3. 稳定的政策
       一党制令西方人鄙视,但它却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可预见性。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道共和党执政就开工,民主党上台就下马,这工程怎么做?

四、海外关系
       华人遍布全球,大概只有印度人和犹太人可与之相比。犹太人已经撞线,中国人正在冲刺,就剩印度人了。全球网络无疑有助于国家的发展。首先,它促进思想和信息的流动。中国和印度都在发达国家有大量留学生。这些人把西方的创业模式和技术带回国,在中国有搜狐和百度,在印度有Infosys等公司。其次,相通的语言和文化降低交易成本。中国人比印度更幸运,有台湾、香港、新加坡这样以华人为主的半工业化地区,而且都在大陆周边。它们充当了发达国家向大陆转移技术和工厂的二传手。印度人在一些国家占人口很高的比例(毛里求斯 62%,苏里南 40.8%,圭亚那 38.2%,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35.4%,斐济 35.4%,留尼汪 24%),但这些地区没有工业化,所以对印度帮助不大。       
       中国人是有冒险传统的。广东人和福建人有下南洋的传统,现在交通便利了,内地人也开始闯天下。《中国的第二个大陆--百万移民如何在非洲创建新帝国》的作者弗兰奇讲诉了河南人在塞内加尔创业的故事。最早是河南的国营建筑公司拿下了国家体育场工程,然后河南工人连锁移民,到此创业,结果塞内加尔的中国移民以河南人为主。大英帝国当年只有上千万人口就到处移民。中国拥有了当年英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到处移民,开拓市场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了,而中国最不缺的是人,所以中国的工业化和大迁徙都更为波澜壮阔。

五、苏联援助
       苏联五十年代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大概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美国二战后用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但主要是出钱。有些技术是钱买不来的。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有电站、煤矿、钢厂、化工厂、汽车制造厂等现在稀松平常的项目,也有北京战略火箭生产总厂、几个飞机制造厂、四川的几个电子厂这种相对高科技的项目。我认为最宝贵的是哈尔滨三大动力、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沈阳一机床、二机床厂那样的成套设备工厂,因为中国可以以此自己设计、装备更多的工厂。这些工业项目帮助中国培养了产业工人。改开初期中国技术非常落后,但至少有懂行的人去学。
       中国可以说是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大受益者,借助冷战国际主义快速打下了重工业基础,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提供无私援助的老大哥和老师却倒下了。

六、儒家文化
        一百年前,马克思-韦伯分析宗教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年代,中国还是一个战乱不止的“失败国家”,所以韦伯认为儒教和道教阻碍现代化。日本、四小龙和中国的快速现代化使人们认识到儒家文化是可以和基督新教分庭抗礼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信仰。
1. 好学上进
  与《圣经》相比,《论语》更像一部“成功学”。儒家文化圈的人似乎都装了“上进马达”,自强不息。
2. 勤奋吃苦
  中国白领的996就是高考的延续。农民工的工时比996还要长,而那跟农民在一年两熟的气候里的劳作相比则算不了什么。十九世纪的华人在美国遭白人歧视愤恨,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人生活水平标准低,让白人没法竞争。
3. 节俭
  中国人储蓄率高,为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七、中共的作用
1. 统一的大市场
       中国雄冠全球的人口一直是各国资本家做乘法的最爱。旧中国的市场充斥着洋货,但凯恩斯主义盛行后资本家意识到“养羊”,培植中产阶级的重要性。把工厂搬到中国,既降低了成本,又培养了有消费能力的肥羊,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
2. 不谈政治
       中国人懂辩证法,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文革是十年浩劫,但它让中国人厌倦了政治,等于多数人有了文革抗体,对政治病毒实现了群体免疫。八九时又补了一针,从此彻底告别政治。中国人是亚洲的犹太人,专心做经济动物,一举创造了七九、八九都意想不到的经济奇迹。
3. 告别激进
       中国大跃进跌得太惨,文革又连摔,已经折腾不起了,中共此后做事都小心翼翼。激进的三十年带来了稳健的四十年。首先,做什么事都要先搞试点再铺开。经济特区成功了,才在各地搞开发区。其次,不逞能冒险。中国一直不让外国企业独资,可能是怕中国企业招架不住。2019年让特斯拉在上海成立独资工厂,算是破了例。这是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多年以后,可见中共的谨慎。人民币国际化吵吵几十年了,但中国就是不让人民币自由流动。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了,作为国际货币的比重也许是两国差距最大的地方,但中国不争这口气,因为时机不成熟。中共的谨慎,使中国避免了苏联式的衰落和亚洲经济危机那样被国际资本割韭菜的厄运。
4. 产业政策
       西方国家在国家层面缺少计划,但在公司层面是有长远规划的。中共丢弃了计划经济中对企业微观管理的成分,转向培植国家竞争力,把国家当作激烈竞争中的公司来经营。美国被中国追上了,被倒逼反省,也开始考虑产业政策(见《拜登首次记者会印象--学中制中》)。
5. 国家资本主义
       西方国家原来也有一些国有企业,但因为经营不善,很多被私有化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二十年前入世时让人很担心,现在居然挺过来了,而且还活蹦乱跳。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富可敌洲,那么再大的跨国公司也会在跟中国的“国家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国家做担保人,大国企不怕亏损,不怕坏账,不担心破产。中国的很多大公司虽然是私企,但如果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就成了准国家队,也会财大气粗,敢冒风险(详见《四种社会主义》)。
6. 一党制
       一党制使中共不用顾忌选民,没有分钱压力,可以把资金用于建设。美国则相反,先给选民发了三轮六万亿,然后再拿出两万亿的基建计划。我认为中共的重建设、轻分配更聪明,因为基建一箭三雕:国家和后代拿到基础设施,企业消化了产能,工人有了工作。美式撒钱工商业多了一时的订单,但并没有留下基础设施这样的有形社会资产。
7. 中共的中庸智慧
       中共也许错过了收回台湾的机会,但香港是想收就能收的。中共为了保留一个面向西方的窗口,直到1997年才和平收回香港。如果当年收回香港和台湾,可能就没有大国崛起的故事了,因为港台的过渡二传手作用就没有了。不把事做绝,为中国留了一口气,而正是这口气把中国盘活了。

八、基础教育
       1949年以前,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终于有了和平的建设环境,识字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9年的96%。 阿富汗的青年识字率只有47%,伊拉克只有52%,而中国是99.8%,这说明和平的发展环境多么重要。
       美国的基础教育体制是多数人陪少数天才读书,在快乐教育中成为废材。儒家文化圈的基础教育体制中天才陪众人高考,多数人在高压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坚韧的品格。这些地区的尖子到发达国家深造成材。美式基础教育体制在欧美竞争时代没有呈现危机,因为大家都这么搞。东亚国家有了安定的建设环境,基础教育迅速普及,就纷纷后来居上。同样是90%的高中毕业率,东亚的比欧美的更货真价实。东亚富裕了既能在国际上吸引人才,又享有国内高素质国民的优势。两条腿走路,同时享有人才和人力的优势,是日本、四小龙、中国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美国有人才而乏人力,普通民众的科技素质差。美国工人素质比中国差,工资是中国的几倍(现在)、几十倍(八九十年代),哪个傻资本家不把工厂迁走?
       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仅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远超西方国家。高考使中国在出现文革十年人才断层的情况下快速培养人才,发展出既有扎实基本功,又有成功人格特质的劳动力大军 (详见《高考--中国工业化的第三驾马车》)。

九、基础设施
       中国的一流的基础设施成了国家名片。中国为什么把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首先,改开之初中国确实基础设施落后。为了外贸进出口需要,建了大量的港口、机场和电站。其次,基建投资一直是中国保证经济增长和实现就业惯用的手段。再次,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可以超前建设。小平南巡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过热,年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十几。当时建设的电站使用不足。但几年后,电力出现紧张。类似的经历给人基础设施永远不浪费的印象。最后,中国的一流的基础设施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却有第一世界的基础设施,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在距离(如墨西哥)和价格(如越南和孟加拉)上与中国竞争。

十、崇尚科学的传统和基础研究
      《自然》杂志的高质量文章比较显示中国在2019年以18026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28403篇,是印度的(1655篇)近11倍。中国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中断了高考,产生了十年的人才断层,在改开初期科技落后得让人绝望。中国的经济奇迹与中国的科技大跃进显然密切相连。
       东亚是美欧澳西方社会之外唯一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地区。东亚人的数学能力显然起到关键作用。2018年经合组织的PISA 国际学生评估比较中,东亚地区包揽数学前七名(京沪苏浙、新加坡、澳门、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接下去是33个欧美澳西方国家。东亚人超强的数学能力,使他们擅长理工科,可以在科技上比肩西方,甚至超过多数西方国家。
      东亚人数学好,是先天的,还是得益于儒家文化?也许两个因素都有,这里我只做文化分析。首先,理工科要学习好才搞得了。儒家文化是各种宗教中最偏重勤学上进的。多练、坚韧(grit)、延迟满足、内在动机等心理学家发现的学习原则和成功原则两千年前的中国圣人已经通过《论语》等经典灌输给中国人。被正确信仰武装起来的东亚人不成学霸才奇怪,而学霸自然以学最难的学科为荣。其次,中国有崇尚理工科的价值观。中国因为政治运动不断,理工科被看作躲避是非的避风港。美国医、法、商等高收入行业分流了大量尖子生,中国的尖子生却仍然聚集在理工科。
       东亚一直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话语。中国政府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资源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搞千人计划,确实快速提高了大学的水平。改开初期谁会想到清华北大几十年后居然与欧美名校平起平坐,国际排名大大超过香港和台湾的大学?
      中国的高质量文章比上年增长了15.4%,而美国下降了4.2%。东升西降不只是中国的美好愿望,而是进行时,而且这种趋势已经保持了很多年了。现在轮到美国觉醒了,以至于拜登在3月25日的首次记者会上罕见地谈到要与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竞争。

       中国的崛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有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共抓住了历史机遇,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要素,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