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南和他的同学们
文章来源: 科大瞬间2022-11-06 03:11:06

路阳 788223

 

顾小南其人

 

顾小南是科大778的一位学长,1977年冬从合肥考入中国科大,19783月进入科大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科大的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留学美国,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师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奖提名人 Nicholas Spitzer,完成博士后训练,并留校任教。

 

 

顾小南大学毕业时

 

 

工作期间,顾小南成了家,后来又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然而天嫉英才,就在他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顾小南不幸罹患癌症过世,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令人扼腕。

 

顾小南(右)与同专业(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同学,戴征山(左),张一虹(中)合影

 

这张照片是顾小南和戴征山、张一虹三位学长合影,他们三位都是科大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自上海的戴征山科大毕业后,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冯德培所长的研究生,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来自天津的张一虹同样获得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据张一虹学长回忆,顾小南在上大学期间就表现得聪颖过人,特别是在解数学题方面。他经常不按常规逻辑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解题,而是喜欢用创造性的方法找到捷径,迅速得出答案。

 

小南学长更出色的是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合成。由于有机合成和数理逻辑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有机合成其实是数理逻辑结合艺术与想象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各种有机合成实验中,小南学长总是可以灵活地用多种不同的反应路径合成出目标产物。他的这种特殊天赋在第一次考试时就被老师发现了,并被任课老师指定为有机化学课代表。之后多次作业和考试中,小南学长都表现出特殊的创造性,多次被老师表彰。

 

小南学长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有余力。尽管生物物理专业课程负担相对较重,既要和物理系一起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还要学无机、有机化学和各门生物学科,然而,小南总能挤出时间阅读科学史,人物传记及各类文学作品。在和小南的朝夕相处中,时常可以感受到他的阅历、素养和与生俱来的幽默。他在迈阿密读博时期的室友,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

 

科大生物系的由来

 

科大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建校时,生物物理系属于十二系,系主任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贝时璋先生。那时的十二系只有一个专业,即生物物理专业。贝时璋所长担任系主任期间,对科大培养生物物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强调打好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由于贝时璋所长事务繁忙,当时在玉泉路(长安大街向西约25公里以外的延长线上)科大校园里具体执行教学管理的是系副主任沈淑敏先生,她的先生就是中国著名电子学科学家陈芳允院士,陈院士是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建立高科技的“863”计划的首倡科学家之一。

 

科大早期的几级学生,包括五八级的黄婉治老师、五九级的寿天德老师以及六零级的施蕴渝院士等,都在校园生活回忆中提到,沈淑敏先生为科大生物物理教育付出大量劳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科大生物物理课程的选定,对后来科大生物学科的学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那时科大生物物理系的学生,前三年学的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化学课程,这个重视数理化的传统,在科大生物系被一直保留下来。

 

文革前,科大进行了系科调整,生物物理系被撤销,并入物理系,成了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

 

笔者入校时,生物物理专业已经从物理系分出,单独建立了八系,即生物系。据八九十年代担任生物系执行主任的寿天德教授介绍,那时的生物系没有明确的专业划分,只是在大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开设了生物物理、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以及加入了细胞生物学的课程。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研究生培养的开展,科大先后有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近年来,随着生物系、生命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长足发展,科大又有了更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由于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是生物系的第一个专业,77级入学时,更是只有物理系生物物理这一个专业,所以顾小南学长和大部分77级的学长,都选择了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为专业方向。

 

778的几位同学

 

在科大的后几年,笔者曾经和778的戴征山学长、万峰学长以及788的朱小荣同学同为室友,对这几位学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考入科大前,戴征山学长曾在上海的某工厂工作数年。他有一个竹制书架,上面摆满了数学物理方面的书籍,如果有不知道内情的朋友来访,还以为戴征山学长是数学系或物理系的学生呢。戴学长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先选择留所工作,后来又到美国工作,现在他和妻子及子女居住在北卡罗莱纳州。

 

张一虹学长来自天津,考入科大前他在天津的一间工厂工作。从科大毕业后,先取得上海生理所硕士学位,后到美国留学,获得阿拉巴马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再后来他进入金融领域工作,现在与妻子及两位儿女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2005年前后,张一虹学长在他位于费城郊区的家,接待了戴征山、赵建民、赵小红等科大校友家庭,我们一家也有幸参与了778几位学长的家庭聚会。大家在一起畅谈在科大度过的日日夜夜,真是令人神往!

 

 

从左下方逆时针:顾小南,甄立平,石建,戴征山,邓力,张一虹,孙其坚,王必前

 

上面的照片是778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物学的几位同学合影,除了顾小南、戴征山、张一虹三位学长之外,甄立平和王必前两位学长来自广东,石建学长来自安徽,邓力学长来自福建,孙其坚学长来自北京。

 

大学毕业时,邓力学长获得郭沫若奖学金,那是科大本科生能取得的最高荣誉。

 

石建学长在澳大利亚完成博士学位,又到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以后,选择回到复旦大学任教,现担任神经生物学教授。

778毕业合影(全班28位同学,缺吴季辉和肖亮同学,二排右一是顾小南)

上面这张是778毕业时的合照。778共有28位同学,女生7人,正好是1/4。笔者曾经撰文纪念的朱以林学长为一排左三。

 

778的诸位学长都学有所成。除了大部分同学获得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外,还有两位同学做过大学副校长:一位是牛立文(前排右一),曾经担任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安徽大学副校长;另一位是张淑林(前排右四),曾经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顾小南学长,你的同学们怀念你,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致谢】778的多位学长,包括叶京京、张一虹、戴征山等,以及原科大生物系执行主任寿天德老师、科大生物系原总支书记王更生老师、科大625华新民博士、原科大学生处副处长钱若华老师等,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补充了很多细节,笔者对他们的帮助表达特别感谢!

 

附上顾小南学长发表的两篇《Nature》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75784a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2518

 

 

【补正】上篇《76和77级群儒舌战于食堂》

1. 科大1958年在北京建校的地址:玉泉路,位于长安大街向西约25公里的延长线上。

2. 文革后期科大的“回炉班”:仅仅包括文革前最后入学的两届学生64级和65级,这两级学生是科大下迁到安徽以后才分配的。而较早的62级和63级,学校认为已经完成大部分学业,而且在北京就已经分配,遍布全国,比如华新民被分配到云南昆明的一家工厂等。感谢科大62级学长华新民和科大八十年代学生处副处长钱若华的更正。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197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1978年考入文革以后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7年获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等离子体和磁流体专业力学博士学位。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校区和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后。1993年回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晋升研究员。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2013年获评首批北京学者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见下图)。

 

吴汉明

 

 

编辑:沈涛

排版:俞霄,许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