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为什么很多人都这么想?
文章来源: 野性de思维2024-02-24 07:17:10

有一次,与国内一些年轻的中产妈妈,以及一些年长些的家长闲聊,谈到了她们每天的时间都是怎么打发掉的,又是怎么利用的,都做些什么事情等。让我这个外来人有点惊讶的是,她们每天时间的安排都挺满的,尤其是到周末的时候,几乎天天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那份空间和时间,更谈不上有些具有弹性的时间了。

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呀?她们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嗯,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给我的感觉,好像这些人不这么做,简直就是在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更不要说对得起自己这百多斤肉了。是啊,在这些人看来,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孩子。真的,还是假的?还是这是一种遁词,完全是在给自己找一种托辞?当然了,我不可能是别人肚子里的虫子,无法知道她们说这话的时候,心里面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可否认,为了孩子这句话说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但当将“一切都是”这四个字当定语,加到“为了孩子”四个字的前面时,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么说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到底是什么了。难道这些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吗?是谁剥夺了她们这种生命的基本权力?自己吗?这是种好玩的游戏吗?不为自己活着,完全为了别人,多么高尚的利他主义精神啊。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种利他精神,本质上还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推辞,说是翻版也行。不知为什么,这种很有普遍性的中产共识,给了俺一种强烈的感觉:反正自己都是个Loser了,但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她们跟我说,粗略地估计一下,每年花在小孩子校外补习之类活动上的钱,怎么也有三两万吧。虽然,这笔钱对一个中产家庭来说有点负担,但还是可以承受的。

以一个中产偏上的家庭为例。孩子家长的年龄在三十多岁,孩子还没有到上小学的年龄。每天晚上,还有周末几乎两整天的时间,她们都会将孩子送去各种培训班,各种乐器班,英语班,游泳班,跆拳道班,手艺班,以及适合于学龄前儿童的各种杂项班。我问,每次课大约花多少钱呀?答,差不多每小时一百多元吧。这只是一个泛泛的粗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老师的水平和名声了,学校的知名度了等等等等。我曾经跟随她们去看过那些培训班,发现每个培训班几乎都是人满为患。最重要和印象最深的是,家长们的那份执着和认真劲,确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每个家长那信心满满的眼神中,我相信 - 她们自己更是坚定地相信,我的孩子至少已经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了。

就在想,如果一个家长把孩子从小就进行这样的“追求折磨”和“职业捆绑”,他们哪还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不论他们干什么,哪怕是作点小恶呢,只要不过分出格的话,都有可能为孩子们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调整的机会,用神经网络算法的话讲,就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适应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日后能长成他们自己的模样。想问,在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全程紧密安排跟踪的情况下,孩子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吗?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吗?

有个印象很深的经典段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天,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的学生来到他跟前,对他述说自己今天都完成了什么工作,不啦不啦,简单一句话,他就是想告诉法拉第,他一天到底有多忙,多么的敬业等,目的无非就是想博得法拉第的好感和赞赏。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法拉第听过之后,这样问他:“那么,请告诉我,一天之中,你还有多少时间用于思考呢?”

不用我再多说了。一言以蔽之,知识和动手能力固然重要。是的,今后职业的晋升卖点有了,但是要想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有创新精神的人,这种有点急功近利的短视育人方式,让我实在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