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中国行:印象最深的
文章来源: 野性de思维2023-12-30 05:01:04

在国内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和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事情,以及一些过去想不到的事情。这次回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祖国上下,大江南北,从旮旯胡同摆地摊的,到最光鲜昂贵的消费场所,到处都在刷,刷刷刷,扫扫扫,无处不刷,无处不扫,不刷也得刷,不扫也得扫。

以前就知道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但一直拒绝参与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微信和支付宝什么都管你要,而这些信息在北美是很被人看重的,也很少有人会明目张胆地管你要。举个例子来说,在北美的航空公司买机票,没有人会强迫你提供身份信息,比如你的护照信息等,可是如果你在中国航空公司买机票的话,你的身份信息是必须提供的,没得商量的余地,这让我这个常年在北美生活的人感觉很不舒服。说实在的,就是因为这一点,我一直都没有注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讨厌把自己廉价卖了。

回国之前,听说国内一切都在刷和扫,如果你没有注册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的话,将寸步难行。听人劝吃饱饭,在情势的重压下,我不得不放弃北美人的“陋习”,赶紧顺应中国最前卫的潮流,把这点屁事给搞定,以免人一到中国,就会尴尬的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什么的。仅仅尴尬点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如果让肚子饿得鼻青脸肿想要造反的话,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种超好看的现场设死的事,最好还是免了。

那些见过大世面的回国侠说,国内现在到处都得刷微信和支付宝,但没想到“刷扫”的疯狂和痴迷程度,远不是像我这样一个没见过大场面的土星来的乡下人能想象到的。有一群老外被中国的这一通狂刷狂扫给整不会了,拿腔拿调、阴阳怪气(哪个老外说中文不是阴阳怪气的?)地问:“刷,刷什么?你扫我,还是我扫你?!扫,扫什么?”估计他们是被这个中文“扫字”给彻底扫晕了。估计他们是想歪了,偏往“嫂子”那方面联想。别说的他们了,不知道为什么,中文输入的联想力也是那么强大,总是逼着我在第一时间首选“嫂子”一词。“扫”字,一般用来指打扫卫生什么的,比如扫厕所,扫大街等,你们扫来嫂去的干什么?老外真的被逼整不会了。

记得当时注册微信和支付宝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裸奔,一点隐私都没有了。

果然,一下飞机,踏上祖国大地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扫码入关。从这个瞬间开始,“嫂子”便温柔地接管了一切,贤惠温馨地提示你:别忘了嫂嫂,一切都要想着嫂嫂哈。是的,不敢忘记。从此以后,俺便从善如流,扫扫扫,什么都扫,什么都扫码,没有你不能扫的,只有你不敢扫的。一阵狂暴的扫扫扫飓风袭来,让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切还真的就是大家说的那么回事:一路扫下去,必须嫂下去,没得商量和选择,一直扫到登上返程飞机的那一刻,或者扫到你情我愿、爱你没商量的地老天荒的份上。

办各种事情,吃饭,下馆子,哪怕是去那种苍蝇馆子,上厕所,买飞机火车票,打车,乘公交车等都得扫码,凡是你能想象到的,都与嫂子有扯不清、掰不开的亲密肌肤关系,但暂时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别人不知情,在自己忍无可忍的状态下,蔫声不语地向空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气味,污染级别有待鉴定的有害气体时,是不是也必须扫码来支付对不起人民鼻腔黏膜的Sorry费?或者必须刷卡支付污染环境优雅指数的罚款,要不干脆把自己的支付二维码乖乖地交出来,好让苛捐杂费能有个寄生吸血的地方?

一个多月过去了,俺微信和支付宝使得不再比任何人差。连九十多岁的老太太都能挥洒自如的事情,俺实在没有不努力做到的道理。俺最大的发现和心得是:哎,学好真是不容易,不是一般的不容易,这得多有意志力啊,可是,学起“坏”来,真TMD不用学,跟着混个眼熟就是了,就这么简单。听说过哪个刚会说话的男孩不会骂人吗?可是,谁能告诉我,那样年纪的小孩子,有几个能倒背唐诗宋词如流的?

也就这么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我已经不幸染上扫码强迫症了。有事没事就兴奋地把手机攥在手里,像Mr Bean一样,到哪儿都紧张亢奋得神经兮兮的,随时准备扫,见啥都想扫,赶脚着,自己洁癖得如果什么事情不嫂一下的话,就不完美不对头似的。就像当年COVID-19大流行的时候出门,如果不带口罩的话,简直就像是在犯罪和作孽一样。

可是,一通狂扫之后,有没有人想过或者问过这个问题:这一切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和发现的东西呢?这才是今天我想在此多说两句的主题。

刷信用卡和扫码(注意分寸,不是扫“妈”)支付的最大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一般来讲,信用卡是赊账,而中国的那种扫码,基本上就是即时支付,也就是说,你地主家中有多少余粮,钱袋子中有多少硬通货,就只能消费多少。当然了,也有可以赊账的那种支付,但比起在北美漫天泛滥的信用卡来说,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中式的那种扫码支付方式,基本上还是建立在量力而出基础之上的。简单一句话,有多少钱,花多少,没钱就该TMD放规矩点,忍不住也得忍着点。

这点破事,如果十年前被我拎出来讲,会让人笑俺太老土了,可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来一审视,却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这里的信用体系,已经被人滥用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已经被自己伟大的金融创新给不幸玩残了。

花明天的钱,花别人的血汗钱,而且养成不还钱还光荣的社会风气,不劳而获早已经成为一种举国上下的共识,被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熏陶和养育出来的徒子徒孙们,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吗?今天的一切,不是已经在坦坦荡荡和明明白白地在叙事吗?!这不,已经冲过了33万亿的债务,把个曾经人见人爱,颐指气使,让全世界都对之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美丽国,硬是逼着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甚至给大洋彼岸那个有钱的对手屈膝的生理冲动都有了。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记得二三十年前,常让人乐此不疲地讲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在行将就木时的精彩对话。美国老太太说,我欠的一屁股债,终于可以不还了。真的很美国人!而那个中国老太太说什么来着?唉,我刚好把欠的钱全部还清了。记得当初自己听完这个趣说之后,简直羡慕S那个美国老太太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重温当年的这个美丽冻人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参悟出一个道理:这种文化基因,很早就根植在发明者自己的机体之内了,慢慢长成了一种无药可救的毒瘤,是其日后走向必然颓废衰亡的根本病理性缘由。

一句话,这里虚假的繁荣和今后不得不去面对的巨大问题,成,也信用创新,败,也这个无底线的信用创新;而当今中国的繁荣,不能不说曾经重重地依赖于高度的人均储蓄,还有那个良好的、量力而为的花销习惯。当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量子基金的创建人吉姆·罗杰斯在十几二十多年前就看好中国人的这种好习惯。他曾预言,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有着良储蓄习惯的中国。此人的眼光和前瞻性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