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大流行中重塑自我
文章来源: 蓝山清风2021-07-04 00:42:15

去年,英国查尓斯王子等人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大重置”(Great Reset)的倡议,即全球大流行后,各国应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重建经济。这些大人物心心念念的是世界大事,为人类的永续发展煞费苦心,但这些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人们听得太多了,我不知道这个设想在如此分裂的世界会有什么效果?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关心的是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更好的自求多福,过好自己的日子。

新冠疫情巳经过去了一年半,人类与病毒的“拉锯战”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有些国家还在不断的上演封城,解封,再封城……的循环,以澳洲墨尔本为例,这种循环往复已达四次之多,难怪有媒体形容墨尔本为"封城之都"(Lockdown Capital ),悉尼的疫情近日也有恶化的趋势,正在实施为期二周的全城封锁,有了去年禁足在家的经验,这次封城之举对我来说是影响不大,生活还是悠闲的过。去年三月,当悉尼第一次封城的时候,我还深怀着恐惧和迷茫,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绪开始慢慢地平复,到了解封之后,反而觉得减少外出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人生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减少外出不是与外界隔绝,过一种形单影只的生活,而是尽量避免无谓的往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交,与自己的家人至亲在一起,回归简朴生活,让心灵得以自由自在的飞翔,一言以蔽之,生活做减法,精神做加法。

花花绿绿的世界很热闹,沉迷其中能让人心志懈怠,留恋而忘返,所以一个人要褪尽铅华,追求朴实并不是件易事,它需要你潜下心来,心无旁骛的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装扮的越美丽,你对身外之物的要求就越少,別人对你来说就越不重要。它也需要有一个阳光明媚,风恬浪静的心灵港湾,有一个花晨月夕,鸟啭虫鸣的理想乐园,有一个广阔的地平线任你眺望远方,你的心灵与阳光越契合,四周呈现的风景就越清新,犹如迎着太阳平视世界,灼热的阳光会令你眼花缭乱,不忍直视,最终什么都看不清楚。只有转过身去,顺着阳光去观察,眼前定是一幅阳光灿烂,安详静谧的美丽画卷。而新冠疫情导致封闭在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构心灵家园的外部环境,一个改变自己视角的契机。

当然,要踏出改变的一步知易行难,但是,呆在家里让你不得不有所改变,去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起先的改变是被动的,后来慢慢的变得主动,现在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是大流行带来的意外“赠品”。自从减少了外出,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我们巳经过了兴家立业,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的年纪,所以,现在读书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前提,精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中去发掘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以解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在书籍中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内心需求。读书如登临山顶,只要坚持不懈,假以时日,过去那些曾阻挡你视线的山丘乱岗都会慢慢臣服在你的脚下,你的视角会变宽,视线会变得高远,胸怀自然更加坦荡和宽广。每当夜深人静,读一段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虽然时隔二千多年,那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不能外出的日子里,品读美国小说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尓登湖》,像是同作者一起在瓦尓登湖过遁隐生活,那些优美恬静的风光,回归自然的简朴,轻松自在的灵魂,半耕半读的悠闲,在现实世界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色彩;在那些人心惶惶的环境中,阅读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优裕的世俗生活,而转身去追求自己的内心理想和精神满足,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所带来的"什么才是幸福生活?"的人生思考,在当下的生活中仍然有它一席之地……在封城禁足的日子里,捧读这些作品,得到更多新的启示,新的收获,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不受打扰的宁静,以及难以言表的快乐和满足。

减少社交活动,让我有更多时间安静思考。自我反思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这个世界有许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那里充斥着谎言和不公平,而驱动力就是人的欲望,欲望会随着权力和财富的增长变得愈加疯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普通人除了学会反思之外,还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其实,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泯灭良知。年轻的时候,我们满怀着“救世"的理想踏入社会,在名利场上摸打滚爬二十年,崇高的理想跌入"入世"的泥淖,变得圆滑和世故,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后又混了二十年,到该有点"出世”境界的年龄,却暮然发现自己资格老了,腰板硬了,腰包鼓了,说话横了,为人处事不讲文明,我行我素,见利忘形,活脱脱成了一个令人生厌的角色。有段时间"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话题颇为热门,这个问题在什么叫坏,如果以上种种行为,这也可以是坏的话,那么我们人人有份,因为在我们身上多少都沾有这些坏的毛病。所以对我个人而言,反思并不追求脱胎换骨,纤尘不染,只是努力去纠偏自己,回归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品性善良,坚守良知,阳光向上。当然能处事不惊,处世不俗,处世不染,这需要更大的修为,非常人所能启及。

减少出门旅行,让我有更多时间参与家庭事务,与家人相处,体会家庭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割草剪枝、种花种菜,培土施肥,整修围墙,修理油漆,清洁房间,烧饭做菜……早上在花园里溜达,顾盼自雄地对自己劳动成果“检阅”一番。空闲的时候,与太太在一起,冲一杯咖啡,做一盘点心,享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谈天说地,分享见闻,悠闲自在。在家无需看外人眼色,无需迎合他人,可以心无旁骛地爱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不受打扰的闲适时光,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驰神往的呢?

减少自己的生意,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以前每天下午,我都会坚持在家附近的运动场上慢跑锻练,这样的运动习惯行之有年,获益良多。减少外出并不是每天过饱食终日的生活,而是更要强化运动锻炼,古人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锻练毎天坚持终必有成,其带来的益处非金钱所能衡量,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享受人生的必要前提。动能行气血,动能解忧郁。据说日本小说家春上春树上午闭门写作,下午则坚持跑步,似乎要把上午纠结不清的思绪化解在一步步的跑步中。除了锻炼身体,追求简朴和有目标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很难想象一个四体不勤,心无偶闲的人,他的健康会好到哪里去。像我们这代人在社会上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几十年,难免有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的时候,如果不加以自我舒解和调整,久而久之,就会积劳成疾,由小疾拖成大病,所以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才能使人身心健康,才能够走得稳,走得远。一个人没有什么比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期间,它的优势就会彰显无疑。

减少商场购物,让我回归更简单的生活,过去每次和太太出门总要买回来很多东西,表面上看过度消费是西方社会的通病,是人的一种欲望的释放,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内心求助于外的表现,需要五光十色的东西来填补空荡荡的心灵,而购物有直接明了的效果。然而满载而归之后,又开始觉得添置的东西(特别是衣服)并无多大用处,就这样放着碍事,弃之可惜,日结月累,家中无用之物越来越多。经历了这次大流行,家中的每月信用卡账单直线下降,就像一个身材肥硕的胖妇,忽然华丽转身变成了窈窕淑女,楚楚动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目光向内,更容易去繁入简,返朴归真,也就是更能过平衡和健康的生活。

人人都希望早日终结疫情,回到往日熟悉的生活,但是,过去的种种已经永远停留在逝去的岁月长河中,成了回眸远眺的朵朵浪花,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如今,疫情还在全球肆虐,没有丝毫偃旗息鼓的样子,从疫情爆发之初开始,人们便一直在追问,疫情将在什么时候终结?它又会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许许多多的疑问一直盘桓在人们心中,答案至今并不清晰。其实疫苗开发只是攻克病毒的第一步,当初期望疫苗能终结疫情,现在看来似乎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近日澳洲政府又推出摆脱疫情四步计划(four-phase pathway out COVID),其愿望过于理想化,当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未知的风险更不容小觑,计划和现实还有很长的距离。人们制定的计划经常会被事物的变化所嘲弄,但我们还是孜孜不倦去规划未来,去寻找一种"确定性",以平衡深植于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但上天总是故弄玄虚,让人捉摸不透它的意图。如果造物主真的要纠正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恢复原有的平衡,那么结束这场灾难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次疫情大灾难,我们每个人行为处事都会有所改变,照理说,只要自己喜欢,你变成什么样都可以,但作为人有些基本要素应该始终如一地坚持,责任、勤劳、同情、助人、谦卑、良知,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越多,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和气致祥……祥多者其国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叔本华说:"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更多选择了。"哲学家就是这样践行自己的人生,而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不会以这样的"二分法"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现代人生活丰富,社交广泛,要囿于自我的小圈子似乎不太容易,也不现实,或许我们应该让肉身不妨世俗一点,接点地气,而让自己的精神、人格保持相对的独立,洁身自好,当然,如果疫情过后还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生活,我更喜欢现在的样子,没有什么比心境的安宁,心灵的自由更让人轻松自在,那么"就以全部身心转向它,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吧。"很喜欢王维的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独处享安闲,相聚尽欢颜,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最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