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乡味儿
文章来源: 西安游子2023-05-26 10:02:44

近日看文学城博客,MYCHINA博主的一篇《这世界上就是有些人心眼儿特别不好》,用反讽来讲述他被同乡发送回的京味儿吃食馋的不行的情形,文章让人暗笑不止。在佩服博主的幽默之时,我忆起了自己链接的陕西同乡群中我的同乡分享的乡味视频及其一些有关故乡味道的话题。小述如下。

MYCHINA博主提到的京味儿菜品和京味儿小食我吃过一些。毕竟我在中国四十年,有七八年每年出差路过北京两三次。办事儿之余,试过一些。像烤鸭啥的,在京吃过两次,在西安吃过得更多次,嘴巴呢其实都要忘了它的味道了。其他,像炒肝试过不大喜欢,豌豆黄我很爱。其他面食像三不沾啥的,从没试过。我估计大多数文城人都没试过,除了北京原籍的人士。我没到美国前,就听我早二十年移民的家里人讲,纽约华人很多北上广来的,西北人很少。我移民此地,也是多见福建人浙江人东北人,台湾人,香港广东移民过来的同胞,也有若干北京籍邻居们。故MYCHINA对京味吃食的思念会有一众北京原籍城友共情。
我的纽约陕西同乡群里,我同乡分享的是陕西籍一个叫周峰的教授,他回国时采访录制了他在凤翔宝鸡地区回乡探亲访友时的食美食情形。他的视频应在YOUYUBE上有。周先生受邀的主家都是陕西那地方的作家或当地文人,主家盛情,请周教授吃的是最地道的陕西凤翔宝鸡饭食,如岐山哨子面,如搅团。周用中英文介绍当中美食的渊源和制作方法食用方法,他讲中文时全用的当地岐山土话,跟当地朋友讲古也是,特别有味道。这视频是有见识的人有思路有条理地摄录的,即介绍了陕西西府美食,也有乡情乡味儿。这些视频一转发,获得了我们同乡群内的一片赞誉,我就看了好几遍。我是很欣赏他的做法。即使我是陕西人,在陕多年也是在西安市区活动,很少机会接触西府的文人,还由他们介绍西府美食,能想象宾主皆欢,谈话有味,大块朵颐的情形。是人间至味。
         同样的情形我只遇到过一回,那是在读山东出版社出版的老城市系列中老西安一分册时感受到的。老西安那本书是由陕西籍作家贾平凹执笔。那本书中,他用对那片土地最深厚的情感描绘西安的一切,对西安美食的叙述那简直不是散文了,是诗,是激情,是对故乡的热爱。我估计老城市系列图书的其他分册分城市,也是由出版社聘请当地作家撰稿的,有那城市感情才能写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文字。我是能找到的每一本都细细读过。很感慨。也很想去他们描述的城市深度游。在纽约,我已会读当地那城镇纪念专册。我读过纽约好些市镇的历史图册。除了我住了七年的纽约某市镇,唯一有印象的是长岛市历史图册。它是由一位学人组稿写作发行的,它不像一般纽约市镇分册,多历史图片。它主要是文字,还是有温度有感慨的文章占绝大多数篇幅的历史纪念册。在同类中独树一帜,有历史有文化,有考古有地理有地质,真是有见识的人的力作。令人印象深刻。这模糊有距离的感觉,应该是我是纽约移民的关系。文化链接,心里链接都弱一些。扯远了,我意思是若MYCHINA文友的朋友,也发挥地主长项,摄制由北京土著引导,北京籍移民华裔主持的中英文美食视频节目,兼顾中西,拍北京美食,更拍京味儿京情。那样恐怕受众更众,非北京人士,南客北客都得到更多知识更多乐趣。仅意见啊。
         再说其他省的吃食。我跳广场舞的一个姐姐是温州人,其实那队伍里有一票温州姐姐,福建姐姐们(以长乐居多)。某日那姐姐发送一则视频,是她表弟乔迁新居,款待客人的丰盛餐食,光一次性铝箔纸大餐盒就有三四十个。里面鸡鸭鱼肉海鲜很多,每盒都有六磅八磅那么多那么满。据她说多数是请厨师来家炒制,少数是外卖而来(估计是烧腊烤猪之类),花银钱五千多美元。据说有时一万美元也有。那姐姐家是做生意的,很成功。她表弟应该是开大超市的,也挺成功。
         我看着她发的视频,脑袋里有种感觉。直觉啊,觉得他们家是“村”里的。因为他们宴客的那些大盘大盏,可劲儿用好料,可劲儿让客人吃肉的劲头,因为乔迁新居一次款待七八十人饭食,又比较节约餐具/准备/摆盘等细节的做法,很像陕西农村结婚啊过红白喜事的流水席。那也是不拘形式,主办家就地搭棚子,或全村上阵,妯娌嫂子全都是火头军,村里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幼齿儿童,全都上下一新,喜气洋洋地集体做喜事的,或请做流水席的专业团队拉来席棚桌椅大批盘盏,由主家加持,全村欢庆迎接外来宾客的集体活动。是很有中国式传统的一种体现,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乡邻连接方式。我在西安时有农村考学出来工作的年轻同事。那样的婚宴,我参加过好几回,分别在蓝田地区,凤翔地区,宝鸡地区等。它似乎已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但在纽约,富裕的闷声发大财的温州人浙江人福建人的圈子里,还延续了这种乡俗文化。他们也是在保存中国传统。可能因为不大进过学(我遇到的大多数温州姐姐们或福建姐姐们都是家里是做生意的,或99C店或理发店或超市或服装店,他们内部似还会起会帮同乡集资拿到生意启动资金),他们其实更中国,更传统。这没什么好不好。
       我是因为接触她们,仿佛接触到一个计算机子机,接触到自己从没去过的温州福建的乡俗。我是挺有兴趣的。毕竟少时读徐霞客游记,那沿海几省的风物人情只在书页上,并没有太多实际接触过。在纽约这个熔炉里,我力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于是会跟各省大姐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拉家常。也努力联想中国这么大,各地人们都是怎样遵从传统的。如我一苏州大姐,近几个月回乡省亲,她一住苏州就是两个月。另一大姐,一回暂住上海就是两三个月。其他也是。她们接触的风土人情都是我接触不到的,因而会很有兴趣听,再对比自己从书本网络信息得来的点滴,对比起来挺有味儿。
       即我因着别人的恋乡,恋乡味儿,也满足了自己的中国情结中国思恋中国教育。这情结这乡味儿会亘古绵长,不断回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