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原因,使美国在这场新冠抗疫中如此惨烈
文章来源: feiteng2020-04-10 20:39:46

前段时间,有云大的好友问起,在这场新冠防疫中,作为敏珠国家的美国为何如此惨烈?这位好友是在美国呆过些时日、也常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科学家。而作为研究分类与进化的植物学家,我只能粗浅地跟他交流我的看法。今天,不妨将那天跟他的交流扩展一下,写成此文,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美国现成为新冠病毒的重灾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列出我能想到的下列原因,它们间的顺序不一定对。

 

第一,川普政府的严重误判。反正全世界都可以骂美国政府,就把这当成第一原因吧。不管你是不是川粉,可能很少人会否认,美国在大规模的新冠传染开始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政府主要在隔岸观火;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入境者进行严格的检查、鉴别病毒携带者。跟大多数国家一样,川普政府浪费了中国在123号之后悲壮抗疫留给大家的宝贵时间。当然,要求政府将病毒挡在国门之外,是不切实际的苛刻想法。现在新冠发生整3月有余,大多数国家本来都有足够的时间应对,而受感染的国家和地区仍然高达171个,就是明证。新冠的DNA序列于15号就由中国科学家首次公开了(谢谢他们!)。韩国在1月中旬开始设计检验试剂盒,而那时美国政府没有类似的想法,至少没有付诸实施。当然,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在这次抗疫中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防疫过程中经济受影响较小),都与震中(epicenter)——中国大陆比邻,这些地方也深受2002-2003年的萨斯之害,有过教训,就学乖了;而美国没有萨斯的教训,也远离新冠的震中,难免会大意。

 

第二,对新冠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一点不只是美国人、美国政府认识不足,全世界当初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新冠如此凶猛。我了解的少有的几个人智者之一,包括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管轶教授。他在1月底潜回大陆,到武汉做调研,可惜他被当做外人,拿不到病毒的材料。记得他当初说过,新冠可能比萨斯凶猛10倍以上,或类似的话。现在的情况应验了管轶的警告。最新的结果显示,新冠病毒的传染率是高达5.7,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传染5.7个人,非常惊人。估计没人料到。320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华人科学家Jane Qiu在《自然》发表论文表明,新冠感染的人中有约60%左右没有症状,而这些隐性病例同样可以传染人。这样“狡猾”的病毒,防不胜防。川普政府在2月初及时从武汉撤侨时,被大国骂作“开了个坏的头”、“极不友好的举动”,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笑话美帝,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人骂!现在看,至少川普当初还是比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清醒的。武汉123号封城后,美国的边境依然开放,直到2月初,更没有对入境的病毒携带者进行检测。美国对欧洲的一直没有断航,直到3月中(被欧盟骂得够呛!),为时已晚。这里有国际、国内自由、人权、政治方面的压力,更有准备不足的原因,终于埋下祸根。新的研究显示,纽约的灾情就是在1月底是由大量的欧洲游客或移民带入新冠病毒而引起。估计,美国谁也不会下令,在1月底之前断航欧洲。

 

第三,武汉封城前离开的500万人。武汉在123号封城之前的两周内,有500万人离开震中。英国南汉普顿大学大数据团队「Worldpop」,2月中以电脑针对近6万名武汉人的手机与航空数据进行分析,在武汉封城前离开的人士,那时可能已散布到中国以外的382个国际城市,这些人当中至少包含834名确诊患者。如果按60%的隐性病例计算,有近2,085人散布到世界各地,成为各地新冠病毒的“火种”。而美国作为世界旅行的第一大目的国,纽约又作为美国的第一大目的地,想挡住新冠,难!纽约就有非常多的意大利裔移民,从意大利将病毒带到纽约。没有那500万人离开武汉,没有那6万人离开中国,就没有今天新冠病毒的世界版图。这估计很少人有争议,不管你是否迷信什么阴谋论。

 

第四,民众的普遍不重视。总的来说,新冠其实是比较温和的病毒,尽管被媒体和某些专家渲染得非常恐怖。在对钻石公主号邮轮的全体乘客和意大利一个小镇的全体居民全部做了核酸检测后发现,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大约为0.5%。在确诊病例中,有80%症状轻微,不经任何治疗就能痊愈。而且,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有一半以上从被感染到转阴时都没有症状,如果不对所有的人做检测,这些人就不会被统计进去。所以,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90%以上没有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他们会自己痊愈。对比流感病毒,美国每年有12,000  61,000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流感。所以,美国民众大多不重视新冠病毒。像特斯拉的老板Elon Musk马斯克这样的名人,带头在推特里藐视新冠。民众的普遍不重视的另一原因是,美国民众对美国的医疗体制很有信心,确实,重症医疗条件世界第一。美国人养尊处优惯了。其实,大家还是应该重视起来,因为如果被感染的人数多了,0.5%的致死率也会让不少人丢掉性命。

 

第五,对假阴性的担心。美国迟迟没有采用在亚洲、欧洲普遍采用的抗体检测,直到最近几周。这种检测类似于艾滋病检测、早孕试纸。在塑料载玻片上滴一滴血,再添加一滴测试附带的缓冲液,然后静置15分钟。如果只有一条条带,则为阴性;如果有多个条带,则为阳性。该测试还会显示抗体的类型。有一种类型的抗体称为IgG [免疫球蛋白G],另一种类型称为IgM[免疫球蛋白M]。通常,当一个人被感染时,IgM响应较早,而IgG响应较晚。这两个条带能够显示病毒感染的阶段。美国开始较长一段时间仍坚持主要用RT-PCR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需要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仪器,过程费时、效率低下,刚开始时好像还发生了引物错误。FDA当初迟迟不批准抗体检测,虽然川普强烈要求,主要是FDA那时候不鼓励大规模的检测,因为任何检测方法都会产生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结果。如果被检测的人太多,假阴性的人就越多;这些人以为自己是阴性,若放纵自己,后果非常严重。倒不如,让大家都老老实实隔离一段时间。

 

第六,民主与自由的代价。3月初,中国的疫情开始好转时,国内民众欢欣鼓舞,我们也为之高兴。记得,当时最火的帖子便是“美国连抄作业都不会抄!”,以此来讥笑美国的防疫不当。说这话和同意这话的人们,显然不懂得,民主和自由的国家人们,永远也不可能、也抄不了中国这样的封城作业。他们不了解,自由对民主国家的人们的重要。政府不可能、也做不到大规模地限制民众的自由。美国确有少数州、城在“封城”;可是,这样的封城跟中国的比,完全就不叫封城。我们村也在封城,但我们每天照常出去散步、跑步,也不用戴口罩。我昨天去学生他们的公寓时,高速路上一样的车水马龙,只是车子比平时少些。就像很多美国人并不赞成禁枪,尽管美国每年枪击案件不少。他们认为,那是自由的代价。

 

第七,确诊与否的标准不同。在美国,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人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的全球监测》,无论有无临床体征和症状,经实验室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者均为确诊病例。但中国的确诊标准与此不同,在中国国家卫健委今年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将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分为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两类,此后,无症状感染者不再被列入确诊名单。这也是29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宣布该省前一天核减了14例确诊患者的原因。因为其中有13例检测阳性但无症状的感染者。如果按60%的无症状感染算,美国的1万例,可能大致相当于中国的4千例。

 

第八,美国的华人。美国的华人对美国现在的病毒疫情的影响在于两方面:1. 有许多华人直接从国内或其他国家将病毒带到美国,包括其中的许多隐性病例。美国的第一病例就是从武汉回西雅图的华人,120号确诊。伊利罗伊州的第一例好像也是从中国带入。还有诸如从中国到新加坡到美国的华人病例,从中国到欧洲到美国的华人病例,等等。2. 在中国疫情严重时,美国华人买空了美国所有的口罩、保护服、保护眼镜、呼吸机,寄回中国,这给美国现在的防疫造成物资短缺。据中国海关统计,那段时间,从海外寄回中国的口罩就超过20亿支之众。还有段时间,海关没收寄回中国的口罩,大家都用别的名义寄口罩回中国,这些都无法统计。我们这个3百万人口的城市的所有商店里,连防尘口罩都被买光,多数被寄往中国。防疫物资的短缺,对当前的疫情已经有所影响,如果持续下去,会影响很多人。美国的华人,太爱我们的母国。大多数人当初没想到,这种爱可能最终导致了自己在美国的邻居、朋友、同事和家人因为无口罩而被感染。

第九,经济、平等与法制。新冠病毒在美国猖獗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检测太慢,不能将感染而无症状或轻症状的人及时有效地隔离。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政府效率不够高以外,美国的劳动力不足;这又与美国的经济太好有关。想想,失业率仅3%多一些,根本就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川普的移民政策之后,劳动力的问题更显突出。美国更不可能有,像大国那样一大帮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大批半失业的、长期被歧视的农民工。美国的工作人员,也不大可能太过分地被要求加班加点地干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还因为是法制国家,在美国每个岗位的上岗都需要严格的证书,医务行业尤其严苛;不可能像大国一样,农民工训练几个小时,就可以上岗。所以,民主国家,有时并不高效。

 
 

第十,美国人喜欢吃生菜。美国人几乎将所有的菜都可以当生菜来食用,包括香菇、花菜、扁豆、豌豆、豇豆、茄子、西葫芦、洋葱、胡萝卜、香菜、芹菜、黄瓜、西红柿、辣椒,还有各种坚果、种子、浆果、鲜花。有香港的研究表明,新冠感染者接触蔬菜和水果12小时之后,病毒被传染到了后来接触同一个蔬菜和水果的人。那么,美国人喜欢吃生菜的习惯,会不会帮助新冠病毒传染呢?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估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能更从容地应对下一次类似的全球传染病的威胁。这次新冠病毒的威胁,绝不是最后一次。

 

Take care and be safe.

 

致谢  写作中得到免疫学专家缪博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