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4)- 忧心之旅/ 当今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一言难尽
文章来源: 麦姐2023-08-08 05:55:04

回国散记(4)- 忧心之旅

当今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一言难尽

我尽管不是老北京,但前半生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最长,学习到工作前后加起来也有二十年了。我有不少朋友都是老北京,从来没有感觉到被他们歧视,但确实能感觉到老北京与生俱来的骄傲。我眼中的北京城是方正大气的,北京人是朴素仗义的。北京是我心底的家园,我其实特别想退休后回到北京生活,为了它宽广的十里长街,为了它古老的皇陵古刹,为了它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了它秋天的一地金黄和红彤彤的大柿子,也为了喝不够的老酸奶和吃不厌的涮羊肉,更为了我的那些亲密无间的家人和无话不谈的朋友们。还有一个要悄悄说的原因,是我只有在北京,才可以无论站在何处,都能分出东南西北。

才女博主思韵如蓝在我的上篇博文下留言说:“放开其他的观点不谈,其实中国的城市是有魅力的。中国完全可以让人更加贴心贴肺地亲切舒适,可惜……”

对这句话特别有同感,真的是可惜,此次回国后这种体会被加深了。

看看北京的美景,走走北京的街道,摸摸北京的古老,尝尝北京的小吃。

位于阜成门的白塔寺

前门的南门涮肉和方砖厂炸酱面

护国寺街景

富华斋饽饽铺的宫廷点心

中国大剧院

北京CBD一瞥

798文化创意园区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市井与文艺的交融,天朝让人心向往之的东东真的有不少。再来说说内心的可惜,看看我对中国的留恋是怎样被加速吞噬掉的。

六月的一天中午,我和久未谋面的同学吃完饭,正好离我们曾经的大学校园不远了,于是说走过去拍张合影吧。校园里是进不去了,说是必须提前办理好校友卡才可以进,那就在校门前合张影。之后我和同学依依惜别,各自回家。

我想独自在路上走一走,看看上学期间我曾经走过多次的中关村大街,那时候还叫白颐路,那时候还是一条非常优美的林荫大道,两侧是高大茂密的白杨树,我和同学们曾从这里乘坐320路、332路公交车去天安门、王府井、西单……也曾从这里骑车穿行去颐和园、植物园、香山,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拉帮结伙地去国家图书馆看书或看电影,去附近的高校找中学同学聚会玩耍或闲谝蹭饭。

(当年的白颐路,网图)

那些留下青葱岁月的美好而今都随着白颐路的消失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地名改了,伟岸挺拔的白杨树也不见了,伴随我们的满目绿色已然被钢筋水泥替代好些年了。

我边走边回忆边感慨,然后就走上一座人行天桥,我想站在桥上看看道路两侧的变化,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卡卡在桥的一左一右照了两张。然后耳边就听见急匆匆的脚步声,一位年轻的黑衣人,应该是便衣了,从桥的另一端朝我快速走来,走到我跟前,严肃地说:“请你把照片删了。”“为什么?”“上级规定,不许在桥上拍照!”这可真让人呵呵了。

我本来可以要求他出示证件,要求他拿出上级规定来,但我没说什么,不想和他较劲,因为他就是一个听喝的,他的任务就是防止像我这样“心怀叵测“的人拍了照片给境外势力递刀子。我干脆利落地告诉他,已经删了!他点点头。我下了桥,从删的照片中又把它们恢复了。心里想,他应该知道现在手机都有这个功能吧,他也是完成任务而已,好在还没有直接把俺的手机没收了。

下了桥远拍一张桥上的照片,桥上低头的就是那黑衣人了。

站在桥下,我想了想,为什么会不让拍照呢,难道这是四通桥吗?我知道四通桥应该在附近,但到底在哪里,我遥远的记忆有些记不真切了。于是用百度地图寻找四通桥,跳出来一行字:“未找到相关地点”,这个因勇士彭载舟而在去年十月名气大噪的“四通桥”已然不存在,不仅牌子被摘了,也在地图上销声匿迹了。历史的真相就是这样抹去的,只是互联网时代,还用当年的手法来操控人类的记忆,岂不是掩耳盗铃?

这是我在桥上拍的两张照片,这不是车水马龙岁月静好的景象吗?连张街景的照片都不许拍,是不是违犯我党反复强调的“四个自信”呀?高人给我解解惑,到底怕什么呢?恕我愚钝,我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还有不少。

不少朋友关心现在外国人在中国的境遇。我有一位非常好的闺蜜,她的老公是美国人,是一位在中国学习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中国通(我们以下称他R吧)。有一天,我们两家和其他几位好友夫妻一起在太婆天府山珍酒楼聚餐,这是我每次回北京必吃的餐厅之一,它在北京一共就两家分店,亚运村一家,复兴门一家,包括松茸、见手青、牛肝菌、黑虎掌等在内的多种菌菇炖制的火锅汤特别鲜美,它家的特色还有鹿心雪茶、酸菜饭和菌菇包,复兴门店面不大,开了估计得有二十多年。这么多年店面从来没有扩大过,也没有重新装修过,但回头客众多,据说亚运村店要豪华些。

从复兴门店吃完饭出来,一位朋友说如果大家体力可以,我们干脆走路去天安门吧,我们都说好呀,只有我们的中国通R踌躇了,他说:“我没带护照。”儿子说:“我也没带。”R说:“你不一样,你是中国人面孔,我很容易未到新华门就被拦下了。”另一个朋友说:“没事吧?大不了拦住了就不往前走了。” 但来子说:“算了,别折腾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来子说这句话是有原因的,因为R前几天和来子讲了他朋友们的遭遇。R打小喜欢乐器,是北京爵士乐队中的元老之一,他见证了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周末的晚上他会和乐队的伙伴在酒吧或是餐厅等地方演出,纯属个人爱好。上几周,他去一个酒吧看朋友们演出,演出乐队里有两个老外,没想到观众里坐着便衣,演出未过半,便衣出去了,一会儿带了七八个便衣进来,直接把这两个老外带走。审了一夜,最后人倒是放回来了,但不让演出了。搞得R他们现在也歇演了,谁知道哪天会轮到他们呢。

R还有一位在三里屯附近开餐吧的比利时朋友,欧洲风格的餐吧已经开了十多年了,在那一带颇有名气,它家的意大利烤炉披萨很有名,不少食客慕名而去。突然一天,管理人员一纸通知要求关店走人,为什么?因为你是老外,上级通知。这位朋友四处奔走,无果,只好挥泪发出通知:某年某月某日最后一天营业,请朋友们来参加最后的晚聚,算作告别。结果人家更狠,你还想搞煽情聚会,没门,直接提前一天把他扫地出门了。

毋庸置疑,放下政治上的战狼外交不谈,天朝对在中国居住生活的外国人是越来越不友好了。R身边的不少外国朋友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但而今都不得不洒泪(说洒泪,绝对不是夸张)离开中国,这由不得让人想起了司徒雷登对中国的那份执着的情感。

来子问R:“那你为什么不走?” R说:“我上次在华盛顿,很多朋友问我中国的情况。都走了,谁告诉他们中国的现状呢。”我当时想,这也太有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了。但来子来了一句:“你这不是坐实了间谍的罪名吗?”大家全都哄堂大笑,但之后就陷入了一阵沉寂。

根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旅行社接待入境中国的游客人次仅为5.2万,大大低于2019年同期的370万人。《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在中国重新开放边境半年后,赴华的国际旅客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中国与西方渐行渐远的又一迹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造成负面影响。前来中国的海外游客和商务人士减少,同时意味着外国人亲眼目睹中国情况和与当地人交流的机会减少,而这是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海外华人,我们都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我们也可以与有荣焉。我们确实曾经看到了曙光,但现在曙光已经闭合。关起门来过日子,自我陶醉,满眼的光鲜亮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这次在北京,我并没有去很多的地方,除了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主要是和家人同学朋友相聚,几乎是中午聚了晚上聚。大部分人都为劫后余生而庆幸,为眼下的时局忧心忡忡,羡慕我们这些已经润出去的,但凡有些办法的人也正在努力往外润。尽管在墙内,多数朋友还是很清醒的,原来担心经过疫情三年,大家会不会渐行渐远。要不要触及一些敏感话题,我心下是踌躇的。但没想到的是原来对中西方看法迥异的朋友们由于疫情最后一年的疯狂反而豁然开朗,加上亲身体会,更加心明眼亮,这里面有公职人员、私企老板及外企高管。

这是体制内的一位朋友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总结:

“年轻人失业率高企;占据经济四分之一的房地产行业失去了拉动中国经济的能力;大部分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境况十分堪忧。”

再加两条:内需严重不足,外贸行业岌岌可危。

应该说,现在还不是中国经济最糟糕的时候,因为改革的红利还没有透支殆尽,繁华尚未褪尽。

同学和朋友的孩子多数都面临大学或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对就业形势非常不乐观,个个忧心忡忡,所以失业率成为我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当今的中国父母是真不容易,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操心,本来以为操心到孩子上大学就该松口气了,没想到毕业就是失业,还得继续操心工作问题。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中国16岁到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为21.3% ,高于5月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创2018年有统计以来的新高,先不说这个数据是否低估了,这个数据本身也只是统计了城镇青年,如果考虑到广大的农村,失业率会是多少呢?。BBC报道说,七月毕业季之后,今年将有创纪录的1158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未来几个月青年失业率可能会继续上升,8月份左右将达到峰值。

我感觉中国现在最火热的行业就是电商,一群快递小哥撑起了中国的繁华,不少大学毕业生无处就业,只能争当外卖或送货小哥(想当上外卖小哥也是要竞争的),这使得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方便。人在家中坐,手机上点一点,可以买咖啡买衣服买一桌子菜,叮咚一声,东西全部送到家门口。

这是年轻人非常青睐的商厦之一 -位于朝阳区东三环外九龙山的合生汇,上下八层,里面有200多家餐饮店,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吃饭的地方,民以食为天。疫情之后能存活下来的餐厅都很了不起。

据说现在的北京网红烤鸭店是四季民福烤鸭店,其中最火爆的分店是故宫店,网上预约了还要排长队取号,排上两三个小时是寻常事,那些能看到东华门和筒子河的景观最佳位置的号,黄牛代取号最高已经炒到了付费800元,比一只烤鸭还贵。一朋友问要去吃吗?为了远道而来的你,我豁出去了。我说免了吧,我本来对烤鸭就没那么钟情,当年在北京的时候吃过包括大董、全鸭季、全聚德等在内的多家烤鸭店,那时候的四季民福似乎还没那么有名气。

(网图)

但餐饮和物流能把中国的经济从下行轨道上拉回来吗?

(文中部分图片由麦二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