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二)城市建设中的几个侧影
文章来源: 悠游漫思2019-12-21 21:03:30

         这次回中国,因为需要查当年儿子在社区医院的防疫针记录,我来到三十年前父母曾住过的老小区,没想到竟然已经不大认识了。原来六层的红砖楼披了一层外衣,询问之下得知这是老小区改造的内容之一,即给老式砖房加上保温隔热层。加上这层外衣,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老楼居民们住起来也舒服一些。

        和所有老小区一样,停车难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最初规划的绿地都改成了停车位,而且所有道路一侧都停满了车,只留下窄窄一条行车通道。看一下路面,不少路段画上了单行线。三十年前很少有私家车,当初的设计完全没想到有朝一日,汽车会走入千家万户。

        回到家后,晚饭时和婆婆、保姆聊起今天的见闻,她们告诉我,大约自2017年起,为方便居民,不少老住宅区开始了加装户外电梯的项目。到网上查了一下,大开眼界。这些老小区加装户外电梯,需要住在同一单元的住户们一致同意,加装费用有市财政补贴,并由住户、电梯公司协商收费方式,由居民每月交纳电梯使用费。这样的户外电梯加装工程,不只是在北京,在其它城市也在进行。

(百度图片:加装了电梯的老楼房)

       这种老房改造让我觉得十分新奇,当天晚上我忍不住在微信上发了个朋友圈,一下引来不少跟帖。

       有朋友问:这些老楼为什么不推倒重建?这些楼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推倒重建,设计新颖些,规划地下停车场应该比现在利用率好。    

       然后就有朋友们的跟帖讨论:

     “我也觉得重新规划、推倒重建利用率会高很多。也许是重建期间难以安置住户特别是回迁户?”

     “嗯,应该是的。这些老小区多数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周边学校、医院、餐馆、便利店配套设施齐全,就是住着不舒服。按照现在的住宅标准建,估计会相当贵吧。”

       “我上次回去北大中关园,看到几栋八十年代建的五层楼也是这样在加电梯。老居民们还是很开心的。90年代时说这些楼房要拆迁到五道口,但很多老教授说唯一能让他们搬走的就是把他们人强行拖走。最后就把几栋楼留下来了。”

      “很多老楼住户要求回迁,但北京能回迁的情况似乎不多 ,好多时候老房子扒了,新盖的是商场、酒店、写字楼。”

      “一是安置问题,二是拆迁费高,开发商没有利,三是市政设施要重新规划和施工,难度也不小。”

     “在北京越是老小区地段越靠近中心区,开发限制多,重建成本高,业主要求多,政府如果不给特殊政策,开发商绝不会感兴趣。”

       目前二环内还有相当多的老房子,既有老式楼房,也有已经很不像样的四合院/大杂院。听说这些四合院/大杂院也已经进行了加固和改造,但这次我没有机会去看,希望下次回北京时能去实地参观。

         秋天回北京时我还坐了一次地铁。那天在亚运村办事,午饭后阳光非常好,我在手机高德地图APP的指引下,往大屯地铁站走,一路经过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公园里树木茂盛,河水倒映着垂柳蓝天,我边走边看边拍照。进了地铁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机器上买了票。地铁站里很干净亮堂,有几家餐厅和便利店,估计到了上下班时间,生意会很兴隆。大约三分钟来了一班地铁,半个多小时后我就到了顺义。真是太方便了!

(地铁站内的餐厅)

         每次回中国,我都忍不住感叹城市建设发展之快。从我家步行2公里 ,有一个天竺公园,这是一个免费开放的郊野公园,暑假时我曾两次去那里锻炼。也许是天气热的缘故,每次在公园里都只遇到十多个人,估计是附近居民来这里锻炼,或是带孩子来玩儿,整个公园很幽静。从我家到公园的路上,街道一侧有为走路锻炼的人们铺设的塑胶步道,走上去非常舒服。第一次我和先生去时,公园里还没有塑胶步道。没想到三个星期后我们再去时,公园里不知什么时候也修了一圈大约2.5公里的塑胶步道,速度之快让我赞叹。

(幽静的公园)

(公园宣传栏介绍了这里是如何从整治前的村庄荒地变成美丽的郊野公园)(公园里的塑胶步道。无论是走还是跑都很舒服。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步道的颜色都太过鲜艳:橙黄、宝蓝、艳紫,与幽静的环境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