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藏(7)泸定桥寻古
文章来源: 苏平-59462020-02-01 12:13:47

5月26日下午二点多钟,我们的车从成都出发经过泸定城,准备在那里稍事休息后,再继续前行。谁知,此时老公又在掉书袋了:“泸定桥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建于清康熙45/46年间,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听他这么一说,开车的陈教授马上就把车停到桥对面的地下车场里。老公拿上他的宝贝相机跨出车门去泸定广场拍照,我和李教授也赶紧跟着下车,漫步走进附近的小巷。

这个小巷子不大,也就二、三十米长,二米多寛的样子。路两旁有几家卖藏红花、雪莲、川贝母、虫草等藏区特产的小铺子,大多没人看守。巷口有个打牌的老太太看到我俩在铺子边溜达,赶紧跑过来给我们介绍她的药材,我们不懂这方面的知识,赶快离开了。

老公拍完照回来,我们一行四人持着只有10元一人的门票,跨进红色门楼上雕刻有两条翘尾巴龙的“泸定桥”游览区的大门,再往下走一段大约五/六米长的斜坡,就是木制结构的泸定桥的桥头堡了。

桥头堡实际上就是一条通向桥面的10来米长的有顶通道。通道的两面墙上贴着当年红军占领泸定桥的部分战斗照片和一些旧时的刀、枪、旗帜的展柜、红军时期领导的题词、书法家,画家的作品等新旧文物。因堡内阴暗,图画和照片均看不太清楚,我们只得走马观花快步跨上泸定桥面了事。

大约长100余米,宽3米,离水面有好几丈深的泸定桥,架设在水流遄急的大渡河上。桥的两边各有2根铁链做扶手,9根铁链组成U形桥面,桥面上铺着窄窄的木板。我走在有点摇晃,且留有缝隙的木板桥面上,带着水汽的河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感觉阵阵凉意,加上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从上游直泻而下,撞击在两岸的岩石上,溅起高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我有点害怕,赶紧停下脚步扶住栏杆。站在桥头指挥行人的老汉见我久久站在那里,朝着我挥手大喊:“快走!快走啊!”我只好匆匆步向对岸。

刚一上岸,只见康熙皇帝手书的“泸定桥”三个刚劲有力字体的大石碑迎面耸立,再看小字横批:“一统河山”,反读,“山河统一”横批,我不禁万分感慨: 当年康熙帝对他统治下的疆山完整、统一是何等的自豪和喜悦!

转过大石碑,走上十几节的台阶,就是相传纪念造桥英雄噶达的庙。当年,泸定镇聚集了四川荣经、汉源、天全等几个县的能工巧匠,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早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把竹筒拉到对岸。二百多年来,此桥经历了战火和大自然的风、雨、雪、霜考验,至今仍然横跨在大渡河之上,为子孙后代造福

听人说,桥头堡的地下,是这座桥的关键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并以铁链锚固,有根地龙柱的重量是18000斤。人们戏称,这和孙悟空的金箍棒重量差不多了。可遗憾的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桥头堡的地下参观,只有等以后有机会再来了。

去泸定的山路

泸定镇

泸定桥

康熙石碑和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