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大学'班友通讯'约稿信
文章来源: 枣泥2021-04-25 10:19:04

今天在家整理信件,发现这封2000年7月从广州寄给父亲的一封信。发信人是父亲的大学同学,信是复印的,因为同一封信寄给当时可以联系上的每一位同学。

 
信封,信纸都已泛黄。我把这封信抄录下来,以此纪念已故的父亲和他的同学们。
 
没有抹去信中老人们的名字,如果有那位老人或者老人的后代不希望他们的名字出现在这里,请告知,一定删除。
 
我的文学修养有限,加上信中有些我不认识的繁体字,如果发现错误,请更正。万分感谢!
 
 
信中的字迹仍然十分清晰,不过照片上看还是打了折扣。虽然是当年的工科学生,对老人家的文采我只能钦佩。下面是信的内容(红字是我加的)
 
B55(可能是父亲当年的学号)德干学兄:
交大唐院土木系 1941级(毕业年,因信中所提皆在1941年前)各位老哥,老姐及学嫂们:
       又过了一年,咱们都已登80寿域,遥相问矣,珍重万千!
       北京2000年土,矿,三系老同学之聚,该很热烈吧,我们四人(信中签名四人)因故未能前往。咱们班去的也太少了,不胜感慨!
       很多班友认为咱们班的“班友通讯”不能中断,希望连绵下去。经商量,尽我们力量将这期继续出版,但必须大家全力支持,为此希望各位尽量多写几篇(有困难者写几行亦行),使大家了介(解)到各位情况。来稿要求在今年10月底以前,请寄到武汉沈清濂处(或者南京麦保曾),我们力争在今年年底左右出版投寄。
       来稿长短不拘,那(哪)怕在来信中抽出几句,也是一个报导;
       生活奥(?)趣方面,望多方叙述,信笔所之;
       健康长寿方面有何体会,供大家参考;
       咱们老人智商依旧,面面对境事全非(?),那么有些专业性的文章,请只写个提纲,摘要就可以,不一定要大块文章;
       过去"班友通讯"已经发表过的,请不再重复;
       还是老话,我们希望将您寄来的原稿复印装订出版,因此务请字迹清楚易辨,字面尺寸大小不超出15 cm X 22 cm.
       老同学啊,咱们永远记得湘桂大流亡时风雨同舟,平越(贵州一地)桐油灯草时艰苦岁月,纵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各自有过不少的经历与辉煌,但弦歌成长,毕竟是一生值得记忆的友情。老同学啊,彼此相互惦念着吧!互相报导着吧。一期携一期的"班友通讯"都阵布在每个人的案头,又是藏之母校,传诸其人。它是一代的史实,纵是留着给儿孙们读读,也体会一些咱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友情。
       为了增添您的写作题材,我们拟了一些问题,供参考。根据您的情况可选择题展述发挥。必使通讯内容更丰富多彩灿,充满活力。
       老同学们,学嫂们,又是一年秋风劲,再向您问庚了,希望能得到您的佳音!
                A900 麦保曾 A961 尚澍 B444 孙一冰
                                  B445 沈清濂 敬上
                                  2000年7月5日
 
 
第二张纸是对同学们的身体家庭情趣询问。我只摘录一些吧。
 
请坐下来,老哥老姐,眯起老花眼,填起这张调查表。那么,阁下的身体健康,生活情趣,便可展示出来。彼此更膝然了,或者有可能组织出更多的话题。让我更亲近你!
 
1. 身高 m,体重 kg, 你自感是健壮,丰韵,苗条,灵活,迟缓?
。。。。。。
7. 你是否天天外出散步?你也拿着手杖吗?
。。。。。。
N. 还有许多许多!!!诸如玩电脑,Email等等。
 
***************************
21年前,电脑还不那么容易玩,Email似乎也是年轻人的事,非常佩服我们的前辈。
 
到今年五月父亲已经去世13年了。以此纪念他。
 
非常感谢文学城里柳溪郎就我抄录中的错误予以纠正!
 

补充:信中签名四人,网上可以查到其中三人的信息:

沈清濂为江汉大学退休教授,2015年学校为老人家祝百岁大寿。。。

麦保曾,1917年出生。广东顺德人。1935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

尚澍,1917年出生,河北行唐人。退休前在广州铁路局基建处任职。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

 

下面信息是在百度上复制过来的信息,我只摘录了父亲可能在校期间的部分信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值暑假,留校师生不多;17日,唐山校舍便为日军占领,学校事先毫无准备。事变后,国民政府亦无力顾及,师生流落星散,学校形同解散;几十年惨淡经营积累起来的珍贵仪器、设备、图书馆藏和文卷档案全部弃留日寇。7月下旬教育部呈行政院核定:“全国各大学均归教育部管理,交通部所属交通大学各校,自8月1日起,改由教育部领导”,由于抗战爆发未能立即实行。10月,成立唐山交大上海、南昌两个办事处,并确定了负责人员,筹备在南昌复课。为了不使1937年度招生工作中断,在复校工作尚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在天津、上海等地报纸上刊登的招生广告,是以茅以升的名字招生的,标题是:“茅以升招生启事。”

 

卢沟桥事变后,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院长置学院于不顾,先行只身南下,学校无人负责。平院部分师生不甘心沦入敌区,做亡国奴,纷纷南下。在王芳荃教授奔走下,在校友们的帮助下,教育部于1938年1月29日决定平院暂行改为铁道管理系,并入唐院。

 

1937年11月下旬,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校友在与湘黔铁路局局长侯家源校友商议后,致函南昌办事处黄寿恒教授:鉴于战争形势发展,建议即在湖南湘潭(湘黔铁路局驻地)复校,以免耽误学生课业,并表示全力支持母校复校工作。杜镇远校友的建议得到了黄寿恒等教授的赞同,决定12月15日在湘潭复课。唐山交大南昌办事处在武汉、南昌等地通过报纸与电台传播学院在湘潭复校消息。师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克服重重困难赶至湘潭。12月15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湘潭举行了开学典礼。

 

1938年5月,由于学生人数激增,教师亦逐渐到齐,湘潭临时校舍不敷应用,学校决定由湘潭迁往湘乡杨家滩。在杨家滩租用了四座大屋(系清云贵总督刘岳昭的宅第)作为临时校舍,矿冶系高年级学生仍在长沙湖南大学寄读,这时全校学生人数已达200余人。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11月初又进攻长沙,国民党军队在准备弃城逃跑之前,实行所谓“焦土政策”。唐院离长沙近在咫尺,这时,已无法继续上课,未几,学校当局便决定内迁。内迁队伍于11月17日开始从杨家滩出发南下,于27日师生们全部抵达桂林,学校图书、仪器、档案、部分学生的衣物损失殆尽。为了躲避日机的再次轰炸,师生们急忙离开桂林,到离市区约15公里的两江镇的一所师范学校暂住。12月9日,师生分批从两江镇出发,继续徒步西行,途经永福、黄冕、鹿寨、雒容,晓行夜宿,向柳洲前进。12月15日到达柳州,寄住在城南龙城中学。因学院内迁地点未定,又值寒冬,茅院长让大家在柳州休整、待命,并讨论去昆明还是去贵州的问题,茅院长赴贵阳、重庆等地反复调查比较,向教育部请示以争取同意迁址贵州平越(信中所提地名)

 

1939年1月13日,学校师生离开柳州,经三都、大塘、欧峒到达宜山。这时,浙江大学已迁到宜山,校长竺可桢是学校校友,1月18日,在他与其他校友帮助下,派汽车送学校师生到河池。从河池徒步经八步、南丹抵黔桂交界的六寨,1月27日,乘贵州省公路局汽车,于1月28日抵达平越附近的马场坪。再步行18里,终于在春节到达平越。

1941年8月,奉教育部令,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后,迁校平越。为顾全两院历史,改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命令到校后,群情为之哗然。土木工程系学生特致电教育部提出抗议。

 

 

上述信息来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西南交通大学/166403#1

 

注:2022年1月上旬,突然发现以前从美篇拷贝到文学城博客里的照片全部丢失。这篇文章的照片是 2/22/2022 重新上传的。非常感谢文学城里几位朋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