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恩怨
文章来源: 鲁迅九2020-07-29 21:01:28
谈起李政道和杨振宁,让我想起我们都知晓的名言:“一个中国人,上,可一口气吹灭太阳;下,可安邦定国。但两个以上中国人在一起时,基本是干不了什么了。”
 
“老外”做事情喜欢AA 制,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彼此界限分明。而华人却喜欢扎堆,彼此相互不分,称兄道弟,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但最终一定会有这么一天,因分利不公而导致决裂分手,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恩怨就是这种情况,是个悲剧。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的海外,让“老外”看在眼里,他们认为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
 
李政道和杨振宁原本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合作完成论文三十多篇。李政道所从事的是实验物理,主攻粒子物理项目;杨振宁从事的是理论物理研究。爱因斯坦从事的也是理论物理。在物理领域里,处最前沿的是实验物理,在这个领域里最容易有所发现。但,实验物理需要有很好的技巧和动手能力。当年杨振宁也很想搞试验物理,可是,有一次,杨振宁在和美国同学做实验时,发现自己的手技不如人,不适合搞实验物理,别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的实验工作对于他来讲,却是难于上青天。于是,杨振宁选择的理论物理为研究方向。搞理论物理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
 
李政道在实验中发现粒子物理中弱作用时宇称不守恒,再次和杨振宁关于这个题目合作完成论文,并因此共同获诺贝尔奖。
 
后来,杨振宁出了一本书,书中说是他先发现弱作用时宇称不守恒。紧接着,李政道也出了一本书,书中说,有个大一点的孩子先发现了一个宝藏的大门,他带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去探宝。当他们找到宝物后,小一点的孩子立个标志,上面写上:“这是我的宝藏。”但,大一点的孩子马上说:“这个宝藏的大门可是我先发现的。”
 
从此,两个人因这方面的纷争而决裂。这件事闹到了他们头儿,“原子之父”奥本海默那里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个人同时向奥本海默提交辞呈。当奥本海默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生气地对两个人说:“李政道别再搞粒子物理了;杨振宁去看精神病科医生。”
 
李政道在其书中称,他感觉他就是杨振宁的物理老师。这话我信。弱作用时宇称不守恒原理只能在实验中发现,并且在丁肇中的实验室了又得到了一次验证,而不可能是由专门研究理论物理的人先发现。因此,李政道说自己是杨振宁的物理老师不为过。而杨振宁在其书中浮夸自己是李政道的数学老师。这话可就有点吹牛了,位于实验物理前沿者的数学功底也会同样是优等的,李政道就出版过《数学物理方法》一书,而我就没见过杨振宁出过这样的书,除了他那本自吹的自传书。
 
由于是两个人的合作成果,两个人应该同为第一作者。在诺贝尔奖领奖时,应该按照两个的姓氏头一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来进行。按照这个规定,最先出场领奖的应该是李政道。但是,杨振宁却提出无理要求,要求先出场。杨给出的理由是,他比李政道年龄长。可笑!杨的这个要求破坏了科学界里的规矩,很不地道。而李政道厚道,书生气浓,并没有和杨振宁在这方面计较,更没有提防杨振宁这样的小人,于是,就答应了,领奖顺序就以杨在先、李在后的顺序。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养虎为患,杨振宁就以这个出场顺序来说明自己是第一作者。杨振宁真是别有用心!
 
我认为李政道有着知识分子书呆子气的单纯,犯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大忌。如果李政道在其年轻时到社会上闯荡上几年,长长见识,品味不同人的德行,而不是一直在大学里,或研究所里搞研究,李政道就不会和杨振宁有这样的纠纷,更不会造就了一个被中国政府誉为“科学巨匠”的杨振宁这样的小人,我实在是为李政道感到惋惜。李、扬两个人都已80、90多岁了,李政道仍工作在粒子物理实验室里,他的学术好奇心很重,这才是学术成就的关键;而杨振宁此时和中国政府的政客们搭得火热,花时间到处演讲呢,靠着那蹭来和抢来的诺贝尔奖的光环到处招摇撞骗。一个内心充满虚荣的人永远都不会去脚踏实地干些实事,连在领奖的顺序上都要算计,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是尊重客观物质规律的科学工作者,其投机取巧的德行和那些满脑子都是虚荣的“厉害了,我的国!”的共党干部是蛇鼠一窝。杨政宁现在是共党的劣质花瓶。
 
现在,我们知道杨振宁在北京住着中国政府为其提供的豪华别墅,到处出席应酬的场合,连在一生中搞了很多三级片的香港娱乐界的邵逸夫去世时,他都要去光顾、瞻仰,真不怕浪费时间,更是玷污了科学家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科研的高尚品德。更令人气愤的是,在邵逸夫追到会现场,杨政宁去拍马屁,竟然说邵逸夫比爱因斯坦还伟大。这马屁拍得令人作呕!这让我更加鄙视此人,其连最起码的人格都没了。看到杨振宁这一言行,大家就会知道杨现在的配偶翁帆的人品了,其也是个唯利是图者,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中国人之间有种凝聚力,使他们喜欢扎堆群居,所以在整个美洲很多地方形成特别的景观------唐人街,如芝加哥唐人街。就连在贫穷的古巴,在哈瓦那,也有唐人街。但是,这些扎堆在一起的华人彼此靠的太近,相互产生摩擦矛盾,竞争得是你死我活的。
 
我将华人群体比作沙漠中的沙丘。沙丘是由众多的散沙组成的。沙粒之间相互摩擦,磕磕碰碰,时常火拼,迸出火花。但,在狂风之后,无论被吹到何处,这些沙粒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沙丘,再次地在世界的某一隅处形成新的影响,这就是沙子的魅力。李政道和杨振宁就在这些沙粒之中。李政道的颗粒大一些,是钻石颗粒;而杨政宁的颗粒却显得那么地渺小,尽管其形成的年代久远,但,终将逃不掉被大浪所淘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