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贝多芬的生日
文章来源: 学习种果树2010-12-16 07:43:40
俺那古典音乐破说书,自打咱老爷被恶霸拐骗走以后,就进了垃圾堆。今天,12月16号,是贝多芬的生日。俺翻箱倒柜找了一段出来,庆祝一下大头老贝240生日快乐!

注:贝同学的生日具体是那天,无人知晓。历史纪录只有他在1770年12月17号受洗礼。因此,科学家们大胆猜测,贝大头生辰是12月16号。

13岁的贝多芬,瞧人家这脑袋,多大啊,跟隔壁牛坛的神童们有一拼,全是智慧。


***********************************************************

。。。。前面讲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所谓奏鸣曲式是一个基本模式,固定格式。但跟武功一样,用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变化。比如说,在呈示部之前,可以加一个引子。呈示部可以弄长了,呈示好几遍。展开部可以弄特短,一带而过。呈示完了就再现部。好多种变化无常,都跟贝多芬有关。就跟令狐冲一样,华山剑法二招不同的招数,长剑随手一带就连起来了,层出不穷。

注:不好意思,从垃圾堆里翻出这么一段,没头没尾的,不太清楚是不是会有问题?比如说,啥是奏鸣曲?奏鸣曲,sonata,桑那浴,来自意大利语,to sound,翻译成中文,桑那塔就是康塔塔(cantata)的反义词。咱们以前讲过,西方音乐起源于人声,合唱,team work。发明创造乐器是用来体现配合人声的。所以歌剧是西洋音乐最高境界(大言不惭一把,呵呵)。声MM,赌爷,老别,围观等一起歌功颂德的合唱,叫康塔塔。其反义词,用乐器演奏出来的东西就是奏鸣曲(sonata)。

音乐慢慢演变。一开始,演奏就是一二个乐器,小提琴啥的,所以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都是乐器独奏或者重奏。等到了古典时期和贝多芬的浪漫主义时期,随着乐器数量的增加,从室内乐演变到交响乐,奏鸣曲也跟着一起变过来。现在如果乐曲名字里面带着“奏鸣曲”这字眼的,那就是指乐器独奏(或者重奏),比如说,贝多芬的第14号“月光”奏鸣曲,钢琴独奏。如果名字里不带“奏鸣曲”这字,那就是指奏鸣曲格式(sonata form),比如说,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啥的。

(贝多芬的故居。四层小楼,有个小庭院。一进门,看门老太太就把俺们的照相机都没收了。没法照相。房间收拾非常整齐,没有任何锅碗瓢盆床铺被褥,只有一架钢琴和一些乐谱啥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贝故居楼梯非常的狭窄。俺这五大三粗的小身板,一激动,脚下一滑,从楼梯上摔下来了一层,磕掉几块肉,算是俺在贝多芬故居的留念了。)


人到中年。俺发觉中坛的同学有一个特点。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一个顶俩,特有干劲。可是到了自己学习的时候,都缩着脖子,看2百字以上的就嫌多,听不到三十秒钟就想停。俺不幸也是这样的不爱学习的主儿。因此俺特意找了一个短的来欣赏。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就4分钟多一点儿。

以前咱们讲了如何欣赏交响曲的主题,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尾声(Coda)。第一乐章是快板allegro,欢乐的,激情的,面红耳赤,那啥的。第二乐章就得歇会儿,慢板Adagio,悠扬的,有时候也用行板(Andante)比慢板稍微快那么一点儿。中板(Moderato)比行板又快一点,但是没有快板快。总之,交响乐的第二乐章要慢。

所谓的快板,慢板,中板,这些不是跪搓板的大小,也不是挨打的时候板子落在PG上的速度,而是每分钟里音乐行进的速度。



节拍器metronome是后来十九世纪才发明的。巴赫,小莫,老贝早年还没有节拍器,只能用人的心跳速度来估摸音乐速度,然后用语言做标记。具体是用谁的心跳来衡量,俺一直没搞明白。意大利文allegro代表快,presto代表急板比allegro还快。allegro不光快而且是欢快。presto呢是又急又快。

举个例子,在中坛闪PP,想要看PP的催促人家贴PP的时候的心情就是allegro,“快闪!快!快!快!”,欢快的。而闪片之人把PP贴上来以后,催促斑竹删贴的时候说的“快删!快!快!快!”,就是presto,气急败坏的。很多情况下,作曲家在速度后面再加上一个形容词用来更细致地描述。比如说看到某美女PP以后那谁心跳过速,吐血啥啥的速度,音乐术语叫 allegro agitato,翻译成中文叫“鸡冻的快”。

(俺在北京鸟蛋里买的阿巴多和柏林爱乐演奏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DVD非常好。俺比较喜欢阿巴多意大利人的外向旋律型或者德国指挥家的严谨型音乐。很不幸。阿巴多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现在游图壁上面找不到了。顺便再看一眼柏林爱乐中提琴女首席,日本美女,清水直子(Naoko Shimizu)。
柏林爱乐首席中提琴,清水直子(拎着中提琴的那位))


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不太循规蹈矩。他这4分多钟的第二乐章,没有用所谓的悠扬的慢板,而是一首诙谐的小快板。叫Parody of the metronome。前面说过,老贝早年还没有metronome节拍器。即使有,老贝穷,买不起。后来他的朋友Johann Mälzel整出来一个节拍器,送给老贝。老贝觉得人造的metronome新鲜,特好玩,就写了这么一段诙谐小曲儿来显摆。体现了贝多芬这人不光是雷霆暴怒的个性,还有诙谐玩闹的一面。

这乐章还算是奏鸣曲格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只是展开部贼短,几乎没有。呈示和再现部也没啥特大区别。有人管这个简略的叫小奏鸣曲格式sonatina。另外有人说,现代人的演奏比古时候人的演奏慢,因为现代的乐器个头大,音量响,听众里太多像俺这种不懂的人特多,所以必须放慢速度才能透出音乐的清晰度,让听众能接受,否则跟摇滚乐差不多了。可是贝多芬生活在二百多年前,有可能现在人演的快板,贝多芬那时候就是慢板呢,也说不得。咱们大老粗,就不用吹毛求疵了。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乐团。


主题很明显,一开始就出来了。单簧管巴松等木管乐器,嗒,嗒,嗒,嗒,嗒,嗒,嗒。。。先是慢慢的。然后提琴加进来。突然来了几个 fortissimo(强音),接着来几个pianissimo(弱音)。第二主题也很明显。二个主题呈示显摆完了以后,展开部省略,直接到了再现部。再现一会儿然后尾声。贝多芬的尾声也跟前人不同,短小精悍。很轻松,很好玩的小曲儿。

这个乐章有点像卡农曲调,巡回往返。后来法国同学拉威尔临时抱佛脚应急交作业写的波莱罗舞曲估计是偷学贝多芬的。(见果树的说书:波莱罗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