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悲剧与精神之由来
文章来源: 东风再起2024-06-23 08:02:57

南宋的悲剧与精神之由来

 

中国历经无数朝代更迭,战乱纷争。其中百姓的苦难,战争之残酷,比南宋更甚的,也不算少。然而为什么南宋英烈和人民所经历的悲剧,格外让人心痛,南宋亡国前那份不屈的精神,格外让人动容呢?因为南宋的悲剧,是整个士人和百姓的悲剧;南宋的精神,也是整个士人和百姓的精神。

要说这悲剧与精神的由来,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据说厌倦了争权夺利人间杀伐而在山中沉睡八百年的陈抟老祖,听说赵匡胤登基,蹭地从床上跳起来,抚掌大笑说:“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一说老陈是骑驴过闹市时听到老赵登基而乐得从驴背上颠下来。异曲同工。)

事实上老赵的确不像过去的开国君主那样,最高权利到手后开始任性屠杀。也不像盛世之帝那样因为野心和虚荣而穷兵黩武四处征伐。相反,他杯酒释兵权,不杀一人而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隐患;又倚重文臣,广收人才,推进文化和经济发展。可以说,他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 “武统天下,文定四方”,以文化和文明为治国方略的皇帝。

他打下的这种重文轻武的基调,使得数百年大宋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的苏轼,欧阳修,南宋的辛弃疾,陆游,都是其中文人的代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士人的精神不光在官僚士大夫中而且是在整个社会大众百姓中深深地植根。

到了南宋,宗泽,岳飞,文天祥,陆秀夫,襄阳城,崖山,钓鱼城的军民,他们由这样同一个精神紧紧连接,互相支撑着“士可杀,不可辱”的信念。

然而重文轻武的基调同时也可以说是造成大宋亡国悲剧的原因。

赵匡胤应该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胡人外族对中原的侵扰。如果宋朝没有外患,他的重文轻武战略或许可以持久。可是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面临强大的外族威胁。老赵的私心里,是畏惧将来由手握兵权的武将像他自己当年陈乔兵变逼后周柴宗退位一样,来威逼自己的子孙。所以他取消藩镇,集兵权于一身;重用文官,轻视武将。于是宋朝军队缺乏管理和训练,装备也越来越落后。这样,军队的战斗力与靠扩张掳掠来发展的契丹,金,蒙古,差距越来越大。

北宋时杨家将抗疗的壮烈,就昭示了其后数百年悲剧的开始。而这悲剧到南宋的岳飞,到崖山,到钓鱼城,一幕幕地重演,一幕比一幕更加惨烈。这些将领文臣,军士百姓,所坚守的,又恰恰是大宋文化传承中作为一个民族集体的“生命不可践踏,尊严不可折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