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外销瓷
文章来源: 贝城2020-12-16 11:44:35

前一段时间看了几期国内的收藏栏目,对于16到19世纪瓷器在欧美市场的演化,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准确地说清楚。只一味地认为中国的瓷器在当时算是高精尖的商品,欧洲国家无法生产。实际上,欧洲在16世纪就开始仿制瓷器,只是开头没能找到高岭土,而是用别的原料制作,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1575-1587 年间,采用当地的白瓷土混合玻璃而制成的所谓的”麦迪西(Medici)瓷器”,这种瓷器外观更靓丽,更有玻璃感,只是生产时期只有短短12年,数量稀少,如今存世的不过几十件,随便一件拍卖价都要几百万美元。

Medici Flask, 1580, Getty Museum 

明万历(1573-1620)青花鹿罐,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了1710年德国的冶炼家 “Johann Bottger” 终于在当地找到了高岭土,从而就有了欧洲人自己的“梅生(Meissen)”瓷器,1710年还是中国的康熙时期,欧洲人完全可以仿制中国瓷器了,没有大量仿制的原因有二,其一,欧洲工业革命后人工成本已经高过中国,手工绘制瓷器过于昂贵。其二,瓷土配方的保密使的别的厂商不得其门而入,其他厂商不断寻找不同的办法制作瓷器,比如英国人为了加强瓷器硬度,就往软瓷粉中加入动物的骨灰,生产出所谓的“骨瓷”,同样由于制作成本过高而无法大量推广。

Meissen vase 1730

Bone China, 1815 (Staffordshire bone china covered chocolate cup)

通过观察18世纪德国的 “梅生瓷“ 和英国的”骨瓷“可以发现,制作质量上大多数欧洲瓷器要精于中国的外销瓷,同时期的中国外销瓷胜在大批量、低成本,而不是所谓的”高精尖“的制瓷技术。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转印技术在英国出现,釉下彩图案可以通过机器印刷,以及19世纪中叶的彩色转印技术的出现,中国外销瓷的成本优势不再,逐渐退出国际市场。

以下是我收藏的一件乾隆时期的外销瓷, 用于过节时放在餐桌中央乘汤用的Turren。 18世纪中叶,欧洲,特别是英国贵族崇尚猎狐运动,这件瓷器上的场景就是猎狐,从绘画技巧上看,应该是中国瓷器画师模拟西方的油画所作。可见1750年左右,已经有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