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织锦缎百子图被面
文章来源: 清芬2018-09-06 20:24:08

“延禧攻略”看完了,此剧的华服美饰,是它的亮点,为人称道。那精美的绣品,织品使我想起了一件压箱底的物件 - 织锦缎百子图被面。这是我妈妈为我置办的嫁妆,也是当年随我飘洋过海的少数几样纪念品之一。

被套开始流行起来是九十年代,之前被子是要缝的,或者也叫“订被子”,除了棉絮外,还有里子和面子,要把这三层平平整整地“订”在一起,盖起来才舒服。那年月洗被子是件蛮重的家务活,没有洗衣机,洗这样的大件很累人的,洗好,晒干,还要缝。所以,一个家庭被子的干净度颇能反应那家主妇勤快值。

我所知道的江浙沪一带的城市里(其他地方我不清楚,不敢妄言),可以说从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一般人家的被里子,用全棉的布匹,有素色,条子格和子,被面子呢,主要是花布,线绨,还有高档的软缎。

这线绨很有意思,用丝为经,以棉为维织成,比丝织品厚实耐用,比纯棉品细致光洁,这种纺织品主要用途就是被面。大多数是一色的,以提花为主,印花的不多见。我八十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带的就是两床线绨被面,一床果绿色,苏堤春晓图案,另一床是淡紫色,四个角各一串葡萄,中间是花枝圆图。同寝室的好像多数也是线绨被面,对了,广西来的玲在新生文艺汇演跳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就用她那条姜黄色的线绨被面,裹在身上,我帮她缝成傣裙。

软缎被面是全真丝的,两种或以上颜色的丝线,提花织法。那个时候的真丝真的是蚕宝宝吐出来的丝,经过复杂的缫丝工序,染色工序后,才由织机织成。用的是机器,不是手工,三十年代后江南主要的丝绸出产地,大部分都用上了机器。软缎被面精致华美,而且娇气(易损坏),价格翻线绨被面一倍,就不属于普通的用品了,一般人家也就有个一,两条床,逢年过节或有尊贵的客人来时才拿出来。我们家的两床软缎被面,我妈妈总是在年三十晚上,和我们的新衣服一起准备好,年初一的时候漂漂亮亮的叠放在床上,迎接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当然那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起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十年代初,我结婚的时候,我妈妈为我准备的嫁妆里有四床软缎被子,还有一床是织锦缎。织锦缎比软缎还要高级,用的丝线色彩繁多,图案复杂,品相富丽堂皇。新嫁娘的织锦缎被面最受推崇的就是百子图案,讨个好彩头啊。在新房的新床上,这百子图放中间,周围四床姹紫嫣红的软缎,寓意五福齐全,很是喜庆。

我把这床织锦缎带到加拿大了,大概是想着丝织品有中国特色,也比较华贵,纯粹是当作艺术品,纪念品。收在柜子里那么多年,今天翻出来细细欣赏一番,顺便拍两张照来“show off ”。

对了,号称百子图,我数来数去,只有六十个小朋友,还有四十个藏哪儿去了,各位看官,帮我一起找找,假山后面有吗?

局部

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