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难以被西方理解?
文章来源: 南乡野望2018-08-27 07:48:27

年轻时看欧美电影,经常会看到电影里的两个男人为一件事(比如女人)争执起来,以致于动手。但打过一架后,两个人又能平静下来说话,似乎刚才的事没发生一样,至少不像中国人那样记很长时间的仇。开始以为这都是电影的需求,现实中应该不容易那么豁达。后来到了海外,生活时间一长,发现电影里虽然有夸张,但现实中鬼佬们还真的比较直来直去。今天可以跟你为某事争得面红耳赤,明天又雨过天晴,一点都看不出昨天的凶恶样。而事实上他们也不是装,就是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正如他们常说的: 对事不对人。

我们东方人也想这样,但觉得很难做到,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常常不由自主地先要看是什么人做的或说的,而不是他做(说)的事情本身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从小思维的方式不同,训练的手段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了以人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事。比如,英语里有“反意疑问句”,这是我们初中就开始学的,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呢?我是中国人,如果有人用英语问我:“You are not Japanese, are you?”(你不是日本人,对吗?)正确的回答是:“No, I'm not.”但许多英语初学者会说:“Yes, I'm not”。老外听了这样的回答,他一定会疑惑,常常会追问:“Yes or not?”这种错误,我发现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等大多数亚洲人都会犯。但是,说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的人就不会犯。为什么?细究下来,竟然是东西方在思维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人问的是“你是不是日本人”这个事实, 所以,如果你是日本人,就应该说:“Yes, I am”,如果不是, 就说:“No, I'm not”,前后一致,绝不会出现同一句话里前面说Yes,后面又说No的。而中国人的思维里,首先想到的是“你的判断”对不对。前面的例子里, 你的判断是“你不是日本人”,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所以我先用Yes来肯定,后面再陈述一遍事实:“I'm not”。简言之,西方人只问“事实”是什么(你是,或不是日本人),不管回答的人是怎们说的。东方人是首先关注对方(人)是怎们说的,而不是事实怎样。前者重点是事, 后者重点是人!如果选择客观描述事物,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而如果看人叙事,那么版本就会有很多种。所以,很多时候,西方人不懂中国人在说些什么,尽管中国人觉得已经很努力也很清晰地表达了。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导致了看待客观事物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现代科学之所以出现在西方,就是因为西方人(从古希腊发萌,到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更专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而不考虑谁对它的认识,通过演绎和逻辑推理,一步步推进。东方人(以中国人为代表)则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出三纲五常,七敬八守等一套套社会伦理学说,而自然科学的萌芽,即便有偶尔的火花,也是一闪而逝。“五四”运动推崇的“德先生”,“赛先生”,至今一百年过去了,在大陆还是泥足深陷,举步维艰。为什么?正是因为要从根子上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实在太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文明制度,如果不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从上到下全盘西化,那么就要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力干涉才能比较快速地掌握。这么一想,就可以理解刘晓波悲叹的“三百年”了,确实挺令人绝望的。

注: 每当我看到网上一些不讲事实根据,只管戴帽子,贴标签的的评论,我就知道,他们还缺乏“赛先生”的教育,思维还有十九世纪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