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微积分
文章来源: 帕格尼尼2023-08-02 05:01:00

读老海归传记时,看到下面一段记述,看得我思绪澎湃,浮想联翩,抚掌大笑,赞口不绝,十分有共鸣,倍感亲切。

1973年,学校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孙璧媃终于又可以走上三尺讲台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工农兵学员觉得物理化学中必须用到的微积分难学,如读天书。孙璧媃面对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学员,如何给他们上好课呢?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难题。如果按照以往教本科生的办法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甚至难以进行下去。她为保证教学能够正常进行下去,让来到交大的工农兵学员尽可能学好这门课,在较短的时间内,专门编写了一本“没有微积分的物理化学”教案。经过课堂讲授,她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贯穿其中,使这门课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被学员们广为欢迎。他们求知欲望强,学得主动,这门课也学得不错。她的这种针对特殊对象的创造性教学工作,在向来以要求严格著称的交大算是一个奇迹,当作者采访她说及此事时,她连连摇头却又会心一笑。

以前讲过,1973年本人是怎么阴差阳错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毫无疑问,上数学系一定要学微积分吧?从上面的讲述中就可以引申出答案,就是“没有微积分的数学”。我们班也是“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全班四十多位同学,有八个人是插队知青,一个老高三,两个老高一,五个初二初三。其他农村同学,有的是文革的初中毕业生,实际上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我们花了半年补习小数分数的转换和运算。上面孙璧媃老师最后“会心一笑”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嘲笑和讽刺。

孙璧媃是上海交大解放后第一位女教授,自己并不是老海归。她的丈夫严东生1946年获得奖学金赴美留学,孙璧媃也获得了奖学金,但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同时又怀孕了,就放弃了出国。严东生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陶瓷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

要是北师大有孙璧媃这样的老师就好了,至少可以学到一点“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师大数学系不是没有好老师,从数学泰斗张禾瑞、傅种孙到少壮派严士健、汪培庄,人才济济。无奈师大数学系的工农兵学员太厉害,要执行自己“上管改”的历史使命,严士健教授刚上了一堂初等数论,就被赶下了台,批评他继续“封资修”那一套。接下来就是小数和分数的学习和没完没了的下厂下乡。要是师大数学系的工农兵学员像上海交大的工农兵学员一样“求知欲望强”就好了,至少可以学到一点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